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一朝成
1988年12月14日15时27分,一个辉煌而难忘的时刻。 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工人呕心沥血,首次自行研制的FBC-1新型飞机在“飞机城”阎良起飞,以矫健的英姿在空中翱翔了十八分钟后,安全着陆。首席试飞员、试飞英雄黄炳新,领航员、特级飞行员邢彦才说:“我们第一次驾驶这样的飞机,感到确实不错,空中操纵性能挺好、在空中上下(指爬升)性能都挺好。” “首飞成功了!首飞成功了!”穿着厚厚的防寒衣,迎着零下4、5度的凛冽寒风,伫立在机场跑道两侧和机场周围楼顶平台上近三个小时之久的数千名职工热烈鼓掌,一片欢呼,有的相对语塞,不住的点头、有的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任其热泪顺着双颊流淌。 FBC-1飞机的首飞成功,使长期为之奋斗的飞机设计师们一颗颗将要跳出的忐忑之心,终于平平常常的落地。 FBC-1首飞成功,海军、空军、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向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电。 “上天不易,定型难。”FBC-1飞机首飞成功后,更为严峻的考验还在等着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西飞公司和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以及全体参研单位。 1989年1月23日,天空碧蓝如洗,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FBC-1飞机在首席试飞员黄炳新和特级飞行员邢彦才的驾驶下进行了飞行表演。军委秘书长刘华清、海军副司令员李景、航空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王昂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观看了飞行表演,给FBC-1飞机以很高的评价。 经过二十多次的初步调整试飞,FBC-1于1989年9月29日正式移交飞行试验研究院进行第二阶段的调整试飞。1989年11月17日,FBC-1飞机首次进行超音速飞行,在跨音速飞机中飞机出现侧向抖动,结束后抖动消失继而出现了左右飘摆,着陆后发现腹鳍撕裂,垂尾尖部发生局部变形和裂纹。为此,长达3年多的艰难的跨音障排故攻关工作开始。 1992年8月25日,为了测得较为准确的振动数据,FBC-1飞机在试飞英雄黄炳新团长的驾驶下做了专题试飞。按专题飞行计划,在不同的高度做了跨音速试飞,以检查飞机的振动情况。当在五千米高度、1.07马赫数飞行时,振动相当严重,黄团长紧收油门,减速的瞬间听到两次响声、振动消失,技术熟练的黄炳新立即驾驶飞机返航。飞机返航后,飞行员发现方向舵飞掉了。这是几年中几架飞机在执行飞行任务中发生的较为严重的振动。 试飞就是为了暴露问题,问题暴露了不要紧,关键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不断分析、试验、排故攻关的同志们在总结以前排故经验的基础上,下决心采取了全面的根治措施:提高方向舵管架及其连接的高度,加强方向舵支臂及其周围的结构、在垂尾后缘加装扰流片;修改垂尾翼尖外形,提高翼尖刚度。经过此次排故,FBC-1飞机在以后的试飞和飞行中再未出现类似的振动。 随之,一场艰苦的战斗在FBC-1试飞线上拉开了。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实验试飞人员及干部、工人,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FBC-1飞机的设计、研制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FBC-1飞机试飞千余架次,为优质、按时定型取得了可靠的科学试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