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环境冲击与机遇并存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总体情况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7日在此间指出。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17日举行科学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题为《城市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的主题报告中做了如上表示。

单霁翔指出,2004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37% ,预计到2010年,城镇人口将达到 6.3 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超过30%以后,伴随大量农业人口移居城市,必将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将异常突出。单霁翔说,当前中国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 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立法速度加快,资金投入加大;另一方面,一些历史地段迅速消失,文化遗产遭到破坏。

单霁翔列举了中国目前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种种不协调之处:城市规模“摊大饼”,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状况日益恶化;不少城市规划设计手法趋同,大体量的建筑物充斥城市,导致“千城一面”,城市特色丧失殆尽。

“作为城市历史记忆最完整、最丰富的旧城区,同时也是房地产开发高价争夺的黄金地段,一些城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地进行拆迁,以摩天高楼取而待之,传统的文脉被割断。”单霁翔说。

&nbbsp;面对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探索保护文化遗产的各种方式。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目前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依法得到了保护。

譬如,北京市制定了针对占地面积6.8平方公里的明清皇城保护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征求市民意见,划定了占地面积 13.77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苏州市也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确定了45个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如今的苏州地图与宋代的《平江图》相对照,新旧两城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城墙位置和路桥名胜等基本相符。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国际视野。”单霁翔说:“不可否认,我们相比国际先进水平尚有不少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调整文化政策,保持文化多样性;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国家责任、国际责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新的重大课题。”

新华网陕西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