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参加的旅行社是知名的“日本旅行”,总以为日本人以良好的服务著称外,旅行途中的安排应该是得体的,但恰恰来了个开门红,罗马住宿的酒店令人跌破眼镜。原本以为我们住的酒店也能沾点艺术的边,但暂且不管它的外观象厂房还是内部象公寓式招待所,居然不能连续提供热水,气得我想发动所有的旅行团员来告这旅行社。虽然美中不足,我们仍带着倦意进入了罗马的梦游。
“意大利”不但是国名,艺术文化也等于是它的同义词。西元前八世纪,辗转迁徙的拉丁民族来到罗马登岸后定居,建立罗马城,而意大利的艺术文化也在此萌芽。 定居于罗马城的拉丁民族,其民族文化血缘传承自希腊爱琴海文化,所以带来希腊的多神教及文化,也决定了罗马大部分的建筑、雕刻几乎都是仿古希腊的;所以有人说意大利有三多∶热情男女多,雕像遗迹多,天主教堂多。
确实如此。
一、罗马
从罗马开始,我就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到处是遗迹,到处是雕像,到处都是风景,不但自己东张西望,还使上了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从机场到街头,时常可以看见热情相拥的男女,或者是吻得缠绵悱恻,让这些古典建筑群更添浪漫色彩。让我想到上海的阿尔卑斯牛奶糖的电视广告。心想∶如果换作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即有做作之嫌,这还是从小东方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我们心中植下的根。但还是忍不住和老公也当街打个kiss,凑个热闹。
罗马的古兢技场,海神喷泉(许愿池),西班牙台阶,梵蒂冈...雄伟、浪漫、典雅、壮观,这一切的一切令我想起了电影“罗马假日”,一路走来,象是在做梦。街头随处可见一个喷泉,出名的或不知名的,把人看得都麻木了,如同中国的庙宇。罗马没有城市建设,它有的都是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风化。石碉建筑的感觉象让我回到了上海的外滩建筑群,但确要精致雄伟的多得多。
在罗马的半日自由活动,下起了小雨。傍晚时分,从共和国广场至中央车站,百鸟归巢,天空中密密麻麻的鸟雀,地上星罗棋布的鸟粪,巍伟壮观。幸亏打着伞,一石二鸟。
二、到处可见艺术
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国度,艺术家也到处可见。在罗马的歌剧院前,有人体造型艺术,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放置在街头的一具雕像,给他500里拉,嘿动了,与你共演一段造型,末了不忘摆好姿势为你留下充足的合影时间;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前,有人物肖像素描;米兰大教堂旁,有画在地上的大型粉笔画,一场大雨之后,也只有付之东流了;街头的个人或两人演唱组演绎着奔放的拉丁歌曲。总之如果为之欣赏的,就奉上你的里拉。透过这些艺术的表象,其实质也是经营谋生,但却要比一张苦难经历状来得令人舒畅陶醉。
在每个景点的附近,常有许多购物亭,出售皮革制品、威尼斯的玻璃制品、皮诺曹木偶、印有罗马竞技场或比萨斜塔或米兰大教堂的T恤衫;也不乏介于艺术与玩笑之间的,印有类似罗马雕像男性下身或女性上身的图案的围裙。咋一看,先是吃惊、后觉好笑、再有觉得有些那个、最后一想也只有挂在这里出售是在恰当不过的了。这也是一种艺术,为之归类,曰∶“围裙的艺术。”
三、威尼斯
位于意大利北部临威尼斯湾,被略呈青绿的海水所环绕的市街,实际分布在118座小岛上靠160条四通八达的运河与四百座桥连接。威尼斯以其美轮美奂的水晶玻璃制品和面具所著称,岛上的这些小店比比皆是。
威尼斯许多建筑的特点是象铅笔,为哥特式,导游归纳为铅笔建筑。从来不知威尼斯会水漫金山,从上午9∶00开始,海水上漫至中午退潮,连圣马可教堂内也不能幸免。圣马可广场上临时搭起了许多一米来高纵横向的走道,走道的木板上撒着盐,是恐怕冬天水会结冰。据说拥挤时,也不乏有人从走道上掉下水里。海鸥在漫着水的地面上飞翔,对它们而言,泛着波光的就是海面。
刚朵拉是威尼斯的名物,到了威尼斯,怎肯不坐一坐?船夫以20万里拉开价,察言观色后,直跌到12万,生意人的套路真是如出一辙。
