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黄土地
在中国的版图上,陕西,一直是一个古朴神奇、令人心弛神往的地方,在那里有长城、黄河、还有那一片无边苍茫的黄土地和这片黄土地上充满了传奇的人们。
因为有一个较长的国庆假期,所以我们一行六人带着对陕北的向往,在十月的金秋踏上了这一片黄土地。
一面湖水——红缄淖
我们在神木包了一辆车,行在去红缄淖的路上,天空居然下起了微微的雨丝,两边是冲天白杨、稀疏的沙柳和连绵起伏的沙丘,我觉得自己眼睛有点寂寞,好象缺了一点什么,当汽车终于开到目的地的时候,望着眼前盈盈的湖水,我终于明白自己期待的是什么了,也许是缺少一点生动,这样一种流动的生动吧。
红缄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陕西省最大的湖泊,在这里,人们把它称为“海子”。我有些无法想象在无边的沙丘深处,会隐藏着这样一片水域辽阔,水势浩淼的湖面,它在干旱的沙丘滩地之间,平静而不被污染的湖水,好象心底的一滴眼泪,如此寂寞的美丽着,又在不经意间轻易的打动你。
镇北台上的一棵树
站在镇北台的的台顶可以看见榆林的另一个美景——红石峡,那是一个不会轻易被游人所遗忘的地方,象一个风情万种的美妇人,而不远的镇北台则始终沉默的凝视着这一片土地,象一个忠心的战士无言的守卫着。就如同它本身,曾经在遥远的年代里,以明长城的一处观察站的身份伫立于榆林这个边防军事重镇之外,保护着城内的蒙汉贸易,也成为当时蒙汉办理交涉的地方。
走过一层层的砖阶,站在顶部的中央,极目远眺,方圆万里的景物,一览无遗。南边的榆林城,楼房林立,树木葱葱;北边是迭宕起伏的沙漠,金黄无际,残存的长城,依稀迤俪。历史的洪流冲刷着一切,当年壁垒森严的瀛寰城池,如今也不过是一片断桓残壁,纵使曾经在这里有过无数的繁华与风流,也尽数被这黄土的风沙吹成退色的风景。
回首的时候,突然看见城上唯一的一棵树,沉默在城墙一角的光影之间,小小的树冠在天空中展开着凝固成一个平静的微笑,如此安详,象是一段历史的沉淀。
白云山上的风景
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的白云观,据说是西北地区最宏敞、最完整、最雄伟的明清时代建筑群,因为来之前对它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计划中这里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景色。但是当我走进山上的三清殿,看到室内保存得如此完好的明代壁画《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的一刹那,却忽然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象是旅途中遭遇到一场“艳遇”,给人意外的喜悦。
因为在当地听说到一些传说,说这里的签很灵验,毛主席曾在这里抽过“上上签”,而蒋介石却在这里抽过“下下签”。一时兴起,也在观中求了一支签,不是希望的“上上签”,虽然也不是最差,但是总有种不知足的怅然。走上最后一殿——元辰殿的时候,在门口看到一幅对联“求本命求天命命在自求,行小运行大运于己行运。”心中立刻有了一种了然,象是顿悟,不禁自顾自的笑了起来。
我在山顶的一块大平台上驻足,很多的游人在这里停留小吃,一边还有简易的戏台,有附近的乡人蹲坐在台下,同行的友人在人群中拍下一个当地陕北老人一瞬间的表情,白帕裹头,沧桑的容颜,在风中显出微微的笑意,有一种对岁月的知足。
消失的万佛洞
我们从古旧的李自成行宫出来的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宽裕,于是来到了位于米脂县城北一公里的无定河畔悬崖上的万佛洞。
来时看到过关于这里的介绍,听说万佛洞是陕北罕见的一组大型摩崖石窟,据历史记载,它建于宋至明初之间,洞由大小不等的十二石窟组成,南北横跨143米,气势壮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于是带着期待的心情,小心的走过一段狭窄的阶梯来到最高处,进入万佛洞的那一刻,我的确惊讶于眼前的景象,只觉得无数尊的佛像飘入我的视线,让我有一刻的晕旋。可是,当我真正走近那些古老的雕刻的时候,更让我惊讶的是,目光所及之处,几乎每一尊的佛像的面容都已经被毁坏,很明显那是人为的痕迹,据说是文革时期造成的。我想起前不久被毁的巴米扬佛像,历史总在不同的时期一再的被重复着,我触摸着那些失去了面容的佛像,指间有石头的坚冷,感觉到自己的心在那一刻忽然的疼痛……
