Hf-24
Image:11611491150525743.jpg hf-24 五十年代中期,为了在航空方面自给自足,空军提出发展国产多用途战机。这是当时除了主要的军事大国以外第一次有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做出尝试,计划代号为hf-24 暴风之神。当时印度国内航空业只有设计ht-2螺旋桨教练机的经验,生产能力也仅限于特许制造吸血鬼fb mk.52和t mk.55。要制造两马赫的战斗机只能依靠这有限的条件和大胆。 第十中队的hf-24于1980露面,这种后期型具有更好的机动性。暴风之神是根据空军参谋部的要求而构思的,它必须是一种既能高空截击又能低空攻击的多任务战斗机。它速度必须达到两马赫,升限18290米,作战半径805公里。这还不算,空军参谋部还要求基础设计要符合高级教练机的要求,是一架全天候战机还能海军化作为舰载机。指导思想是飞机必须在国内制造。它的设计哲学和空军参谋部的要求与今日的lca十分相似。 (译者注:阿三还真有点天狗吃月亮的气魄) 这项任务被交给印度飞机有限公司(now hal bangalore 班加罗尔)。但是1955年的印度还不具备实现该计划的基本能力。由于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太多,政府部门对此也缺乏兴趣。应印度的邀请,德国专家kurt tank (在 focke-wolf工作过)和他的助手mittelhuber于1956年8月到达bangalore担任设计队伍的领导工作。 bd-830是第三架原型机,于1964年进行了测试。1956年的印度只有三名本国高级工程师,整个设计部门只有54人。原型机车间只有60人,工程制造部门甚至只有13人,没有制造原型机的厂房,没有工程机械,没有测试仪器,结构测试平台或者飞行测试实验室。 实际上印度航空联合体当时连一条像样的跑道都没有。所有的一切都要从图纸开始。在建立可用的设计和测试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努力。1961年第一架hf-24原型机开始准备飞行测试程序,印度雇用了18名德国设计师,拥有150人的设计部门,原型机车间有631人(其中管理人员39人),还有一个一百多人的工程部。
制造暴风之神
印度战机的设计开始于1957年6月,并获得hf-24的编号。1959年初一架全尺寸木制样机准备就绪,距离1958年4月10日的最后一次协商会还不到一年。用木制样机进行的试验于1959年4月1日由wg. cdr. suri和 wg. cdr. (later gp. cpt. retd.) kapil bhargava开始。这架双座机由c-47拖带并在高度3660米至4570米释放。到该阶段快结束时一共飞行78次。第一架原型机(hf-001)于1960年四月开始组装,11个月后(1961年3月11日)开始动力滑行实验。 经过三个月全面的地面实验,hf-001由wg. cdr. (later grp. cpt.) suranjan das操纵在1961年6月17日实现首飞。第一次正式飞行是在7天后,当时的国防部长v.k. krishna menon观看了试飞。从那时起hf-001有了印度空军的标志并被赋予系列号br 462。1961年11月一架用于结构测试的机体完成并在bangalore的测试平台进行了广泛的结构和功能测试。1962年10月4日第二架原型机br 463加入试飞。试飞队由联队指挥官das 指挥,中队长i.m. chopra协助负责稳定性实验,中队长w.m. tilak负责武器和设备,中队长dey负责发动机。
寻求合适的发动机
hf-24最初的设计是基于推力3705千克并带后燃器的 orpheus bor 12 发动机。不幸的是英国政府停止了该发动机的研制,印度政府又拒绝继续提供经费。今天看来这是一个短视的决定。制造商只要300万英镑研制经费,这在当时并不是个大数目。发动机的问题从此一直困扰着hf-24。由于bor 12发动机取消,设计组被迫采用没有后燃器的为早中期飞机设计的推力2200千克的orpheus 703 发动机。此后为寻找orpheus bor 12的替代品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961年国防部长看上了苏联的 tumansky rd-9f,一种用于 米格-19sf 的小直径,轴向流带后燃器的发动机。1961年末进口了六台rd-9f并在bangalore进行了试验台试验。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