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装甲劲旅锋芒初露打败这支部队成为各单位目标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北京军区某装甲团训练现场。李东现摄■编写首部《信息化装甲团指挥信息系统训练与考核大纲》

■为改进装甲机械化部队指挥信息系统提出2000余条建议

■为全军培养输送信息化装备指挥员和技术骨干200余人

国防部网讯据解放军报张志宇、记者费士廷报道:“谁打败‘野狼’部队,谁就跑在了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前面!”北京军区领导布置年度实兵对抗演习任务时的一句话,令各路劲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野狼”是谁?它是北京军区某装甲团,曾因在演习中实施“野狼行动”而得名。从2001年担负信息化试验试训任务至今,这个团数10次扮演“蓝军”,参加实兵对抗演习20余场,罕有败绩。

深秋时节,记者在塞外某合同训练基地采访时,恰逢这个团正与战区内3个旅、1个师逐个过招。演兵场上,不论对手是摩步旅、机步旅,还是机步师,这个团面对“强敌”,充分利用一体化信息网络聚指成拳,把一支信息化装甲部队“小部队感知大战场、小单元参与大协同、小行动达成大目的”的优势演绎得淋漓尽致,令对手防不胜防。来自总部的专家观战评价:“我军一支新型装甲劲旅锋芒初露。”

今日扬威大漠,缘于10载艰难探索。担负信息化试验训练期间,这个团先后与10余家军内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驾驭新型装备每年鏖兵大漠,与不同类型对手进行实兵对抗演习。这支部队不仅实现了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发展,还对完善改进新型指挥系统提出2000余条建议,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指挥信息系统的定型完善立了大功。

今日对抗强手,缘于勇于攻克难关。试训期间,该团对信息化装备作战运用、作战效能评估、复杂电磁环境条件构设等重难点问题集中攻关,不仅总结出一大批陆军转型建设理论成果,还完成了总部赋予的探索信息化装甲团作战运用和基本战法等重大课题任务。如今,他们探索编写的《信息化装甲团指挥信息系统训练与考核大纲》,已正式在全军颁布施行。

今日称雄沙场,缘于人才方阵与转型建设同步崛起。10年间,该团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步伐铿锵,培养出一批精通信息化装备、具有信息化作战素养的骨干人才,为全军培养输送信息化装备指挥员和技术骨干200余人,被誉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种子基地”。

(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其间挑战与考验非比寻常。北京军区某装甲团10年探路,这条“路”是怎样走出来的?相关报道见《新闻调查》:燕山铁骑的“凤凰涅槃”。)

铁甲滚滚

模拟训练

指挥筹划

网上训练

实弹射击引子

北京军区某装甲团,因信息化闻名,也曾因信息化而纠结。

10年前,燕山脚下,他们受命担负信息化试验试训任务,成为我陆军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一支骨子里打着机械化烙印的部队,要举步迈向信息化的门槛,谈何容易!

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训法战法……哪一个是能轻易跨过的坎?哪一道是能举手抹平的沟?

面对荆棘丛生、挑战重重的转变征途,这支燕山铁骑选择了涅槃与再生。

信息化来了,全优连连长走了,全团官兵被震撼了。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说到底是缺乏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是缺乏驾驭信息化装备的本领

信息化来了!

2001年12月12日,总部在这个团举行信息化装备交接仪式,我军首支营级规模的信息化装甲部队正式诞生。

啥是信息化?之前,官兵们常听到这样的精彩描述:“如果你有机会到葛底斯堡,你可以站在葛底斯堡的高处,察看一下这个古战场,1863年美国内战时曾有20万人在这里战斗,今天我们大约只用150人就可以控制整个这一地区,到2025年我们将只需10人。”

这,就是外军学者眼中的信息化。然而此时,官兵眼前的信息化又是什么样?现有的坦克和装甲车上,这里挖一个洞,那里穿一个孔;这里焊一个架子,那里拧几个螺丝;车里镶个“鞋盒子”(车载计算机),车上多了几条“小辫子”(天线)。

信息化来了,失望、失落随之而来。火炮口径没有增加,车轮个数没有增加,装甲厚度没有增加,装甲兵火力、机动力、防护力三大优势似乎一点也没有提升,这就是信息化吗?这样的信息化究竟能起多大作用?

