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哈佛和MIT,我想我是不会在我有限的行程中安排波士顿的。当飞机降落在依水而建的波士顿机场后,我才发现这个大名鼎鼎的城市的机场有如汽车站一样简陋(我这样讲可能有点夸张,但真的是不怎么样)。不过,这样的感觉在我坐上波士顿的地铁时便有了180度的改变,因为和这个洋溢着十九世纪风貌的地铁相比,波士顿的机场应该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大机场了。地铁行得很慢,让我有时间细细打量它的一切,真不敢想象那些带着无限的憧憬、意气奋发地来到哈佛和MIT的学子们看到这样的地铁会有怎样的感受。(可能他们都是打的的吧 :))
我住的地方与MIT只是一水之隔,第二天一早,我便跨过了分割波士顿和剑桥的查而斯河,进入了著名的MIT的范围。我之所以讲”范围“是因为我真的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甚至到现在我都还在怀疑我看到的是不是能代表MIT的全部。但是,如果是的话,我真为MIT的学生感到悲哀。这里与其说是校园不如说是一个工厂,机器轰鸣,还树着高高的烟囱!因为已经适应了波士顿的破旧,我不想再重复一遍这样的词句来描述MIT。而我真的觉得奇怪,这个享誉全球的高等学府为什么竟是这个样子。
相比之下,哈佛终归是哈佛,幽静美丽的校园,和善友好的学生,让我觉得没有白来一趟。我所去到的一个设着哈佛塑像的校区,那种氛围象及了清华圆,这种跨越着地球的一丝遥想一下拉近我与哈佛的距离(注:我与清华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还是很爱清华圆)哈佛商学院应该是哈佛的亮笔。沿查尔斯河而建的校园恬静而深邃。而一群群沿河晨跑的人们却又在明明白白地向你展示她的无穷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