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峰风级驱逐舰
日本海军从1918年(大正7年)至1922年(大正11年)建造的15艘峰风级驱逐舰在一般观点中被认为是日本海军完成的最初的纯日本式远洋驱逐舰(更早的海风级驱逐舰是远洋驱逐舰的开山之作;也有人认为二等的枞级驱逐舰才是纯日本式的驱逐舰始祖,不过该级算不上是远洋驱逐舰。),是完善海军编制和加强战斗力的产物。该型驱逐舰的完成意味着可以按照日军自有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来编成伴随远离基地战斗的主力舰部队的水雷战队。在部分日本的海军舰艇史研究书籍上,峰风级和特型驱逐舰都被认做是日本模式舰队驱逐舰的过渡型产品,最终将定型在甲型上。无论其性质如何,峰风级作为日本国产舰艇的先行者和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古旧的日本驱逐舰,在 历史 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建造缘由
驱逐舰作为一个新的舰种出现在日不落帝国的时候日本海军正出于最初的扩张期。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开始迈入海军强国的队伍,作为新式武器的驱逐舰顺理成章快速地加入到了常备舰队中。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驱逐舰得到了初步的实战经验。初期的驱逐舰实质上是日本定义的水雷艇的扩大化,受舰型制约远洋能力非常有限,此时的驱逐舰仍然是一个不重要的辅助角色。而远隔重洋的英国已经开始加速驱逐舰大型化的进程,和这一时代出现的革命性的无畏舰遥相呼应,逐步成长为海军的基干力量。
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后的10年间由于无畏舰的出现使得战术思想和海军舰艇的构成、数量上发生急剧变化,其中驱逐舰为了伴随新式战列舰出战而排水量快速增大。1911年(明治44年)完成的海风级排水量超过1000吨,是日本最初的远洋驱逐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日本海军已经在役新式的9艘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一等驱逐舰和20余艘排水量在500~1000吨之间的二等驱逐舰。在整个一战期间,日本的驱逐舰数量和质量上基本跟上了其他海军强国的步伐,相比大战末期美国大量建造的平甲板驱逐舰也不算逊色。
在这个技术急速发展的时期,日本一方面从英国购买现货舰艇充实实力,并“copy”英国人的设计,另一方面也在加紧自行研发。大正8年完成的谷风级驱逐舰开始装备日本国产的第一种全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最高航速达到37.5节,同时鱼雷发射器也改进为533mm,可以发射新型的鱼雷,其个舰战斗力横向比较同时代舰为较高水平。
明治43年日本海军在海军军备扩充的一系列会议上对以后的驱逐舰作了相当多的讨论并决定将来取消建造600吨级舰,新驱逐舰必须达到1000吨,最大航速不得低于33节。在此基础上驱逐舰定义为一等和二等,大体上划分为一等驱逐舰用于昼战,二等驱逐舰用于夜战。明治40年确定的国防所需海军兵力之八?八舰队案到了大正4年变化为八?四舰队案,决定先行建造战列舰4艘战列巡洋舰2艘。但是为了对抗美国海军的庞大扩充计划,日本议会通过了新的八?八舰队方案,其中要求建造大型驱逐舰9艘,中型驱逐舰18艘,如此大规模的建造计划完全是为了给新战列舰配备足够的辅助部队。该计划中的大型驱逐舰就是峰风级,中型驱逐舰为枞级,这两级舰完全摆脱了模仿英国驱逐舰的模式,是纯日本风格的驱逐舰的始端。
峰风级是作为八?八舰队主力舰伴随舰计划的,要求有远洋舰队战时对敌主力舰部队发动雷击战的能力,是现代定义下的舰队驱逐舰。大正6年,该计划被以基本计划f41的番号下达给舰政本部开始设计(f41a计划是被称为峰风级改的“野风”号、“波风”号、“沼风”号三舰)。对比前型的谷风级,要求速度更高,改善适航性,加强武备。特别是计划拥有39节的最高速度在当时来说大大超过其他国家的水平。这样也是为了对应八?八舰队计划方案中主力舰大部分都拥有30节左右的速度而来。另一方面,在武备上特别针对其他国家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做对应增强,高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