信息化来了,有人质疑,有人压根没瞧上,坦克八连连长柳枫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可不是一位普通的连长。那年,全师组织分队实弹射击,八连弹无虚发,车无脱靶,成了坦克分队中唯一的全优连。

实弹射击,是通信、驾驶、射击等3大专业实力的综合检验,一个师往往几年也出不了一个全优连。实弹射击成绩公布时,师长当场宣布奖励八连两万元!

一时间,柳枫和八连大出“风头”,成了全团的骄傲。

难怪,当嵌入改造的信息化装备交到八连时,柳连长嘴角一撇说:“什么定位导航?全连10台车都在我的眼皮底下,我不要这玩艺,照样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什么信息化?我没有信息化不照样打出一个全优连!”

态度决定行动。在学习新型电台、导航定位系统、网络计算机等课目上,八连渐渐被甩在了后面。

八连的“滑铁卢”来了!2004年仲夏,团里受命参加军区“探索—2004”信息化条件下实兵演习。上级提出苛刻要求:实弹射击位置不能误差一米,射击时间不能误差一秒,靶标一个不能脱。

战幕拉开,信息化装备的优势立刻凸显。导航定位系统实时提供本车与邻车的准确位置,侦察监视系统实时对目标监控并提供目标准确信息,指挥员则依靠指挥控制系统实时在态势图调控部队行动……别的连队因为训得很熟练,信息化装备运用得心应手,八连却因为信息化训练不扎实,全营合练时总比别的连队慢半拍。

这样的连队哪堪重任?正式演练时,一向打主攻的八连被换到次要方向上。因为没能有效发挥出信息化装备的优势,八连打了败仗。

随后,团里把柳枫从连长调整到机关任参谋。辉煌不再,前途转暗。柳枫向团里递交了转业报告。

听说老连长要走了,全连战士都赶来送行。战士们拿着当年获得全优连的合影照,真诚地说:“老连长,无论你走多远,我们都忘不了你曾经带给连队的辉煌。”

柳枫一把夺过照片,撕得粉碎,痛苦地说:“再辉煌的过去终究过去了,先进的东西终归先进,我们再不能拿着无知当无畏了!”言罢,洒泪而别。

信息化来了,全优连连长走了,全团官兵震撼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化装备,为什么会有人失落、有人质疑?

面对悄然兴起的信息化浪潮,为什么机械化时代的佼佼者竟然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说到底,是缺乏对信息化知识的了解,是缺乏驾驭信息化装备的本领。

蓦然回首,官兵们幡然醒悟:信息化来了,是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场严峻挑战!

俗话说,积习难改。加快转变,最难转的是习惯,迫切要转的也是习惯。只有告别老习惯,才能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敌人

青翠的草原上,牧民们用铁丝圈起一个个篱笆墙,篱笆外的草甸郁郁葱葱,一只只羊望着篱笆外的美食,却踯躅不前,始终不敢跨越那矮矮的篱笆。

牧民们说,起初,为了阻挡羊,篱笆是通电的,当小羊们遭到几次电击之后,记住了这个教训,就再也不会靠近篱笆,这时,篱笆已经没电了。

那边草更绿,何不跨篱笆?这是记者跟随这个团赴内蒙古草原驻训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官兵们说,在转变的征程中,他们也曾遭遇了一堵堵并不带电的“篱笆墙”。

——对炮兵营官兵来说,“篱笆墙”是有线指挥。从2007年4月起,团里成建制改装、换装,所有分队全部列装了信息化装备。一年后,炮兵营实弹射击,营连指挥员放着电台、网络不用,仍用有线指挥,被时任团长苏荣紧急叫停时,他们还振振有词:实弹射击,安全第一,电脑显示哪里比得上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可靠?

