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5轰炸机

轰5轰炸机 主要性能指标:
翼展 21.45米
机长 16.77米
机高 6.20米
机翼面积 60.8平方米
主轮距 7.4米
前主轮距 6.67米
空重 1289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184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21200千克
机内载油量 380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 (高度4500米)902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高度5000米)696千米/小时,(高度10000米)559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2500米
最大航程 24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 980米
着陆滑跑距离930米
轰-5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试飞成功。1967年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停产。该机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
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轰-5在il-28的基础上更改量达40%,主要更改是:
?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110千克。
?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操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轰-5基型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轰教-5(hj-5)教练机和光学摄影侦察型轰侦-5(hz-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其中轰侦-5航程大于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