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伊t-4ms战略轰炸机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苏霍伊t-4ms战略轰炸机

苏霍伊t-4ms战略轰炸机 苏霍伊 t-4ms 战略轰炸机

1967 美国提出了先进有人驾驶战略轰炸机计划(amsa)也就是未来的 b-1 ,这促使

苏联军事当局重新评估了本国在这一领域内的能力和需求。

1969 年 1 月 10 日苏联航空工业部部长下令研制一种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一场竞争

在 tupolev, myasishchev 和 sukhoi 设计局之间展开。同时发动机和武器系统以及机载

设备也开始研制。

1969 年 5 月 25 日苏联电子工业部部长发布命令研制新轰炸机用的电子设备。

sukhoi 设计局以 t-4ms 为代号开始了研发工作(其中“s” 代表战略的意思)。新

轰炸机是在该局以前制造的 t-4 超音速轰炸机的基础上设计的。t-4ms 保留了 t-4 的发

动机、机载设备和电子系统,并采用了原来的材料、技术方案以及生产工艺。t-4ms 代号

为“izdeliye 200”(“物品 200”)因为它的起飞重量接近 200 吨。而早期 t-4 的代

号则是“物品100”。

在发展过程中 sukhoi 设计师们研究了几种空气动力模型,他们同时研究了把 t-4m

按比例放大成为 t-4ms 的可能性。但是这样做在尺寸加大的同时武器携带量却达不到要求

[[1]]

t-4ms 最初构型,是t-4m 的放大版

对t-4ms的基本要求如下:

1、以最小的表面积获得最大的机内体积。

2、具备足够载弹量,可以携带所需的全部武器。

3、必须具备进行低空超音速飞行所需的机体强度。

4、飞机发动机和机内动力互相独立。

5、设计上留有足够的改进余地。

基于以上要求和在 t-4m 上进行过的探索,sukhoi 的设计师们认为 t-4ms 应该具备

完全的升力体机身----也就是“飞翼”,同时采用可变后掠翼以获得相对小的表面积。

这种结构被命名为“2b“,于 1970 年由 l.i. bondarenko 完成并被设计局批准。

这个机体设计由 tsagi 进行了测试并且在亚音速区和超音速区都获得了很高的气动质

量系数(m=0.8 时 17.5 m=3.0 时 7.3)。

新的升力体机身解决了机翼的弹性变形问题。小型的可变翼和坚固的机身相连,可以

承受低空超音速飞行的巨大载荷。机翼可以在 30 度到 70 度之间转动。

在 1971 年 sukhoi 设计局倾尽全力修改飞机机翼的厚度和外形以达到提升飞机气动

性能的目的;使用超临界翼形提高亚音速巡航速度;研究机翼上反对垂尾和发动机的影响

;选定能达到最佳稳定性和控制性的机翼外形并且努力提高燃油利用效率。

在 tsagi 进行风洞试验期间,工程师们发现飞机有 5% 的空气动力不稳定性。为了解

决该问题把机头部分加长并增加了一些水平控制面。这些工作于 1971 年 9 月完成。

设计师们对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也下了很多功夫。t-4ms 由四台推力各 20,000

公斤的 nk-101 喷气发动机推动,发动机两个一对安装在机身下狭长的短舱内。

t-4ms 计划在 1972 年秋天被报送苏联航空工业部科技技术委员会审议,同时亮相的

还有 tupolev 设计局在 图-144 基础上设计的“160m”计划以及 myasishchev 设计局的

m-20 计划。

t-4ms 最终构型

「梦?? 会认为 tupolev 设计局的“160m”计划未能满足所有设计要求,它更合适作为

民航机使用,而 myasishchev 设计局的 m-18/m-20 计划过于前卫,技术难度过大以至于

该局无法将它变为现实。

苏联空军司令员 p.s. kutakhov 宣布 sukhoi 设计局的 t-4ms 计划获胜。但在此时

设计局还在同时进行 t-10 战斗机计划(未来的 su-27),和 t-6 计划(su-24 的前身)

。科技技术委员会担心 sukhoi 设计局无法承担如此沉重的工作,于是决定把发展工作转

移到 tupolev 设计局,但技术方案沿用 t-4ms。

tupolev 设计局拒绝了这一建议,坚持继续改进“160m”方案。这导致了 tu-160 超

音速轰炸机的问世,它是苏联最重的轰炸机。和 t-4ms 计划相比,tu-160 要重 35%,在

相同载弹量下的超音速航程要少一半。

许多 t-4ms 计划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设计原理后来被用在其

[1] [2]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