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胡说八道了一些有关文物的东西,本身没有这方面的背景,一定有很多说错的地方,希望网友多多原谅,谢谢!)
紧赶慢赶,最后的一天,我们又回到了台北。
这天的行程,是台湾的同事帮着我们挤出来的,他们对故宫博物院很是推崇。对此,我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向来不很喜欢这一类的游程,总是觉得人为的东西太多,缺少天然的美感的物事,总不能让我十分的愉快。
很显然,我大大的错了。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是由北京搬迁而至的,共有馆藏60万件。实际的搬迁,经历了几次,北京到南京,南京到重庆,重庆到台北,每次的迁徙,都从中挑选了精华带走。所以,故宫博物院的展品,可称的上是精品中的精品了。这些展品,博物院每月更换,据说,所有的物件展览完毕,共要用去20年的时间,展品之多,实在有些另人咋舌。
这次的观览,从下午2点开始,到5点结束,花的时间不少,可是似乎没有怎么看就结束了。现在想来,仍然是觉得时间不够。
展品分四层,分别有藏传佛教法器,青铜器,瓷器,玉器,陶器和书法等等。
说实话,让我一一数来,恐怕是有点为难我,只能蜻蜓点水一般的介绍几件。
藏传佛教法器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件由藏传佛教高僧的头颅骨做的法器了,它取了头颅骨的上半部分,四周镶嵌黄金和珠宝,反过来,成为一件类似碗状的器皿,显得十分的神秘,且极具震撼力。近观这件法器,不禁让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敬畏感。
说起青铜器,林林总总的,非常之多,似乎我国比较有名的青铜器,多半在台北了,我也不是很懂,无法说的很明白,只是看名字,都很熟悉,让我现在讲,实在有些惭愧。唯一记的住的,有两件,一件是一个青铜的兽,类似犀牛,应该是件名器,好象是商周时期的,犀牛的头部镶嵌着宝石,很难想象那时的技术能铸造出如此精湛的艺术品来。另一件,相信大家有所耳闻,是我国青铜器史上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毛公鼎”,上面的文字密密麻麻,确实是高深莫测(也就是说,我一点也看不懂,惭愧惭愧!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啊!)。
玉器,好象是这次参观中数量最多的,我想,多半是老蒋逃亡的时候,觉得玉器相对比较好携带的缘故吧。其中,以石器时代的和清朝时期的为多。有一件,称为“东坡肉”的玉器,非常的惟妙惟肖,如果不说,被人咬一口的可能都有。介绍上说,雕刻这件玉器,工匠共花去了9年的时间,实在是惊人。
瓷器,我是一窍不通,大致的看了看,实在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对比各朝各代的器皿,大致能看出一点当时的风貌。以宋器和元器来说,宋代的显得精致,而元代显的粗犷,恐怕与宋元两代的统治阶级的不同有关吧。
展品之中最让我兴奋的,是我有幸见到了两幅书法真迹,一幅是赵孟(兆页)的,字体笔圆转流美,骨气秀劲。自小练字就练“颜”“赵”两体,所谓颜体练骨,赵体练筋,平时所见都在书上,看见真迹,实在是难得。另一幅,是“瘦金体”的创始人宋徽宗赵佶的,笔锋瘦峭,结构谨严,这幅书法,就面上来看,要比很多书法漂亮的多。但可惜的是,这样的字,虽十分的漂亮,工整,却缺少了一种阳刚之气,相比与颜赵两人的见肉见骨,恐怕是有所不如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点象是贾宝玉写的字。这字由一个皇帝手上写出,对这个国家来说,恐怕真是一个灾难了。赵佶当皇帝,实在是委屈了他,也委屈了“皇帝”二字。可惜!
过程中,朋友几次忍不住半开玩笑的说,“我要是军人,现在就回大陆点兵!”惊诧莫名!
参观故宫博物院的经历,让我相信,有些东西,真的是要亲身去体会,才能明白的。端详着这些艺术至宝,途中几次,不自禁的有一种激动,莫名的,几乎要怅然而泪下,不知是为了什么,感动吗?也许,是有些。
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