——对侦察兵来说,“篱笆墙”是坦克战术。上级给团里配备了4辆性能先进的装甲情报侦察车。起初,侦察兵们觉得既然都是装甲车,战术应该差不多,仍然套用坦克战术,行军时呈一路纵队,停下时一字排开,造成正面目标重合,无效信息过多,信道堵塞,而两侧目标又往往发现不了。

——对光学侦察车操作手来说,“篱笆墙”是熟能生巧。光学侦察车上的侦察塔是一个由白光望远镜、摄像头、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组成的,可以360度旋转侦察。四级军士长于友利曾是炊事班长,总以为操作训练也像以往练刀功那样熟能生巧,就不停地转,遇到阻力时也不停下来。后来,侦察塔的情报怎么也传不到后方了,一检查,他竟把连接线铰断了。

——对首长机关来说,“篱笆墙”是面对面开作战会。战术互联网上有“网上研讨”系统,可供演习中在网上开作战会议。刚开始,一听说要在网上开作战会议,有的领导立刻急了:网上开会能行吗?能讲清楚吗?嘴上喊着信息化,心里却不信新系统。结果,一个用时40分钟的传统作战会议,仅召集人员就耗了一个小时……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转变中的官兵,也像草原上那些小羊一样,过去经验导致的习惯战胜了美食的诱惑,战胜了对信息化的渴望。

“越是难改越要改!习惯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突破不了这张网,加快转变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告别老习惯才能战胜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敌人。”师长苏荣这样说。

炮兵营打实弹不是离不开有线吗?苏荣下了死命令:“什么时候能用网络指挥了,什么时候再打!”

营长付灵活,急得满头汗,几个指挥车来回跑,自己联不通,就去自动化站搬救兵。苏荣让人搬了一把椅子,现场坐着等,从8点等到12点半,一直等到炮兵营组网成功,并用网络指挥打出第一发弹后,方才离开。

有的官兵对新系统、新技能视而不见,弃而不用,团里做出一条硬规定:无论是年度考核还是提升考核,新系统、新技能不过关,考核即为不合格。

脚板踏上信息化,脑袋不能仍停留在机械化上。这个团从扫除“光盲、电盲、网盲”切入,先后与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27次邀请专家教授来团授课辅导,全面实施“补脑工程”。

信息化装备研究、改装期间,这个团还选派部分官兵提前跟进研制,参与改装,摸索建立起院校、厂家、部队“三位一体训练法”,改善官兵知识结构,引导官兵从传统比体力、比简单技能操作向注重运用新型侦察手段、一体化指挥平台、作战数据库、导航定位系统等新技能转变。

打什么样的仗,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就能打出什么样的仗。这绝不是一句“绕口令”,而是加快转变最重要的导向。要让信息化的岗位热起来,得让干信息化的人香起来

这是信息化建设初期颇为尴尬的一幕。

当时,团里成立信息化试验试训办公室,组建试验试训大队。原以为,通知一发,应者云集。谁知,被抽调的官兵却是推三阻四,极不情愿。

团总工程师孙建和,当时任连队指导员,接到去试验试训办公室任正连职通信参谋的电话时,第一反应是自己这个指导员没干好,一肚子的憋屈。

时任作训股长严加明被任命为试验试训办公室主任,作训股已明确了一位正连职参谋接替他,他却磨磨蹭蹭,一连半个月没到新岗位报到。

还有一位副连长,团里要提升他为办公室正连职通信参谋,他还到处找人说情,宁当副连长,也不去做正连职参谋。

嘴上都说信息化是潮流、是方向,为什么事到临头屁股却向旁边挪?孙建和一语道破“天机”: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当时大家普遍对信息化不看好,觉得信息化改装没发展,没前途。

孙建和是怎样爱上信息化的呢?转折点是信息化改造完成后,他指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合成营与一个团交手,竟然大获全胜!后来,他们又给总部首长进行信息化演示,又获得了成功。凯旋后,师常委列队迎接,师长挨个给官兵戴花敬酒。年底,他休假期间,团里给他记三等功,随即又获提升。

