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街现在是越来越有名儿了,好象已经成了来北京的游人必逛的一景儿。要说起来,秀水街的历史并不长,甚至可以说跟北京的文化都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某一个特定的年代一下子形成的一种东西,之所以出名,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它是在北京,所以稀罕,要是搁到随便哪个商业发达的南方城镇去,马上就会数不着它。
秀水街在建国门外,街口就正好在那个长安街一直往东的延长线上,交通特别方便,坐公交车一般是在日坛路下,乘地铁的站叫永安里。
北京在寒冷刺骨、滴水成冰的季节里以刮西北风为主,而夏日里的东南风总很温和、很含蓄,所以自古北京就以上风上水的西北部为宝地,从最早的皇家苑囿开始到后来的行政、文教、科研单位都在那边开发建设,而东边、南边一直空着没什么人动它。
所以么,后来东边就在北京近年的发展中派上了大用场,首当其冲的就是与长安街相接的建国门外一带。各国的使馆区建在那儿了,外交公寓也顺手建在那儿了,北京最早的涉外商店——友谊商店是建在那儿的,最高的涉外写字楼也是建在那一带的,接着就还有涉外酒店、各种商业娱乐设施等等。一大批会说外语的男孩女孩们最早到这里来供职,他们获得了当时北京最高水平的薪水。那一带的街区比北京的其它地方要整洁,那边街上走着的人——不论国人还是洋人——大都比较年轻,而且一般衣着入时,仪容规整,那边好象是已经远离了北京城的古老而更接近世界的流行,就连那里的东西,比起北京的城中心和西边来,有好些也是贵得不行。
秀水街就是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带,在这样一种潮流中,应运而生。特别有一阵子让提着大包小包的独联体和东欧的服装批发商们给炒起来,热得烫人。
我逛秀水的年头很早了,最常去那儿还是当学生的时候。有一学期系里给我们开了门儿叫“建筑绘画”的课,授课的是工艺美院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住在城东朝阳区的红庙,他的诸多藏品不愿拿出门,于是每到周六(那时还不是双休日呢)下午,我们就搭伴从学校出发,斜穿整个北京城到他家里去听课。而听完了课之后呢,再一路逛回来,逛得最多的就是秀水。
秀水街以卖衣服为主,这样的服装市场北京很多,但秀水因其特定的位置和服务对象而被认为档次较高,到那里买东西如果有眼光的话,还真是能挑出好的。其中以丝制品为多,还有大量中式服装,对象主要是外国顾客。北京的高个儿男孩儿特别喜欢到那儿去买衣服,因为那儿总有为欧美顾客准备的大码儿。背包、手表、皮带等也一应俱全,花色很多。
到秀水买东西主要是喜欢它的价钱,摊主们要得不低,但如果常逛知道底线的话是可以往下砍的,买件假名牌,或是不名但样子还不错的衣裳,还是比在大商店里划算,所以当学生时那儿对我是很有吸引力的。在那儿还价你必须狠下心来挥刀照脚脖子砍,心里没底的话就先砍掉个四分之三。想当年我每回都要砍到摊主真跟我急了眼才算完,然后抱着战利品班师回朝,大获全胜。
现在不行了,这几年去得越来越少,早已是人懒嘴拙,手生刀钝。“十·一”前的那天下午跑去,先是看上套里外两件一开一套的蓝色羊毛衫,喜欢它染得那种从浅到深的退晕,摊主要价380块,狠狠心还到100,谁想不下两三个回合就给我了,这么容易的话天知道里面还会有多少没挤出来的水分!最可气的是那两件扎花盘扣镶着边的中式麻纱上衣和裙子,正好凑一套,却不在一个摊上卖,开价全是180,左还右还的居然每件都花掉了60元才拿下来,想想这季节已经穿不了几回了真不上算。可我知道要是真看上眼的花不拿下,等到了家就会比多花了钱更后悔,何况先买了上衣那就肯定从心里再也压不下那件裙子钱。
要想在秀水街拿到真正的好价钱,只有两种情况下才可能。一种是那东西买不买无所谓,你从心里没真看上眼,还有就是当你兜里真的没装那么多钱。看不上眼的衣裳我是不会买的,不管它卖多少钱,而上学时之所以能把价砍得特到位,也多半是因为那时真的掏不出更多的钱。下回再到秀水去我准备只带50块钱,没准就能恢复当年的本事,把某件特别不俗的真丝长裙给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