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回来,安叔一家刚刚吃过午饭,于是向他们询问起赶场的事。阿姨乐呵呵地说:“明天呀,去山江找个女朋友回来。”想到了书中读到的“赶边边场”这么个说法,于是追问下去。原来这是以前赶场中发生在青年男女之间的故事。每逢赶场,年轻人都要穿戴上专门的干净衣服装束(这套专门的衣服只是赶场时穿的,回到家便换下折好收起,等下次赶场在取出穿上。)赶场时,如果男女彼此有意,便相约到某处见面,现代的说法就是借着赶场的机会出来约会,名正言顺的。因为约会地点一般就在场子的附近,所以便有了这个好记的名字。这边边场也不能赶多,一般不超过3次,双方情投意合之下,女孩子会主动住到男孩子家里。直到有了小孩,再操办婚礼,或登记结婚。可惜,正是应为现代的一些娱乐方式的出现,比如电影院什么的,这种最亲近大自然的约会方式也逐步消失了。
天空中,高飞着几只风筝,远得只成了几个点;城墙上,立着两位中年人,准确的说,我是先听到他们的笑声,才注意起他们,然后才顺着他们的视线才注意到天空中的风筝的。我本想和他们交流,但发觉他们是哑巴。说实话,我很震撼,我知道此时我无法感受他们彼此的默契和快乐,语言此时显得那么的多余。我于是靠近他们,坐在城墙上。注视着沱江上嬉闹的孩子。一群在像模像样地打着水球,一条小舟慢慢地靠了过来,扑腾扑腾,上面的几个跃身跳进水中,加入了他们,只剩下小舟独自在水面的摇摆。这些天来,他们天天如此,如同有一张严格的赛程表似的。
路过东门城洞,夕阳斜斜地划过屋檐,洒在城墙上,石板上,石凳上,最后落到城洞边卖石榴的一位老者。这惟美时刻让我想到了许多,包括流逝和沧桑。我悄悄的坐在另一侧的石凳上,想要留住这惟美时刻。不料还是被一旁嬉闹的两个孩子注意到了,显然他们对我的数码相机和三角架显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便有了两位相当“敬业”的模特。
总算以没电的拙劣理由摆脱了那兄弟俩,此时太阳已经完全躲了起来,换班似的,盏盏街灯亮了起来。同样喜欢凤凰的街灯,点点白光,温柔毫不做作,朦朦胧恰到好处地。街灯下,四个大人麻将,另几个也搬个小凳子扯东家长,话西家短。孩子们则在一旁嬉闹,玩着他们自己的游戏。有趣时,也引得旁边的女人咯咯地笑。
这就是凤凰,人们恪守着生活的节奏,如宗教般热爱它,虔诚于它。他们平凡不过的生活哲学,在我这个外来人的眼里却是那么的震撼。夜幕重又拉起,梦剧场准时开始。有些梦恪守着,如沱江边准时亮起的街灯;有些梦逝去着,如不息的沱江,水流过了虹桥,便流出了记忆的长河……
赶集
山江集镇位于凤凰西北20公里。它还有另外的一个名字-总兵营,昭示着昨日的辉煌。旧时,它是通往腊尔山及其腹地禾库,两林,雅酉的必经之路,军事地位重要。那儿也正是末代苗王龙云飞当时的统治中心,现在还保留着一座三层的雕楼,便是那段颇具争议的历史的见证人。
山江,有着凤凰规模较大的集场,阴历逢三八赶场。
别看平时集镇的土路上冷冷清清,今天可是铺位林立,连人行道上也排了满满。老乡们有坐面的来的,有几十个挤上满一车农用车来的,惊险的的是车上还“外挂”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更多的则是三三两两,举家老小走几小时山路过来的。许多都背着箩筐,挑着扁担。集镇上交易的主要是农用物资和日常家用小商品。有堆得像火焰山高的红辣椒,无一例外地从麻袋里取出又捧进的;有用旧报纸裹着的晒干了的酸菜,扁担两头各挂着一大包;还有携带着各类牲口家畜的。交易声,闲话声,车辆的马达声,夹杂着动物的声音,显得格外热闹。摊位后面坐着的,男女老幼都有,却少有穿苗族传统服装的,可能是天气热的原因;也少有扯着大嗓门吆喝的。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自然会有有意的驻足。人群中不时夹杂着一两个提着竹竿,横地绑着两排竹片,挂着些用红线串着的挂件饰物,自然受到群群女孩的喜爱。日用品主要集中在街两边的室内,衣服布料,鞋子鞋垫,书包背包,还有床上用品。整个一个百货商店,齐全得很。
正好当天是学生报到的第一天,学生们围在“山江完小”门前,讨论着贴出的通知。上面只记得一个数字-360元,估计是学费了。想来这该是笔大数字,因为从集镇上的交易看,往往只是元角之间。(我买的苗家绑带,是按照1元一尺的卖法算的。)卖家们手头拿的,也大多是些角头和一元二元。几个场面,都是卖家面对一张五元的钞票面吐难色。偶尔也有时髦的玩艺儿:有人用数码照相机给老乡们拍照,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围观,主要都是围在摄像者的身后,为的是看一看那古怪玩艺儿上的人像。
这只是一年365天中普通的一个场子,寻寻觅觅了整个场子,只遇见一位裹着头帕的老妇人。从年轻人的身上,已经嗅不到民族的气息了。不少年轻女性穿着流行的紧身衣裤,个别男青年染着黄黄的头发。毫无疑问,外面的世界,正通过电视机,通过明星照,通过他们外出打工,甚至我想也通过我们这些别地方来的人,向他们传递着什么。社会自然是应该发展进步,生活质量当然该是蒸蒸日上,但衷心希望民族的根基能够牢固,传统的精髓能够流传。这点,至少在参观了个人办的山江苗族博物馆后,留给我一丝欣慰。
回凤凰的车上,乘坐的昌河小面的里总共挤进了十个人。天气炎热,我感到很疲惫。奇怪的是,全车的人虽说是路路续续上来的,但似乎彼此都认识,兴致高昂的谈天说地,扯东说西。虽然我丝毫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我听得出他们的快乐,他们全然还沉浸在刚才热闹的气氛中。我心想,他们是不是又在期待下一个场子呢?
生活一直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