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记 - 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8)
(本文作者保留一切著作权利。未经作者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转载、转贴本文的全部或节选。联系作者:kizuz@sina.com)
Oct.23 Barcelona
充实的早餐
一大早就找到位于Placa dels Angels的巴塞罗那现代美术馆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简称MACBA。接待人员介绍说今晚19:00有一个活动,好象是什么开幕式,推荐我今晚再来。看看当时也没有什么很吸引我的展览,于是我就没有进去参观。其实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昨晚发现事先估计不足,计划停留在巴塞罗那的时间也就是两个整天,看来是太少了,记重大失误一次,所以我想把余下的时间更多地留给高迪。
在离美术馆不远的一家咖啡馆用了早餐,点的是Tapas。到了西班牙,爱好吃的人不知道Tapas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其实这是一个统称,也就是冷盘,或者是点心的意思,一般在早餐或者其他非正餐时间都可以拿它来填饱肚子。虽然叫法一样,但是每一家餐厅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可说是家家不同。这一家就有点特别,我只是在菜单上胡乱要了一个Tapas,她却给了我3个碟子(难道我点的是Tapas套餐?唉,又吃了一回不懂外语的亏啊)。一个好象是炸面包,偏硬,我就留下了一半。另一个是土豆饼,有馅,还不错,全部消灭。还有一盆炸土豆块,浇了番茄沙司和奶油,也很诱人,但是量实在太多,我是撑死了也吃不完。要知道在西班牙,一天之内,普通人要吃5次正餐或茶点,这不免让人觉得吃饭才是西班牙人的日常正事,工作反而像是业余爱好了。现在我只是刚用完了西班牙人最凑合着吃的早餐,我已经无法想象后面几顿正餐的充实程度了。难怪西班牙有那么多胖子,这么个吃法,再加上漫长的午睡,除了我,谁还能保持住身材哟。我一边打着饱嗝(原本考虑到风度想忍,但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一边如是想。
古埃尔公园 Parc Güell
乘地铁去看高迪的另一个代表作:古埃尔公园。如果你要是按部就班地从前门走的话,那你就有机会好好消化一下刚才填满你胃里每个角落的早餐了。因为这座公园建在山上,从地铁Lesseps站出来到公园正门,是一路上坡,少说也有五、六百米。想走捷径吗?那就跟着我这匹识途老马吧。从地铁Vallcarca站出来,沿着街道Avinguda de l\'Hospital走一段,在左手边就可以看到一个往山上去的自动扶梯,这就是通往公园后门的捷径。在十几部自动扶梯的接力传送中,我悠然自得地观赏着沿途的街道风景,不一会儿就到了古埃尔公园的后门(不收门票),进门后就是一路下坡,够省力吧。
说到高迪,就不能不提及他和古埃尔一家之间的渊源。从学校毕业后不久,高迪就获得了为1878年巴黎万国博览会设计展台的机会。也就是这些作品,高迪被巴塞罗那的实业家古埃尔Eusebi Güell所赏识。古埃尔认为“正常人往往没有什么才气,而天才却常常像个疯子”,而高迪正是后者。从此以后,古埃尔就成了高迪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资助人,他委托高迪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创作,占了高迪的所有18件建筑作品中的5件,这个古埃尔公园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
其实这个项目原本不是一个私家公园,而是一座住宅花园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楼盘”,计划中将建造60幢房屋。非常遗憾的是,当时的巴塞罗那人竟然对这个项目都不感兴趣,结果只有2幢房屋建成并被认购,该项目也由于面临财政困难而不得不停工。但仅就已经完成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来看,也足以称得上是美伦美奂、无以伦比的了。任何一个建筑设计师,若有此等作品存世,即使是唯一作品,也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了。我真为当时的投资买房者感到惋惜,这么一个有投资潜力的项目,他们怎么就没看出来呢?要是估计它的升值幅度,大概也就只有我们这里首版的猴年生肖邮票能望其项背了。
波浪型长椅
这里最奇特的,就属那围绕名为“希腊剧院” Greek Theatre中心广场的蜿蜒三百多米的波浪型长椅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表面所贴瓷片没有一块是完整的,这些都是高迪从贩卖瓷砖的商店里搜集来的别人丢弃的碎瓷片,然后再重新排列成特定的图案,所以称之为碎瓷片马赛克更恰当一点。有些图案是把打碎的瓷片按照原来的花样放置,而更多的则是用不同的碎片排列出新的图案,有的地方还用到了废弃的啤酒瓶底的玻璃。初看似乎都很随意,但仔细观察后,效果竟是出人意料的漂亮,好象那些原本不相干的瓷片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排列的,那些原本被人丢弃的破碎瓷片由于被高迪用作素材而得到了升华。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初的高迪已经开创了在其20年后才开始蓬勃发展的达达主义艺术风格的先河,这时你就会不禁为高迪的超凡想象力和无人可以企及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下次我若再要装修房子的话,瓷砖的使用方案就可以参考高迪的作法,那肯定是又便宜又好啊。我在脑中勾勒空中楼阁的草图时作如此设想。