夜上宝塔山——延安
我不知道很多年以前,那些从遥远的地方千里迢迢奔赴到这里的那些人们,当初是怀着怎样的一种神圣的心情的。我只感觉到当我们一行人踏上这个叫延安的城市的时候,心里都会油然的升起一股敬意,对于这个城市的历史的敬意。
曾经在这里有那样的一些人领导过中国的革命,也是那样的一些人在这里为这个国家制定了正确的路线,象灯塔一样给这个民族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们将是被历史永远镌刻的一些人。
我们踏着夜色走上延安城东南侧的宝塔山,眼前范仲淹“嘉岭山”的隶书犹存,旁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名句犹在。沿路我们买了许多的剪纸,形形色色,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想象着回家的时候装点在现代化的居室里,该是一种别样的趣味吧。
虽然是夜晚,山上仍有很多的人,那座从明代起就开始伫立的宝塔在夜色里被装点的华光溢彩,我们在塔前兴致勃勃的留影,一律是冲锋的姿态,眼神带着纯净的赤诚。
一个陕北装束的老者在山顶为往来的游人唱起了信天游,虽然声音因为年龄已经有一些沙哑,但是歌声却因着这份岁月的沉淀变得更有韵味了,我站在人群里试图仔细的倾听其中的歌词,屡屡被直率的言语所打动,悲欢离合的吟唱,让我的心中有微微的震动。
凝望这一条河——黄河壶口瀑布
一直希望可以看到这一条河,多少年来,无数的人,无数的事沉淀在这样一条神奇的河里,赋予了它太多的生命。黄水,黄土,黄种人。这是一种多么神秘的自然联系?它仿佛让人相信,这个黄色人种的皮肤就是被黄河染成的。
的确,天地间还没有其他一种自然力量,曾像黄河这样对塑造华夏文明起著无法估量的作用。而当我终于可以站在它的身边,看到那如千军万马咆哮着奔腾而来的黄河水的时候,那一刻我的感动,无以言表。
我们一行人从延安出发经过四个小时颠簸的路程,在临近中午的时候,终于到达了我国的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千里的黄河水奔腾至此,宽达三百米的水面骤然缩成五十多米,飞流直下,跌入深漕,行如茶壶注水,故名壶口。咆哮的黄河水由壶口倾入石漕后,犹如狂龙被囚,摇头摆尾,直达猛门,当地人形象的将这条十里长的石漕称为十里龙漕。听说农历三月,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块消融,就形成了每年的春汛。此时的黄河让人难以想象它千洵见底时会是什么样子。
来之前,看过很多关于黄河的资料,据说大禹治水时在这里砍下了第一斧,据说在壶口不远有一座孟门山是当地人心中的神山……想着那些故事,穿行在游人之间,总会看见一些当地的老人以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神情行走在两岸,多少年来世世代代的黄河水养育了两岸的人们,灌溉过两岸的千顷良田,今天它依然给予这里的这里的人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
这奔腾流淌了几千年的黄河水曾经留下了无数的故事与传奇,但我想即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带给人的巨大震撼,却依然无法用与这里的人们一样的目光去注视这条河。那种人与河的密不可分,就如同是陕北人与黄土,傣族人与竹,爱斯基摩人与雪,是一种无可言传的和谐,多少年来黄河给予他们对生命以独特的理解,而同时黄河也因着这些人们变得更具灵性。
也许,面对着这样的一条河无论是我们还是他们都只能永远的默默的注视。
西安——一日看尽长安花
当我在清晨走进这座城市的时候,我的心忽然的沉静下来,历史好象一下子被拉得很近,时光流转,仿佛踏入了一个久远的年代。
英雄悲歌——秦始皇帝陵和兵马俑
还是学画的时候,有一次无意间在一本画册上看到一段历史的记载,说,秦始皇其实是一个相貌丑陋的人,并且始终有着深深的自卑感。
于是,那一刻,当我走过后人为他筑起的石像的时候,我原本以为自己起码会有片刻的驻足,并作长久的凝望,可是,没有,很轻易的,就这样从他身边走过了,甚至来不及看清他的样子,只记得他的手是挥象远方的,始终是远眺的姿势。
