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是孔府的结构同故宫紫禁城的非常相似,中规中矩,严谨对称,前面是办公、读书的地方,越往里走家庭休闲的气氛越浓,最里面是个“后花园”。
从单个建筑来看,孔府就象大部分中国建筑一样平淡朴实,然而从整体来说,孔府也同样反映了大多数中国建筑的特色 - 以建筑群体的相互配合取胜。
比较极端的例子是长城,如果截取一段一百米的长城单独搁那儿,实在算不上雄伟壮阔的景色,可是一段段简单平实的城墙在群山里连绵数千里,放眼望去,真有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散发出来。这种空间上的简单铺展象征了一种时间上的永恒,单调、倔强、永不放弃,仿佛是中国人性格的写真。
************
游孔府的时候,我留了些时间作一个总结。离开前,跑到钟楼上眺望孔府,一片黑灰色的低矮建筑群展现在眼前。
孔子学说至今数千年仍然拥有生命力,不能不说是因为里面包含了许多即符合社会规范又源于人性的简单真理。越是简单平实的越接近真,也越能跨越时间的重障流传下来。不过,有时候时间上的长久要以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来作代价。
中国人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也是这种理想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
************
朋友之间太过亲密容易反目成仇,太过疏远又会逐渐冷淡,所以要“淡如水”,维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来延续友谊的长度和纯度。婚姻关系也同样讲“相敬如宾”,婚后当然有千万种柔情蜜意,但还是要保持一种距离感,来克服时间上对感情的自然损耗。
古人从师学艺、投门为幕、行走江湖等,都以“忠”和“义”为原则,而以背叛为耻辱,所体现的也是对超越时间重障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
可能现在看来,这种古典理想有些迂腐不合时宜了,或者象那个“囚犯桲论”一样很难实现。
所以现在的建筑很花哨好看,更多讲究单独一个建筑的奇特挺拔。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眼看去总觉得那样的建筑缺少一种时间的穿透力,可能是同时代的产物不能分辨出来,需要假以时日,变得象西安燕塔那样古老时才能感觉到古朴之美。
至于人际关系,那更是远离古典,滑向功利性、娱乐性、虚拟性导向的“网络交际”,学校在教授怎样让别人“三分种内喜欢上你”,进公司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将来怎么跳槽,更有甚者鼓吹“杯水主义”的一夜情。
远离古典,既是种进步也是种堕落。也许“进步”的本质就是这样的?
--------------
作者:陕西老虎
日期:200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