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诞生的中国核潜艇4
两年以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家经济状况有了新的起色,科研基础也得到加强。特别是在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等相继仿制成功,尤其是1965年,我国仿制改进的第一艘中型常规潜艇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于同年12月建成,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舰船科研人员。1965年3月,中央专委将核潜艇工程重新列入计划,7月10口、15日,负责舰船研制的六机部和负责核动力研制的二机部分别向中央专委呈交了关于研制核潜艇与核动力系统的建议报告。毕竟,核潜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当一部分人对它的理解与认识、对研制的重点难点等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我国首艘核潜艇朝哪个方向走,当时有两种比较偏颇的观点。一种观点从节省俭约出发,为缩短研制周期,提出在常规潜艇中试装核反应堆;另一种观点则主张要搞核潜艇就要出新、冒尖,一步就要搞出尖端的核潜艇。前者是一种简单的“叠加”,技术难度虽小,但达不到在创新中积累经验、锻炼队伍、为后续发展探索途径的目的;后者没有脚踏实地,未考虑我国没经验、底子薄的现状,样样求全求新求尖,不切实际。8月15日,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研究并批准了六机部发展核潜艇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计划1972年下水试航),解决核动力和反潜鱼雷等重大技术问题,解决核潜艇的有无问题;第二步再发展弹道导弹核潜艇,解决潜地导弹、发射系统与水下发射技术等等重大课题。这里,有两点又做了进一步明确:在总体结构设计上,借鉴美国“三步走”(先搞核动力潜艇常规线型,再搞常规动力潜艇水滴线型,最后才搞核动力潜艇水滴线型)的先例,我国首艘核潜艇“一步到位”,没有过渡,就搞水滴线型;在使用性质上,要求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检验性能、检测并掌握数据、培训人员、寻找并发现不足,为后续艇积累经验),又可以作为战斗艇,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要达到战斗艇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