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全根
天目石是一亿三千万年前地壳运动留下的一幅杰作,创造了两座山,也化育了神奇的天目石。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天目火山口大石谷早几年就已名声在外。那时,就曾听说在天目山东关村发现石谷群的事。当时我想,石谷群,不就是几块石头嘛,又不能点石成金?“有如东风吹马耳”,漠然置之。后在杭州见到一条报载,说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地质地理专家,对火山大石谷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石谷的形成,经过科学的论证和推断,称火山大石谷为“中华第一石谷”。
我们从天目山脚的峼岭村右拐五公里,就到了火山大石谷。驾驶员老戴告诉我:“前几年发现的大块天目响石也就在这个地段。”经他一提,我倒是记起了这件事,你只要用较硬的器物敲击一下,响石就会传出悦耳动听的音响。当年庄子把这种自然音响称之为“天籁”。天目响石在新闻媒体披露后,石文化爱好者也纷至沓来,响石也惨遭“厄难”,被砸成块块取走收藏,这正是“佼佼者易折”呵!响石在天目山沉睡了亿万年,一直相安无事,正因为“名气”太大,才遭到如此结局。看来,对名利不必苛求,多了也是个负担。
火山大石谷的相对宽度不过40米,整个峡谷尽是磐石,仿佛到了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火山大石谷光是几百吨、几千吨重的巨石就有五千多块。”听了这个介绍,可以想象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和火山爆发时那种气势和壮观场面了。
很多游客在灌石谷泉,说是要把这从火山口玢岩上下来的矿泉水带回去让全家共享。我也蹲下来以手掬水,咕咚下肚,顿时感到一股生命之源透彻全身。据说常饮此泉,对于清洗人体内脏污物,增强肌肤弹力,延缓衰老,强筋健魄大有裨益。
“悬桥”在嶙峋的峭壁上凌空托起,山道逶迤,名曰“九曲十八弯”,桥下暗泉叮咚,象似在听《洛神赋》中的“九曲回肠”。慢慢地走,细细地想,似乎也隐含着一条人生哲理:自然界的弯曲是一种美,而人心的“弯曲”是一种丑。由此看来,游山观景也是人心扭曲的一次“修补”。
名目繁多的碧波潭,随处可见,有清澈见底的,也有如墨镜片的,深不可测。藤蔓在岩壁上伸展垂下,倒映水中,极有画意。有一处“莲花池”,五支飞瀑奔流而下,泛起的水花犹如一朵“白莲”。一看,水中还有涟漪。旁有人细语:“这莫非是?……”我向右边高处窥探,绿荫中有一扇凌空开启的“门”,两柱对立,一梁横搁,形如“天门”,那“青纱帐”里似有“人”影晃动,是耶?非耶?
沿着用鹅卵石砌成的曲径缓缓而上,仿佛觉得火山大石谷于污浊中另辟了一块新的天地,使人神游于远古黄农时代一样。总是觉得,这里与尘俗相去万里,也见不到睸俗丑类,都是一块块硬梆梆的天目石。我在想,作家在文学作品里创造一个人物形象时,他要耗费很多心血,而火山大石谷的石类动物天然自成,有如人,有如龟,有如蛙……令人叹为观止。
火山大石谷植被丰厚,日影移过峡谷,如白驹过隙,下午四点钟,植物叶片上依然能见晓露滚珠。那些数以万计的石头,如同天目女神用玉液琼浆洗刷过一样,晶莹碧透,光可鉴人。
晚霞的折光穿过密林,象似用金线编织的网,投林的飞鸟慌其心忧,发出“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循声看去,隐约见到一方巨石耸立于悬崖之巅,象似一个擎天巨人,上半部已被大自然的风刀霜剑割裂成片,却岿然不动,一身正气,立于天地间。要是你侧耳细听,石似乎在说:我们站在这悬崖之巅,听得见石谷中传来要我们作出奉献的召唤: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石,成了英雄的化身!
一只石蛙凝眸青山,扁平的脊背仿佛在起伏,后肢紧偎在躯体两侧,前肢很有力量地挺立着,眼神凝滞,似有滴滴蛙泪。无怪乎,大侠作家金庸先生游览天目火山大石谷时,曾题词“青泪石上流”,大概指的就是石蛙的“泪”吧?你听:“咕——噜!咕——噜!……”的蛙声悠悠回荡,和旅游者的空谷足音,沉重而有力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