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大国的较量》 作者:吴海民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核心提示:鲍叔牙问管仲。楚之罪,僭号为大。你却以苞茅为辞,我不能解。管仲感叹,楚人僭越已过三代,我何曾不知?但战事一开,胜负难料。如败,我们半世努力付之东流了。说得鲍叔牙嗟叹不已。鲍叔牙又问,齐王忘了心头之恨吗?管仲摇头。灭了蔡国,泄了怨恨,一路上左拥右抱的美女,令他艳福大开,早把个蔡姬忘到瓜哇国去了。于是,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多个诸侯倾举国之力,却儿戏一般地撤了回去。
齐国联军南征,蔡国难脱干系
《齐太公世家第二》记载:“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蔡亦怒,嫁其女。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我们读史时,常发现一些事件的起因带有浓郁的戏谑色彩,有些简直就是儿戏,蔡姬易嫁给楚国带来八国联军之灾,尤为典型。
这一重大事件蔡国又难脱干系。蔡国(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部)是春秋战国时代最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因为它是中国南方的屏障,各诸侯国要联合抗楚,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也是楚国问鼎中原的必经之路,所以蔡国数度被破。蔡国在战国之林中,面对北边霸主齐国和南边凶悍的楚蛮,便如一个多动症病人,国政方针总是摇摆不定,偶尔还因为国君不恰当的举动,使夹缝中生存的蔡国战事频繁,几乎难有喘息机会。
说说蔡国,会使整个事件更为清晰一些。蔡国形成于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建立后,为姬姓家族王室成员和打天下的有功大臣划分土地,这就是分封制。周文王十四子叔度,被分封到蔡地为侯,历史上便产生了蔡国。武王驾崩,周公旦把封地鲁国交给其子打理,辅佐年幼的成王。这种不回封地的做法,即便是大圣人周公旦也被人非议。其中蔡国、管国、霍国认为,周公旦滞留京师,会使王权置于不安之中。闹到后来,蔡叔度等几国诸侯认定周公旦实有谋位篡权倾向,向各诸侯发布讨伐文告。帝子辛(纣王)之子武庚以为有机可乘,举兵起义,致使整个事件起了质的变化。蔡叔度兵败被捉,封地被取消。其子蔡仲被派往鲁国做卿士,接受礼仪教育,以观后效。鉴于蔡仲的血统,与周王室的利害关系,以及周公旦不计前嫌的政治考虑,将蔡叔度封地恢复,让蔡仲回到封国。蔡国历史顺利展开。
春秋战国初期,蔡国尚且励精图治,一度强盛。曾灭邓国,吞沈国,兼并汝河中下游一带的诸侯小国,联合宋、陈、卫围攻过郑国。是时,郑国也不得不承认蔡国在汝水流域、淮水流域的小小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