威尼斯有许多无证流动地摊,如同上海的四川路,摊主并非本国人,黑人居多,卖的大多是所谓的LV,CHANEL,心想∶说不定是从襄阳路批发来得也没准。远处浮起警察的身影,地摊布一掀,卷铺盖走人,看来世界小贩对策相同。在日本,日本倒爷也从国内转手来这些皮夹皮包,在日本的许多flea market卖。卖多了,日本人明知是假的,仍愿花4000日币买个LV皮夹,便宜。
四、米兰
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米兰拥有“米兰大教堂”、“斯卡拉歌剧院”、“布雷拉美术馆”等著名古迹,市民与游客总是络绎不绝。米兰因纺织业发达,如今以国际时尚中心著称,时尚地位丝毫不逊于法国巴黎。Duomo大教堂是米兰的象征,为世界第三大教堂,外观用135座尖塔,2245个圣人雕像装饰,花了500年时间建造,是哥特式建筑的大杰作。
位于大教堂的左侧是维特伊曼纽二世拱廊,(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Ⅱ)整个拱廊呈现拉丁十字形,拱廊中上有玻璃钢架圆顶,下有马赛克镶嵌画地板,象是一个大型的艺术走廊。其中有Prada的总店,它的橱窗设计是每日更新的;有卖当劳,因为是摆在这里,橱窗和外观的设计给人的感觉不是快餐而是一家名牌店了。
我们就在这里逛了整整一个下午加晚上。那天是2001年12月31日,是我们结婚一周年的纪念日,于是我们就把晚餐交给了这座素有“米兰的客厅”之称的商场。 红酒烛光和传统的意大利菜,用去了相当于六七百块人民币。
虽然米兰是fashion的发源地,但就在这些Prada、LV、Chanel、Beberry店的周围,或是著名景点的周围,堂而皇之的兜售着这些名牌的仿冒品,摊主是些亚洲女人的面孔,说着普通话。看了令人诧异,生意居然做到这里来了。
五、意大利人
开朗、乐观、热情是拉丁民族的特点,但不拘泥、懒散、工作效率低却也是他们一致的特性。意大利的全年的假期很多,而且常以宗教理由放假。他们每日的工作时间不长,大致是上午9至12点,下午4至6点,而中午休息时间却很长。据说九点准时上班后是泡一杯茶,不象日本人提前半小时到公司,这倒有点象国内的作风。双休过后的头两天工作是一种调整,周五又想着周末去哪里娱乐了。所以意大利人真正工作的时间不长。
初到意大利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拿着一把里拉买东西时,常常找不着北。15000里拉相当于1000日币,70不到的人民币,所以面额大,挺吓唬人的。记得在罗马的卖当劳、佛罗伦萨的高速公路休息站买东西时,看着显示的金额,对着手里捏的里拉不知该如何排列组合茫茫然时,突然对面伸过一个手,从我手里蹬蹬蹬抽出数张,然后把找零收据给我,马上接待后一位顾客了。拿了多少?没看清楚。这些东西值多少?收据上往往只些欧元,所以也弄不清楚,仍然是一头雾水。哎,意大利人简直太热情了,热情的有点不耐烦。
一直向往着这次欧洲之行,所以分外珍惜时机,想多看些,多记一些,充分领略异国氛围。不论我们是在街头漫步,或是坐巴士城市观光,都注意到欧洲家家户户都有木头的百叶窗。巴黎都是白色的百叶窗,且常常敞开着;在意大利则是木色的,总关着,透着些神秘,给人以更多的遐想∶不知窗户里住着怎样的人,正在干着什么......
因为我们是游完意大利再去的巴黎,看多了意大利的雕像遗迹,巴黎在我们的眼里倒变得平淡了。但在我的记忆里,埃菲尔铁塔、香舍里榭大街、凯旋门、塞纳河、罗浮宫、巴黎圣母院都是巴黎的标志。我们到巴黎是12月31日下午,由于第二天是假日,所以我们搭地铁急着赶去罗浮宫。可遗憾的是,巴黎人盼着过新年,那天的16:30,罗浮宫已经关门了。我们在广场上久久不愿离去,真是太可惜了,不知会不会抱憾终生,至少我抱憾至今。于是我们只能逛了唯一开着的,在罗浮宫旁的那个玻璃建筑∶贝津铭设计的金字塔,出售着关于罗浮宫的书籍等相关产品。
六、巴黎夜行记
旅行途中导游一直在告诫小心随身物品。据说意大利的著名景点小偷诸多,法国的治安则要好许多。事实体会不然,巴黎晚上的地铁令人胆战心惊。
我们这个团三十来人中有12对年轻的couple,不是新婚旅行就是庆祝周年来的,自然喜欢热闹和浪漫,所以相约31日晚去凯旋门前countdown,和巴黎人一起迎接新年。原先我的心里还在泛嘀咕∶这也用的着集体活动?身临其境后,省悟∶人多可以壮胆。
