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同里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致和人文荟萃、文物古迹遍地的特色而闻名于海内外。踏上这个千年古镇,尤如走进了旧时江南,尤如走进了历史。
翻开同里的历史,这里曾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集居之地。名人出得多便是同里的一多。同里的先人崇尚读书写字、舞文弄墨,所以学有所成的人俯拾皆是。自宋淳佑四年至清末,先后出过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南宋诗人叶茵是同里最早的名人之一,南宋宝祐年时他隐居同里,善诗文,藏书万卷。平时仰慕唐诗人陆龟蒙之为人,很欣赏陆龟蒙诗文,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在同里,有他出资建造的思本桥,这是吴江市最古老的桥梁之一,距今已700多年。明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家计成是世界上第一次为园林艺术著书立说的人,被称为“造园鼻祖”。童年时在同里会川桥边生活,自幼倾心艺术,擅长书画,十年后凭自己的才华开始园林艺术创作构思。明崇祯四年(1631年),计成把平时的造园心得写成《园牧》3卷,后改为《园冶》,为研究我国建筑史、园林史提供了极重要的参考。还有明末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清末军机大臣沈桂芬,安徽兵备道任兰生等都是从同里走出去的达官显宦。再近一点的有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陈去病。陈去病英名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与柳亚子等先创南社,继而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孙中山先生亲切地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还有国学大师金松岑,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等等。
正因为同里有那么多名人和文武官臣,在他们年迈卸任或官场失意之时纷纷退归故里营造深宅大园,所以同里才有了那么多的明清建筑。明清建筑多是同里的又一多。据镇志记载,从公元1271年至1911年先后建成的宅第有38处,寺、观、祠、宇47座。其中明代建筑10余处,清代建筑20余处。目前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有:耕乐堂、三谢堂、承恩堂、侍御第、五鹤门楼、仁济道院等。清代建筑有: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务本堂、慎修堂、广善堂、任氏宗祠、庞氏宗祠、陈去病故居等。那些明清建筑或前宅后园或左宅右庭或前后几进的设计布局和高高围墙、深深陪弄、砖雕门楼、风火山墙的建筑结构以及厅堂楼阁、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汇集了明清建筑之精华。明代建筑三谢堂至今仍保留着三个楠木鼓墩,历经五百多年坚实如石。朱宅五鹤厅楼砖雕栩栩如生,飘逸中透出一股仙风道骨之美。清代建筑退思园横向伸展贴水造园,为研究我国造园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还有深有九进如同一只朝南伏卧的仙鹤的务本堂既有明代旧构,又有清代建筑走马楼。还有嘉荫堂、崇本堂的砖雕木刻巧夺天工,甚称艺术杰作。同里的明清建筑真是一幅看不尽的明清尚河图。
同里地处江南水乡,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街缘水曲,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十多条河流把镇区分割成7个小岛,而40多座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又将分隔的小岛连成一体。水多桥多是同里的第三多。走在同里古镇,举足是河,望眼是桥。古镇区内街河并行,桥路相接,东西走河,南北架桥,以河道为骨架依水成街,环水设市,傍水成园,巧妙而自然地把河、桥、街、路、园联结在一起、融为一体。分布在镇区河道上不同形式的古石桥如同一颗颗撒落的明珠。有历经700多年历史的思本桥,有建于元代的富观桥。有拱型的、梁式的,如彩虹飞练,如横吹长笛。建于清代公元1816年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是同里的桥中之宝,既小巧玲珑,又古朴典雅。民间婚娶时一定要走三桥,以图吉利。到同里,坐上一叶小舟,荡漾于绿波之上,河河相连,河桥相通,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色尽收眼帘,好一个“东方威尼斯”的水乡泽国!
--------作者:雪棣 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