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立理念
摘 要:民俗是亿万人民千年的生活创造和智慧结晶。民俗文化建设刻不容缓。这需要政策的配套,法规的完善。民俗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并重、文博业与旅游业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走出了一条新路,值得全社会关注,它对于保护、研究、整合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尚处在一个农耕社会瓦解,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的时代;农耕文明构架下的文化必然消失与瓦解,包括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这个社会的转型本身是进步性的。
我们已经走进全球化时代,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各个民族文化的走向越是全球本土化。中国进入WTO,但我们的文化怎样接轨,怎样去模仿和克隆西方?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真正走向是本土化。
农耕文明构架模式下的自生自灭性质的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自有其规律和归宿。但先辈的文明和精神魂魄要继承下来。
我们的文化艺术学者和和社会工作者只着眼小文化,而恰恰忽视大文化;文化是低层次的,文明是高境界的。
我们要继承和大力弘扬的是“民族文明”,而非“民族文化现象”和“亚文明”。
倡导公办文化事业,扶持民办文化产业,发展民办文化产业可补国家在文化财政上的投入不足,民办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构成中国文化特色人文景象。而陕西文化大省主要体现一个是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脉源;一个是民俗传承文化历史悠久,犹如一个老井,充满着神奇和魅力,其重要层面被誉为民俗文化思想载体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伴随着先民从历史中走来,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宝库一宗珍贵财富。
民俗,千年历史的堆积层陈列品,亿万人民的生活创造和智慧结晶。历史岁月使之厚而且厚,生活发展更使她既旧且新。已知今月曾经照古人,不忘历史当饮黄河水。民俗,是千百年庶民生活艺术的写照;是源头生活文化;是代代庶民生命与生活文化里程碑;是人民群众精神复合体;是一种平民文化,洋溢着民族的亲合力;是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涵纳的是民族血脉亲情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人情的物化;是种族生命延续思想的传承艺术形式和传播方程式。历史已进入21世纪,民俗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遗憾的是这种关注与在心在意仅局限在圈内人士,而更多的则是这种关注大都反映在功利性与时尚化表层上,众所周知的人造景观便是其表现之一,这种善意的关爱具有对民俗文化极大的扭曲和破坏性。因此,民俗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作用的发挥,以及新生活思想的注入,需要人们理性去对待和科学化的呵护关爱。自古至今,由于封建正统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地上地下历史文物的钟情皆体现在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惟一载体,而对真正代表庶民生活文化的民俗,则不屑一顾或十分淡漠,民俗成为农民的代名词,是低级庸俗的,与高雅文化无缘,由此生发的农民和庶民即包括城镇的乡村的大都市的平民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体是否是社会历史的主流,其产生的文化是否是民族文化的构成核心,这有待于一个较长时期去作历史性解答。
陕西由于所处历史地位的影响和旅游需要,民俗文化的象征之一民间艺术似乎受到重视和偏爱,而这种重视和偏爱并没有形成旅游文化一翼,仅是一种配角、跑龙套和点缀,是一种表面形式的繁荣,是泡沫化的,可以说是民间文化界的悲哀,也必将造成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硬伤,对此,我们不可以昏了头脑,沾沾自喜和浪漫陶醉,民俗文化的继承发扬光大和在当代生活中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走怎样的繁荣发展道路,应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并最终找出答案。
从历史和现实看,如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泰民安,人们安居乐业,尤其是文化思想和文化世界观的更新形成,皆为民俗文化的发展开拓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与人文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号召,将使民族传承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划时代,更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政策保障。因而也就有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筹建启动这一陕西文化艺术界具有划时代意义之壮举,尤其是在民俗艺术博物院筹建启动阶段举办的此次关中民俗研讨会,其初衷和目的由此可见。将文化科研与保护保存并重,采取科学现代化手段保护保存民间文化遗产,加强其研究工作,做好理性传承发展,注重民间文化历史资源开发和利用,且务求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开而且发,综合性利用并发挥作用,具有创造性和启迪模范意义,敢为人先,对于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也为今后我们从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工作提供一条思路。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局限和政策空白性,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制约影响,陕西民间艺术乃至中国民间文化可以说处在一个风雨飘摇期,危机四伏,并非危言耸听,而不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间文化生存发展人文生态环境,仅靠目前皮毛性工作举措和泡沫化的繁荣,我们将看到中国民间文化的“人亡歌息”和民族精神沙漠化世界。因此也就有了针对性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动员令,也就有了中国文联、国家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世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随之将有一系列的有关民间文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出台,这将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产生影响,提供政策保障和后盾性作用,不仅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而且我们的民间文化工作者都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势头,将我们应做的事情办好,切实开发利用陕西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并形成新的文化发展点和经济增长点。