“要让信息化的岗位热起来,必须让干信息化的人香起来!”孙建和感慨地说:“团领导意识到,钻研信息化的人用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着转变进程。很快,掌握信息化知识、熟悉信息化装备、精通信息化部队指挥,成为团党委选拔、使用干部的硬指标。”

装备处助理员张书生,新兵入伍时对信息化装备一无所知。装卸车载计算机软件,他拿着软盘挨个车装载;数据采集试验,张书生一跟就是半个月,坦克发动机噪声大,他耳朵里整天就是一片嗡嗡声。抗颠震试验,坦克爬坡过沟,张书生坐在里面颠得头晕目眩,晚上睡觉时腰酸背疼,那一个月下来,他像得了一场大病似的。然而,信息化改造结束时,张书生也成了“行家里手”。

2005年,全团符合提干条件的战士有6个人,有传统比武竞技的冠军,也有上级领导机关反复打招呼要求关照的。但是,团党委顶住压力,坚持把唯一一个提干指标给了张书生。

对于信息化建设骨干人才,即使职位到限、年龄到杠,团里也不搞“一刀切”。工程师张志,曾是团里唯一直接参与信息化装备预研改装、试训论证的“土专家”,因超龄一次次到了转业的“红线”,但一次次被团里保留下来。他参与编写了16册信息化装备维护培训教材,填补了新装备保障的空白。

“打什么样的仗,用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人,就能打出什么样的仗。”采访中,团政委夏晗笃定地说,“这绝不是一句‘绕口令’,而是加快转变最重要的导向。”信息化装甲团首任团长苏荣,组织力量编写《模拟蓝军训练纲目》时,创造性地提出信息化条件下机动防御的“168字战术口诀”和“168字指挥口诀”,指挥演练七战七捷,被各级力荐重用,如今已走上师长岗位。

匕首有匕首的套路,长枪有长枪的枪法。手中的装备变了,训法要变;打仗的平台变了,战法更要变。没有训法战法创新,就没有脱胎换骨的转变

惨败!始料不及的惨败!

2007年8月,这个团剑指大漠,首次全员全装赴内蒙古驻训,实地探索信息化部队作战训练的路子。

狼烟起,战火燃。这个团与某机步师在大漠展开了一场实力对决。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均加装了激光交战系统,战场毁伤一目了然。

令官兵震惊的是,第一次交手,这个团“伤亡”惨重,最惨的一个连队被对手一个反坦克导弹点“干掉”了8辆坦克。

一支已经构建了以一体化平台和战术互联网为基础,由情报侦察、指挥控制、通信网络、综合车电和装备保障等组成的指挥信息系统的信息化部队,首次全副武装披挂上阵为什么折戟沙场?

从战场上下来,全团官兵开始了反思:信息化部队优势在于利用一体化信息网络,以信息流主导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流向与流量,从而控制战场环境的各种因素,掌握作战节奏,实现战斗力的倍增,而我们依然习惯用拿电话喊、看地图指挥,战法运用上依然采用传统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一线平推、一字排开,行动机械,队形死板,以小搏大不挨打怎么可能?

“匕首有匕首的套路,长枪有长枪的枪法。”采访中,团长邵金华对记者说,“手中的装备变了,训法要变;打仗的平台变了,战法更要变。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的训法战法,没有创新,就没有脱胎换骨的转变。”

创新平台。他们通过协作开发、革新改造、购置引进,先后配置了38类500余件模拟训练器材,形成了单装模拟与系统模拟配套、技术仿真与战术模拟同步、指挥模拟与实装操作一体的训练平台,使单课目训练周期平均缩短四分之一。

创新训法。他们改变以往按专业、按建制、按层级组训为按席位、按要素、按系统集成编组训练的老套路,确立了理论集中训、席位分类训、要素集成训、系统联动训的组训模式,全团成建制接装仅18个月就形成了整体作战能力。

