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喜欢绍兴的山水.更喜绍兴的风土人情,每次.到绍兴都有一种亲切随和的感觉。去了沈园三次,每一次都留下几个人物,一段情节.几句对话。
第一次是十几年前,刚到绍兴就被那里的说话声音吓住了。我轻轻地问一句,他却非让你重复几遍,然后手一挥,炸雷似的一声:“杭头!”那声音着实让人吓人一跳,但地点保证对的,绝不欺人。那时沈园已是一片荒芜,问了几个人都摇头说不知。后来看准了一位坐在家门前吸烟的老者(当然戴着毡帽),提高嗓门:“大伯,沈园往哪里走?”“梭西?”“就是陆游。”灵机一动换一种问法。“陆游哇!往杭里头走,再转弯。”说着照例是手一挥。原来绍兴的老人是只认陆游不认沈园。“走错哉!”身后响起一片炸雷。回头看,几位老人一起在喊。其中那位指路的老人一溜小跑,咚咚咚跑过了桥,拽住我的手使劲拉。这才明白我可能是提前一个路口转弯了,只好由他拉着走。只听得一串似鞭炮的话语啪啪啪地从他嘴里蹦出。他为了我这个转弯,扔下悠悠烟袋,跑了一百多米路。还有那后面一排老人如同监督委员会成员,直直地看着,共同监督我行路是否正确。心里的感激只仔变成认真行路,不敢辜负那一片热忱。
第二次是几年后当领路人去的,身后跟了一串。这次要扎台型,不肯轻易问询。但在许多新建筑面前依然茫然一片。正发呆间,一个小姑娘撑着把偌大的黑伞,仿佛举着一个小屋顶,小鱼儿似的从巷边游出来。我低头悄悄问,她呢,心领神会,眼珠一转,用眼光告诉了我。这下我昂头领着大队人马走去,偶尔回头,看见那小姑娘停在那里。用手向我作补充说明,我一边回顾,一边走着,用我的眼光向她致意。
第三次就有点变味了。今年暑假,约朋友一同访绍兴。照样迷路,照样问路,特意问一位老者。事后,他轻轻地说了句什么,我正疑惑说话声这么轻,怎么不见了炸雷声?同行的人却听懂了,给他五元钱。我问:他到底说什么?回答说:“小费拨伊色,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