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将军的题匾(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可歌可泣的戎马生涯,众人皆知,然而对于他工于书法的儒将风采,知之者甚少。欲知此事还需从户县珍藏的一块匾额说起。

1931年年底杨将军由河南打回西安,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和西安绥靖主任。当时陕西灾情特别严重,经过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年馑,继而又是两年的旱灾,三秦大地六料薄收,卖儿鬻女者有之“仅长安一隅,每日死者不下数百人。”杨将军驻陕后,第一要务就是救济灾荒。为此,他做了大量的工作,灾情得以渐缓。但由于东北军进关、入陕,陕西人民负担过重,特别是“烟银子”(种植大烟的特产税)很重。杨将军题匾的事,就发生在当时户县出了一位众人敬仰的人物。他就是新阳操(县辖的行政机构)总乡(民众推选出一操的行政长官)骞行道。他为人和善,乡情很好,从民国七年(1918年)至二十二年(1933年)连任五届新阳操总乡,当时他目睹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税款实难完在。他克己助人,做了有益于贫苦人的三件善事,其一是把自己次子骞在洲结婚时乡友大户送来的二十几块银元替贫困户交了“烟银子”;再者又将长子骞在泉给自己置办的特级寿棺四页瓦柏木块子,卖了一百零四块银元悉数为贫困户代交了“烟银子”;三是将自己耕地用的一头大黄牛也卖了代贫穷农民交了“烟银子”。这种义举深得乡里赞扬,时任户县县长的强云程得知后不胜感激,遂将此事禀报了省主席杨虎城将军。杨得知后遂即秉笔题书了一幅匾额:其上款为“陕西省政府为鄠即(户)县新阳操总乡骞行道题”;中央为“桑梓惟恭”四个盈尺的斗方大字;下款为“主席杨虎城,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一日”。笔力雄健,端庄、圆润,有英灵之气,特别是饱含着西北硬汉淳厚坚贞的气势和挺拔屹立的雄姿。关于“桑梓惟恭”四字的含意较为深奥,意思是是总乡关爱乡民,乡民们如同对父母一样恭敬、热爱、感激、拥戴总乡。(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意思是见了桑梓就想起栽树的父母,后亦作故乡的代称,惟恭,单只恭敬)杨将军极力颂扬这种民族传统的美德。

该匾高4尺,宽8尺,用质地良好的柏木阴刻而成,当年年底送至户县。1933年农历正月20日是新阳操罗汉寺正会。就在这天,二十四堡的群众联合起来将牌匾送到千五桥村,悬挂在骞行道家庭堂之上。

骞行道有感于杨将军的褒奖,遂将自己的大孙子骞世孝送到杨将军的38-役,世孝先后在三原教导团受训,亲历了西安事变。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随十七师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河北保定、山西娘子关、晋南中条山、河南广武等众多的抗日战役,胸前背后十多处负伤,屡立战功。抗战胜利前,他在十七师五十团三营八连任代理连长。1945年7月17日,十七师在河南洛中县起义,投奔解放区,参加了解放战争。建国初,世孝曾任湖北省军区参谋长。后转业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任运输处长。后又调湖北国家第二汽车制造厂运输部长。离休后住十堰市。

这块牌匾作为骞家传家宝,行道的二孙子骞世悌解放后是千王村的老书记,还是五届省人大代表,他特别珍惜此匾,置于楼上妥为保管。1992年世孝得知杨将军为其祖父书写的匾牌尚在胞弟世悌的旧楼上保存着,他追忆起祖先的义举以及这一事件使自己走上了革命之路,顿时心潮起伏,老泪纵横,遂遣其子骞钢回乡,专车将该匾运到十堰市,悬挂于自己的客厅,以寄托对往事的无限悠思。

现在户县千王村老书记骞世悌(82岁)家的墙壁上还悬挂着该匾的照片。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