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式轻型坦克
1939年5~9月间的苏日哈拉哈河之战(日方称为诺门坎事件),是95式轻型坦克首次参加的一次较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场战争以日本军队彻底失败而告终。强大的苏联红军在朱科夫的指挥下,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当头一棒。小日本不仅损兵折将,丢盔弃甲,更重要的是丢尽了颜面,以至于二战后日本人还在研究诺门坎事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会”,想找出日军惨败的原因。这次战争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二战中期日本不敢配合希特勒贸然北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首次参战的95式轻型坦克,倒是“蝎里虎子(壁虎)掀窗帘──露了一小手”,打了一个小胜仗。战争中期,日军第一战车联队,即安岗支队,作为增援部队疾驰援至哈拉哈河东岸。作为第一梯队的安岗支队第4战车团配属35辆95式轻型坦克、8辆89式中型坦克和5辆94式轻装甲车,以95式轻型坦克为主。
第4战车团前出到哈拉哈河东岸20千米处,在731高地附近集结;而苏军的主力则部署在哈拉哈河西岸,但东岸仍有部分苏联军队。当日军发现河东岸的苏军有撤退到西岸的迹象时,立即决定当夜偷袭东岸的苏军阵地。日军战车第一梯队以89式中型坦克为先锋,3个95式轻型坦克连分左、右、后呈菱形布置,迅速向苏军阵地进击。当夜,下了大雨,电闪雷鸣,划破夜空的闪电像探照灯一样将苏军阵地照得一清二楚,日军的坦克炮和机枪的命中率相当高;而苏军由于准备不足,一向逞威的120毫米榴弹炮,在日军的偷袭下失去了威风。这一仗打下来,日军共缴获了4门120毫米榴弹炮,击毁苏军坦克和装甲车10辆,而日军仅损失了1辆95式轻型坦克。
不过,这次日军的小胜,仅是一次成功的偷袭战。在日后坦克对坦克的较量中,小日本的95式和89式坦克都不是苏军bt快速坦克的对手,损失惨重。95式轻型坦克火力弱、防护性差的弱点暴露无遗。唯一值得小日本自豪的是,95式轻型坦克的机动性还算不错。
从89式到95式
早在1927年,日本就决定研制国产战车(坦克),包括重战车和轻战车两大类。试制重战车的结果,导致95式重战车的诞生。轻战车(轻型坦克)的研制工作1928年4月开始,1929年4月完成,定名为89式轻战车。
在89式轻战车的基础上加厚了装甲,战斗全重增加到11.5吨,便制成了89式中战车(中型坦克),成为“日本第一种国产战车”。
1932年,日本研制出92式重型装甲车,用于装备日本的“骑兵战车队”,遂行侦察作战任务。但这种装甲车的主要武器是1挺13毫米重机枪,火力较弱,而89式中战车的机动性又较差。于是,日本军方想研制一种兼有92式装甲车的机动性和89式中战车的火力的轻型坦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方更意识到,要尽快研制出一种“步兵战斗用轻战车”,以代替性能已显落后的89式轻战车,这就是95式轻战车的发端。
1933年7月,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开始了设计工作,由三菱制作所来试制。三菱公司先期制成了a、b两种制式样车。随后,又综合它们的优点制成了正式样车。1934年7月开始,依托骑兵学校和步兵学校,进行了射击试验和700千米的行驶试验,证明其性能良好。但战斗全重超过了预定的6.5吨,达到了7.5吨,最大速度也未达到指标。经过减轻重量的修改设计后,于1934年9月制成了第二轮样车,试验时,最大速度曾达到了46千米/小时的较高速度,满足了军方的要求。又经过局部修改后,于1935年正式定型,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皇纪(神武天皇)2595年,所以定名为95式轻战车(轻型坦克)。
采用柴油机
95式轻战车的自重为6.7吨,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车长4.3米,车宽2.07米,车高2.28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不过,95式轻型坦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柴油机为动力装置。
战车上采用什么样的动力装置,当时的日本军方有过一场大辩论。一种意见认为,应当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汽油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大胆地采用柴油机。后者的意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