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5式5.8毫米突击步枪

中国95式5.8毫米突击步枪 随着95式突击步枪分发部队与逐渐开放供给外界射击,其遭受的批评也越来越多;不外乎枪本身设计优劣与使用者是接受新观念等问题。
新式的95式突击步枪引入部队后,新观念并未一起引进,中国部队里竟还有采用旧
式错误的训练作法,在射击预习中在95式突击步枪前段枪管下,依然挂块砖头来训练士兵站立姿势持枪臂力与重量稳定度。95式突击步枪有一超大的扳机护弓设计,有前握把的作用。不过,这种与握把距离过近的设计,没有真正考虑持枪人体工学,反倒延续以往中国士兵在手握弹匣持枪的习惯,造成士兵各自发挥创意,有不同的握持方式甚至捧起护弓底部作为支撑。
瞄准装置/提把/枪机拉柄
为了控制成本,95式突击步枪并未如aug将光学瞄准镜列为标准配备,而采用传统机械式瞄准装置,因无托枪的短枪身和后置的准星座设计,也造成了95式突击步枪瞄准基线过短的问题,在射击精度与有效射程上也有所影响。
95式突击步枪最大的设计败笔在于固定式提把,且枪机拉柄置于提把内,且早期采取错误的高拉柄设计,这使得95式突击步枪瞄准装置位置再向上提高,使得士兵自掩体后方需冒生命危险暴露面积进行瞄准射击,且高耸的柱体式准星座在携带上也容易碰撞勾外物。
m16式的提把只适合在休闲状况下提枪慢行,战场上激烈行动中,若用提把无法单手把稳住枪枝,摇晃的枪体会阻碍行动。而今战术枪背带的搭配,也使得突击步枪提把显得多余。m4a1卡宾枪的可拆式提把和滑轨座设计,则是彻底解决这方而固定提把所带来的不便问题。
95式突击步枪之枪机拉柄位于提把内,不论左右乎皆可方便操作,如同法国famas设计,早期为简易外露的钢制枪机拉柄,在使用上应会有射击热传导和结构强度问题,之后的改进是降低拉柄高度与加宽改进设计,不过在操作上却较为不便。
抛壳方向设计
95式突击步枪射击后的抱怨,是在退壳过程中硝烟的刺鼻、熏眼和持续射击后护手握持的温度等问题,其实都是预期中的无托式步枪缺失。在大陆的军事杂志,不时可见对95式突击步枪有诸多建议,更改退壳口向下的设计是其中之一。提出者应是不了解枪械设计的原理,因为此议会涉及更大的变动,枪械退壳口方向的设计。除了人机工学中左右操作方向考虑外,有一重点在于与自动供给弹的弹匣相对应配合,等于是完全推翻的重新设计。
向下方抛壳的构想,亦曾有枪械设计师在此方面提出解决方法,p90和calico冲锋枪就是其中较为人所熟知设计;但这两款枪械的弹匣设计较为复杂,射击过程的供给弹可靠性和故障排除耗时不便,最让人无法完全放心。且向下抛出的高热弹壳,难免触及碰到贴腮瞄准的射手,以致这两款冲锋枪最后用“集弹袋”来解决这方面的困扰。
无托步枪有效缩短枪身后,另一最大的隐忧是弹膛过于接近射手脸部,即使碰不到机率非常低的弹膛意外爆炸危险,但每次射击所产生的燥音,导致听觉受损、接近退壳口火药燃烧废气吸入、贴腮瞄准退壳门热气传至右脸颊,长期下来都是不能忽略的射击伤害;fn枪厂新设计的f2000枪机内采用套管推抛式的退壳设计来解决无托枪枪械抛壳方向问题,封闭枪机的也改善了废气与噪音问题,不过复杂机构的可靠性和枪机内散热,又成为新的问题。
保险/射击选择钮
95式步枪的击发系统是以传统步枪架构而发展出,所以保险/射击选择钮还是在枪机下后方,操作时必须大动作的分手拨动;要改成瞄准时右手握持提把仍然可操作保险/选择钮并非不可行,但这考验了设计单位的机械巧思能力,而今的95式步枪设计其实是牺牲了士兵的操作便利性和临时紧急应变速度,来屈就该步枪机械设计不足之处。
5.8毫米弹药
5.56毫米的97式突击步枪推出,其实也说明的5.8毫米口径并未获得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同采购,加上95式突击步枪1997年出厂价就近4000元人民币,过去大陆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