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掠海地效翼艇的发展历程
纵观世界各国掠海地效翼艇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萌芽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美国基于作战的需要,已发展出小型快速的摩托艇,在执行反潜、巡逻、护航等作战任务时,效果非常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发达国家根据美军的实战经验,努力开发新型的军用高速船舶。到1930年,德国都尼尔航空公司研制完成全长40米、翼展48米、主翼上配置有12具引擎、起飞重量达52000千克的DOX飞行艇,但由于艇身过重和动力不足等原因,只能以低空掠海飞行方式横渡大西洋。1935年,芬兰人卡利欧应用“冲压空气”原理,设计了一种“翼展小于艇长”的飞行雪撬,能够快速行驶于崎岖的山地,可惜因为系统不够稳定而逐渐被淘汰。2.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利欧又研制了一部双座的飞行雪撬,最高时速达每小时80千米。二战后,美国籍医师伯特森于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研制了一系列冲压式运输工具,其中最典型的是1963年研制成功的4座GEM-3号运输器,最高时速可达175千米。德国在此时间也开发出全长12.8米、翼展7米、巡航时速150千米的X-114航空掠海地效翼艇,其最高时速达到200千米,最大航程为2150千米,在表面效应的作用下可飞越1.5米的海浪。前苏联于1960年起,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从事高速船舶的研究,获得了相当辉煌的成就,被西方人称为“里海怪物”的掠海地效翼艇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3.突破时期 进入20世纪以后,各种船舶制造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由于传统高速船舶大多属于单船体的滑行或半滑行船,运载量与适应不良海况的能力都相对薄弱,在航速上也无法获得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极限速度可达100~300节的掠海地效翼艇开始逐渐进入实用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