创新战法。他们结合信息化部队装备性能及未来战场环境特点,坚持在演习实践中对信息化装甲团作战运用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远程机动、节点打击、整体作战、态势制胜”的基本战法。

2008年秋,在36个国家的110余名外军高级将领和军事观察员现场观摩下,该团实施6个代号“野狼行动”的作战行动,让对手吃尽了苦头,现场观战的总参首长评价说:“蓝军”作风过硬、战法灵活、收放自如。

转变,说到底是环境的转变,是文化的转变。加快转变,关键要把培养官兵信息化素养向日常生活拓展延伸,让官兵时时处处触摸信息化、感受信息化

野战部队“中军帐”里摆战场,也许不足为奇,可休息时间练厮杀,你见过吗?

一个休息日,记者在这个团野营村采访时,忽闻团指挥帐篷里传来枪炮声,循声走进一看,嗬!这里竟是一个“战场”——

一个演习地域沙盘位居中央,两旁24台电脑前坐满了官兵,帐篷正前方两块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反恐精英”的交战画面,对抗双方手持武器,或滚进、或跃进、或卧倒,或冲击、或设伏、或迂回,枪炮声不断,喊杀声震耳。

原来,团里利用课余时间,按建制组织了25个代表队,正组织官兵进行“反恐精英”对抗赛。

退出“中军帐”,记者又来到侦察连俱乐部。上士李和才正和几名战士围坐在电脑前,显示屏上同样一片刀光剑影,他们玩的是一款名为“重返狼穴”的战争游戏。旁边,无人机操作手于友利,正聚精会神玩一个无人机飞行的游戏。

记者又走访了其他几个连队,俱乐部里大同小异,官兵们几乎都在玩军事游戏。记者颇为感慨:没想到休息日的野营村里仍然处处有“战场”。

“你们不怕战士玩游戏上瘾吗?”记者问邵金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邵金华说,青少年学习网络、计算机知识,几乎都是从上网聊天、玩游戏开始的。很难想象,一个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不感兴趣的官兵,能自觉地掌握信息化装备。所以,有的单位怕基层官兵上网,有的领导担心战士玩游戏耽误训练,我们却怕基层官兵不上网,怕他不玩游戏。最后,邵金华干脆说,网上模拟训练实际上就是一种军事化的网络游戏。

还可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团甚至把战士玩游戏的表现作为定岗定位的一个参考因素。比如说,战士张金龙射击类游戏“玩”得好,他们就让张金龙干炮长专业;战士贡爱华赛车类游戏总是赢家,连队让他做驾驶员;有的战士在一些军事游戏中战术意识强,善于协同配合,营连就把他放到车长岗位。

信息化,是学习学出来的,也是熏陶“熏”出来的。记者看到,这个团工作有网上办公系统,训练有模拟化平台,学习有综合信息库,娱乐有网上论坛、聊天室,司务长有网上营养配餐系统,车辆进入车场有装备管理“一卡通”,人员进出有指纹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触角延伸到军营的每一个角落。

素养一旦养成,便会落地生根。在这个团采访期间,战士们自导自演的一个音乐舞蹈剧《信息化部队数字兵》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某日,训练场上,排长组织以列兵张鼠标、中士李坦克为代表的两个班进行一场擂台赛。

排长:某地有大量敌军集结,上级命令我排迅速查明敌炮阵地位置,标定敌炮阵地坐标。

张鼠标汇总情况后在团局域网上共享;李坦克则向排长报告,比张鼠标提前5秒完成!

排长宣布比赛成绩:张鼠标胜!

李坦克不服。排长解释说,如果按照李坦克那样逐级上报,团指挥网至少要在1分钟后才能实现信息共享,而张鼠标充分发挥信息化装备优势,直接将信息在网上共享,至少比李坦克提前了50秒!

节目虽小,但记者却真切地感受到,信息化意识和习惯正在官兵心中生根发芽。离开这个团好长时间,记者耳边还不时回响着这个节目的尾声:“卫星定方位,耳机传指令,屏幕是哨所,网上兵车行……”

本文图片由李东现、程介峰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