团中的一对大个子couple带队,我们一起搭地铁,转车,找地铁出口,地铁里人山人海,人挤人都好痛,都是巴黎的年轻人。我们互相关照着,恐怕有什么意外。地铁出入口的楼梯上挤满了向外拥的人群,甭想逆流而行,也千万不能蹲下,那你就被淹没了。出了地铁口,就望见了打着射灯的凯旋门,和白天的一样威武壮观。到处都是来迎接新年的人群。人们带来了酒杯和香槟,自己放起了烟花和爆竹,叫啊,笑啊,跳啊,但空气中又隐隐得带着丝不安,摔酒瓶的声音,突兀的口哨声,东方人的面孔自我感觉又特别招人注目。我们在街头欲拍张集体照,三个热情的巴黎青年也许喝多了些,硬是来轧一脚。在回酒店的地铁中,我的不安灵验了。车厢里黑人、白人、棕色人人种混杂。因为人太多,我、老公和另一对小夫妇与大部队走散了。我们一直坐到那部车的终点站。十几个殖民地后裔的棕色青少年一直在骚扰我们,我们又不能还击,只能置之不理。虽然那晚巴黎的地铁都是免费的,但凌晨1:00左右就都结束了,所以我们在终点站无法转乘回酒店,不得不在陌生的大街上边往酒店方向走,边找taxi。突然街边的车中传出一声口哨,车里的人在嘲你挤眉弄眼,我们四人疾步如飞。当走了一半的路程,乘上taxi,回到酒店后,都不由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回来太好了。后来与大部队成员交流体会时得知,他们与我们有着类似的经历。
1月1日,导游带我们进行巴黎的城市观光,街头、草坪上碎啤酒瓶、垃圾满地都是,水泥地上还有斑斑的血迹,我们暗暗庆幸我们什么事都没发生。身着绿衣的清洁工人迟迟地开始清扫,直到下午残迹依然可辨。
七、欧元
2002年1月1日,欧洲开始统一货币,这是使用欧元的第一天,恰巧被我们赶上了。刚刚熟悉了里拉,认识了法郎,现在又多了一个欧元。好在大家都胡涂,法国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更不用说是我们了。想想也是,那么小的地方,流动性又强,早该统一货币了。
记得我们到巴黎时导游介绍的外币黄牛服务比在罗马遇到的那位来的周到。不论是日币或美金兑法郎,他都事先把一袋袋法郎塑封好,附上一张利率表,看了一目了然。我想以后他们倒也可以省事,都用欧元了嘛。
八、亚洲人
总以为欧洲是一个浪漫而遥远的地方,去了才知道那里亚洲人随处可见,各种人种在这里聚集。年轻的couple或两人组多半来自香港或台湾;成群组团的必定是日本人;带着书卷气的几个男孩或女孩,那一定是海外的留学生,利用假期作个欧洲之旅,在佛罗伦萨的酒店里我们就遇见过三个在英国留学的上海女生;穿西装打领带操一口标准普通话的,那一定是来自国内北方的某个考察团了;十来个一伙出没在巴黎地铁、米兰大教堂广场上的二十来岁个子不高的,那一看就是温州人了。据说他们都是一个村一个村地偷渡而来,有护照的也把它给扔了,可以自称是台湾人,欧洲在偷渡方面不怎么管。记得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前草坪上,硕大的白色房车,新婚燕尔,几十个人的亲友合影,除了摄影师是北方人,都是温州人。相信他们中大都都是黑掉的。惊叹胆大之余,瞧这气派。与之相比,唉!连我的婚礼都自愧不如。
在法国的地下铁中遇见一个沈阳来的留学生,谈起留法的中国人,他说∶上海人大部分都不会留在这里。问∶why?“上海又不比这里差。”哇,这句话最中听了,我想以发展而言这也是实情。当夜晚我们漫步在著名的香舍里榭大街上,一头是威武的凯旋门,引出一条灯与车的射线,心想∶这就是我们以往一直听说的世界上最美丽最浪漫的道路了,它的美丽与摩登不可否认,但并不是不可以想象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另一个大都会――上海。
日本人的欧洲行,简直就是名牌购物游,导游习惯介绍购物店家,日本人也愿意买。给小菜拍照不大看见吧,这次与日本人同行,让我开了眼界。每当在餐厅进餐时,闪光灯此起彼伏,有日本人的地方,必定会为菜肴照相,类似Menu中的照片吧。每上一道菜后,选择角度、调整焦距、按下快门,我想∶在这充满艺术的土地上,又一张艺术品诞生了。
.
.
.
也许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特别的短暂吧,很快我们又回到了日本、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初到日本时觉得日本的天空比上海蓝,可从欧洲回来后,就觉得那里的天空比日本还要蓝、还要开阔的感觉。我时常想,我就象做了一场梦,梦中我去了欧洲,太美了,令人回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不真实的感觉愈加强烈,所以我要把我们的经历、心情、感想写下来。
2002年1月26日
hanney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