知识就是力量,文化就是财富,其实知识不转化就成为不了力量,充其量是个沉重包袱和书呆子,文化不转化也就成不了财富,画饼充饥,纸上谈兵,水中月亮,望梅止渴而已。如今社会的综合性发展,需要的是文化人而不是文人和秀才书呆子,文化人与知识贩子和书卷气书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界实业界呼唤的是复合性文化人,有胆有识,既是财富理论思想家的发现者,同时又是财富理论的实践者参与者探索者和缔造者,既创意策划又组织实施,说到做到,边说边干,不坐而论道,不尚空谈,言论付诸行动,描绘宏伟蓝图且又是建筑实干家,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主办者当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榜样和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真理,一个既旧且新的话题。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如同其它经济成份一样,它是新生事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它是我国文化事业补充完善的一部分。对此,我们文化主营部门和各个文化艺术单位要给予政策支持和工作上的指导和引导,加强业务的协调协作和服务配合,民办文化事业如同民营经济民办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思想的革命,经济上国有、民营、集体、个体、外资、合资、独资等形成经济多元化,而文化也必将多元化和多种成份共存。当前,民营经济民办科技民办教育,国家对此都有相应相关的政策和保护性措施,而相继出现的民办文化事业,我们的政策措施配套工作还跟不上。扶持培养和促进民办文化事业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要工作。最基本目前应能与公办国办文化文博事业机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支持。我国已将保护民间文化立法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们热切希望保护民办文化文博事业人的合法权益成为该法律条文内容予以表述;同时,地方人大地方文化文博部门乃至全国人大和文化文博部门早日制定民办文化文博事业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法规。因为公办与民办文化文博事业将形成我国文化文博事业发展新格局新两翼,缺一不可,这正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所在。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一概念,为我们揭示了民俗的载体是民间工艺美术品或者说是民俗文化物化的手工传承技艺品,即生活化艺术品和艺术生活物象,它蕴涵着人们的生活观和生命意识理念,以及对生活与生命的认识理解和诠释。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母体。我们从事历史研究文化工作要考察文物,通过文物洞悉昔日-、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同样,我们了解一个民族了解本土文化了解民俗,也要从民间艺术从民间传承手工技艺品从民间工艺美术这个领域去找答案。通过文博机构和采用文博抢救保护保存民俗文化,并加大科研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是科学地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与人造景观有天壤之别,完全是两码事。人造景观,毫无文化价值和科研价值,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抢救、保护、研究、宣教、推广和有效地理性化利用文化资源是文博工作的宗旨任务和工作方针,这才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所要走的路子。因此,关中民俗博物院这一概念,势必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带给我们工作上的启迪是多样性的。全国民间文化艺术界将关注陕西关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工作,同样,文博与旅游业界对这一新举措也给予厚望与支持。因为,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一民办文博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补充与完善,与民办教育民营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建设建立,不仅情景式地再现关中地区历史民俗人文景象,而且应有机地体现关中历史文化带之特色。原始先民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是中国历史传承文化的基石,同样也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专题特色体现,历史传统文化与民俗传承文化并重,顾此失彼,都有损于陕西本土文化的整体性和文化风貌。完整地再现关中历史民俗文化神采和魅力,揭示关中人创造历史缔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人格魅力,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工作的根本任务,是龙头性工作是支柱性工作。中华民族始祖女娲抟黄土以造人,炼五彩石以补天的人文历史就发生在临潼骊山之麓,因而骊山被誉为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脉源;炎帝、黄帝共同缔造中华民族大家园的丰功伟业演绎在渭水之滨,秦代今日铜川宜君流传的孟姜女传说和汉代今日长安斗门发生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构成中国四大神话传说。对此,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均应设立专馆给予陈列,这就是我们的特色和文化品牌,务必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形成陕西民俗文化最大的品牌,造就出陕西本土文化最大名片,要以品牌意识去经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就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经营理念之一。
陕西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不要开而不发;开而不发,不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开而且发,并且大大发,力争双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是我们文化建设工作者的使命和目标,也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者的理想。
诚愿人人务必要将好事办好。
(作者简介:赵剑文,男,汉族,1958年5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陕西省委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现供职于陕西省文联,系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从事文艺综合研究与民俗传承文化研究及组织工作二十年,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陕西省春节文化年会”、“陕西省名流书画笔会”等大中型社会文化活动三十余次,创作《三秦文化论》、《新民俗论》、《一代书圣毛泽东》、《台湾纪行》、《西藏采风》等专题文化论述百万字,相继发表于《西安晚报》、《文化艺术报》、《西北民航》、《陕西画报》等报刊。)
赵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