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农民正在种下套袋侧柏树籽
“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这是毛主席到达吴旗发自内心的第一句感叹。
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其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为中国无产阶级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5年10月19日下午4时,中央红军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到达苏区大门———吴起镇(今吴旗县),红军将士看到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激动万分。当晚,毛泽东住进洛河东岸的新窑洞里,周恩来住在吴起镇前街的宗湾子。从此,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有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可以说,吴起为当时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一个“休息地”。
6月4日,我们从延安出发,一头扎进了山里,汽车在连绵起伏的黄土折皱中吼叫着、盘旋着,沿途满目都是*,无尽的*连接着,横无际涯。4个小时后,车终于驶进吴旗县境,渐渐可以看见纵横交织的沟壑梁峁上星星点点的绿色。在路上我们采访组与听几个60多岁的“白羊肚手巾”讲了几个故事。
初抵吴起亲人见面不相识
听村里的老人说,1935年红军来到了吴起时是下午,人们见来了部队,认为是白军,就纷纷躲藏起来。红军当时是饿坏了,有人就把场里没有打晒完的粮食用手搓着吃,吃完了后,还掏出钱来。群众看见这些士兵们身着单衣,脚穿麻草鞋,帽子上有红五星,就悄悄问一个背皮包的军人:“你们是红军吗?”那人说:“我们是中央红军。”因口音关系,村民听成是中央“奉军”。迟疑之间,那位战士用铅笔在日记本上写道:“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是毛主席率领的红军到这里。我是找当地干部买粮食的。”村民高兴地叫起来:“毛主席来了,中央红军来了。”这时躲藏在山上的群众陆续回来,很快,洛河川上下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红军战士更加兴奋,他们忘记了疲劳、饥饿和病痛,和群众热烈握手,,亲切交谈……
打个胜仗送给亲人“见面礼”
毛泽东和彭德怀在抵达吴起镇的当天晚上,就分析说:我们也疲劳,敌人也疲劳。利用吴起多山的地形,打它个胜仗,作为“礼物”送给陕北人民。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军事干部会议部署了战斗。10月21日清晨,毛泽东登上吴起镇西面的平台山的一棵杜梨树下指挥了这次战役。他给警卫员说:“现在休息休息,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打冷枪时再叫我。”上午,埋伏着的红军与后边追来的敌人骑兵团激烈地开火。在红军强大火力的打击下,敌人马队朝回撤10公里,没有想到又遭到另一队红军的埋伏袭击。这时马队大乱,敌人还来不及还击,便四散逃命,有的腿还挂在马鞍的脚蹬里硬被拖死了。吴起镇之役,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指挥,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后一战,也是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胜仗。击溃3个骑兵团,共歼敌600余人,俘虏1000余人,缴获战马数百匹。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给了陕北人民一份特殊的“见面礼”。
摧毁匪巢开仓分粮为百姓
中央红军到来之前,地方反动武装对苏区构成严重威胁,吴起镇地处西北革命根据地边缘,敌我之间的“拉锯”斗争十分激烈。盘踞在三道川口豹梁寨子的张廷芝民团危害最甚。寨内设有水牢,驻守有一百多名土匪。“割尾巴”战斗后的第二天,军委警卫连和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指挥下,一举拔掉了这个“钉子”,当时匪首张廷芝不在寨子,由其叔父张六、张七看守,寨子被攻破后他们仓皇溃逃。红军打开寨内粮仓,将四百余石粮食分给当地穷苦百姓。
军民一家革命本色永留存
中央红军来到吴起镇如同回到了自己的家,但依然不忘保持革命军队的应有本色。他们严明的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同志住的窑洞没有门,外面下着雪,警卫员用高粱秆绑了一个活动门,用来挡风。他睡的土炕上铺着谷草,谷草上仅有一条旧毯子和一块被单。徐特立在吴起后街察看地形时,发现镇上杨木匠的母亲和他七八岁的儿子跌到在洛河里,他不顾一切跳进冰凉的水中,将两人救出。住在倒水湾的战士烧裂了农民张宪杰的水缸,司务长当即拿出两块银洋抵偿。谢觉哉在吴起时露宿在一块荞麦地里。第二天,他还赋诗一首:“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柱系马缰。稳睡恬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充分体现了红军乐观的革命精神……
60余年已经过去,如今,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林牧矛盾,实现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吴旗县实行“联户养羊”,县委书记与农民结了“羊亲家”,正在领导着群众与天斗、与地斗,建设秀美山川。
6月5日下午,我们在县通讯组干事阎文学的伴同下来到薛岔乡陈砭村的农民“能人”王生虎家里,他与吴旗县副县长韩爱杰结了“羊亲家”。老远就看见老王家的红砖院落干净而气派,羊圈也修缮得整整齐齐,门口停着他新买的农用三轮车,靠养羊致了富的老王边给羊添苜蓿边激动地说:“多亏了韩县长,他在1998年给了我2只羊,这羊是品种优良的‘小尾寒羊’,抗病能力强、繁殖率高,一年可以生两胎,6个月就可以出栏。这不,现在已经繁殖了73只,一只种羊卖300—600元,去年一次性就卖了23只,净赚了万把块,就连羊粪也有人专门来收购。给县长还钱时,人家夸我干得好,就又把钱奖给了我……”与吴旗县县委书记郝飚结帮扶对子的是该乡南沟村的刘新武老人,他在1998年从郝书记手中牵走2只羊,最多时繁殖到20多只,老两口的日子过得愈来愈滋润。他告诉记者养羊见了效益后他就给郝书记还钱,书记硬不要,他打算把书记的羊再送给其他有困难的村民,再联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