忽然的心中有了一份了然,原来有一些真相是可以被忽略的,当你真正的站到一个无人可以企及的高度的时候。
就象另一个国度里另一位年轻的皇帝,在那里他们叫他法老,阿肯那顿法老。一样曾经是相貌丑陋,一样曾经被人们所漠视,曾经活在连神明都遗弃的孤立世界里。可是他们却用他们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展现出曾经不为人知的一面,即使曾经为人所非议,但是历史辉煌的篇章里最终记载的还是那样一些叛逆的灵魂。
我在幽暗的兵马俑展厅里穿行,很多的沉默的兵俑在我视线里展开,不同的面部表情,一样淡淡的微笑和空洞的眼睛充满了别样的意味,我努力的探出身,想靠近些,再靠近些,凝望他们,试图探知那平静背后的波涛汹涌,可是始终感觉到的是一股巨大的隐忍,就象这个民族本身,有一种宿命的接受和信服。
我记起在秦岭高处的记载“为何秦始皇没有立后?”,而这里也是一色的男人的世界,有一种沉默的威严。忽然很愿意相信那部《古今大战秦俑情》中的一段,那个叫“冬儿”的女子在飞奔向火海的时候,曾经蓦然的回眸,向自己所爱的人深情的凝望,平静的微笑……焚心以火!
慈恩塔下——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和平门外雁塔南端的慈恩寺内,距城4公里,建于唐代,因“塔最下一层作雁形,谓之雁塔”。
在那时这里曾是一个白衣飘飘的年代,数千的读书人涌进这座城市,一时间麻衣如雪(唐代庶人皆着白衣,称麻衣)。那些高中的新科进士们在宴会后都要到慈恩寺(近大雁塔处)刻名留念。同年中书法高手把大家的姓名、籍贯一一刻在碑石上,留在寺中。白居易生平最得意的就是年少中进士“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所以进入大雁塔的时候,忍不住在它前面留影,作“到此一游”式的姿态,不惜被同行的朋友的取笑,不管,不管,我就是恋恋红尘,恋恋于那个久远的年代。
只是,曾经的繁华,曾经号称是那个年代的太阳的人们,终于还是沉寂在那段历史里,生命的轮回中,永远都是物是人非。
黄昏中的寂静——清真大寺
当我们经过鼓楼走进西北侧的化觉巷的时候,已经是这个城市的黄昏,在繁华深处的清真大寺在那一刻显得如此的寂静,偶有细碎的黄叶在微风中飘下来,落尽夏日的尘埃,还有那翘起的屋檐在灰暗的天空下依旧庄严的高傲着。
这座伊斯兰教的寺院为东西向长方形,周围青砖砌墙,全寺前后有四进院落,每进庭院均为典型的中国四合院模式,置墙相隔,设门楼、门厅前后贯通。其建筑布局、殿宇结构以及木、石、砖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风格。
我们在全寺的精华——礼拜大堂前站定,一抬眼正看见大殿悬挂的“能有有有”的木匾,听说在特定的环境中,这三个“有”字表示人之生前、死后以及现身三界,伪安拉能有权力主持其间,这是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核心,即信仰安拉的具体化。
这间大殿是一个只有穆斯林可以进入的世界,异族的喧嚣被隔离在木栏之外,我们只能站在殿外,远远的看里面幽深狭长的大典里,有几个虔诚的教徒在其中无言的跪拜,殿内没有任何的偶像,只是他们都面对着一个相同的方向,即圣城麦加。
我在离开的时候悄然回望,整座寺院笼罩在圣洁的氛围里,只觉得自己的心也在那一刻变的无限的澄静。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只能在西安这个城市待一天,恨不得如贾岛般“一日看尽长安花”,但即便只是这样匆匆的行程,也已经给我留下许多的回味。
在微雨的午夜重新回到上海这个熟悉的城市,总感觉一切烦乱而琐碎的事情纷至沓来,旅途在这一刻沉默的结束,又将面对喧嚣的现实生活了。回首的那一刻仿佛还感觉到那一片黄土地在身后扬起的微微的尘土,以及在我心中留下的无可磨灭的印象。
短短十天的行程里,我可以深深的体会到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深深的依赖和敬畏,也许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城市人在行走中应该不断在寻找的一份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