当我靠在这堪称全世界最美丽的艺术长椅上,享受着巴塞罗那正午太阳的温暖,呼吸着从地中海吹拂过来的清凉海风时,眼前数千平方米的“希腊剧院”广场上仿佛一下子满是男女老少的加泰罗尼亚人,他们手拉手围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圆圈,在乐队的伴奏下跳起了加泰罗尼亚当地的民族舞蹈-萨尔达纳舞。虽然这种集会只在周末才有,我无缘一见,但我想他们的精神应该和法国布里塔尼民族舞是相通的,同样的手拉手,同样的快乐,同样的充满民族骄傲感,可能更多一点西班牙特有的热情吧。面对此景,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一切都是那么绚烂的安详、简单的快乐。我被这种幸福感重重击倒,久久不愿起来。
高架路
从中心广场往下走,就会经过同样著名的高架路。由于古埃尔公园位于陡峭的山上,行人和车辆的出入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保持山体原有的自然美丽地貌,高迪没有使用简单粗暴的炸山开路的建设方法,而是根据地形特征,设计了高架路。这些总长3公里的高架路,用倾斜的柱子支撑,用预制的砖块作柱芯,外面再覆盖当地的石块,再加上其外形都极似一株株参天大树,体现了高迪一贯追求的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风格,让人不免有恍若天成的错觉。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迪的建筑思想: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那样去建筑点什么。与之相比,我们这里有些房地产发展商在原本没有水源的地方凭空造出一个水塘,玩弄什么亲水住宅的概念,结果又疏于管理和维护,让居民们亲近的是一潭死水,那可真算得上是低级庸俗的了。
百柱厅
沿着高架路走下陡峭的山坡,就来到屋顶广场底下的 “百柱厅”,由密密麻麻的86根高6米、直径1.3米的石柱所组成。那么多的柱子,可不是光摆着看的哦,除了承担着托起上面“希腊剧院”广场的重任,还有一个内秀的功能:引水管道。古埃尔公园建在山上,又离当时的巴塞罗那市区很远,引水困难。再加上巴塞罗那一年超过300天的日照时间,供水成了一个大问题。高迪的解决之道就是:在下雨的时候,积水渗透入广场的土壤,流到下面天花板的球形穹隅处,然后通过挖空的柱芯,汇集到位于门廊下方,有着12000立方米容量的地下蓄水池中。在这里,你知道什么才是功能和外观的完美结合了吧。
在“百柱厅”里,有4个柱子的位置是空着的。在天花板的拱腹位置上,留下了高迪的合作者Josep M. Jujol所做的4个巨大而又艳丽的马赛克太阳图案,有的橙红炽热,有的米白清冷,我想这可能是代表巴塞罗那天空中四季不同的太阳光芒吧。
说起这个大厅的作用,可能打破你的头都不一定猜得出来:社区集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菜场。这里距离市区那么远,如果规划者没有想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那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过我估计在这个别具一格的菜市场里,可能就没卖过几斤大白菜。现在倒是有人在此练摊:有一个中年男子在一根柱子下,坐在一只舞台音箱上,手中的吉他流淌出婉转悠扬的乐曲,在他的前面,放着一个打开的手提箱,里面放着一排CD和一张12euro的价格牌,原来他在现场售卖自己录制的唱片。他只是微闭着眼睛,脚尖在打着拍子,低头专心于演奏,似乎已是物我两忘了,仿佛他的精神已经随着那时而轻柔时而激昂的西班牙吉他乐声在大厅里萦绕。有些游客会蹑手蹑脚地在他的手提箱里放下钱,然后拿走一张CD,生怕惊动了他手中的吉他。音乐,在这里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让整个环境体现出流动的生命力。
台阶和大门
从百柱厅出来往公园大门的方向去,就会经过一个双通的台阶。在两侧台阶的中间,你会发现古埃尔公园的标志:一头巨大的披着彩色马赛克外衣的外形类似蜥蜴的巨龙匍匐在那里,张开的大嘴里还喷涌着清澈的口水,(虽说不雅,但从嘴里吐出来的,除了口水还能是什么呢?)它可不是用来吓唬我们这里看多了日韩恐怖片而不敢单独走夜路的女孩子们的,它是这里12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的守护神哦。
和这头巨龙相比,大门入口处两侧的房子则更具有童话色彩,它们像格林童话中的两顶大帐篷,把整个公园渲染得就像是个儿童乐园。有人说具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是作为艺术家的必要条件,我看在高迪身上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两幢房子原来的用途是门房和接待室,(呃,请问目前这里还缺个看门的吗?)现在则理所当然地成了纪念品的小卖部。
高迪的住所
公园内有一幢房子比较特殊,当初建成后竟然找不到买家,于是高迪不得不自己掏钱买下,变成自己的住所,现在当然就成了高迪纪念馆。他当时入住这里并不是为了贪图享受,而是由于当时的高迪要照顾他93岁高龄而且行动不便的父亲,和他的一个失去母亲的侄女。高迪自己对生活从来就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要求,这在以后建造圣家堂时他和工人们一起住在工地,以及曾经发生高迪走在街上,由于衣衫褴褛被人误认作是乞丐而给予施舍的事情,即可见一斑。也许在他的心目中,创造出美丽无比的艺术作品已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再多的物质生活也只是满足他吃饱穿暖的基本需求吧。
房子内的看点在于家具,包括桌、椅、柜、门,连卫生间里的小摆设,都透出浓重的艺术气息,哪怕放在一百米外你都可以一眼看出那是高迪的作品。我很惊讶于那些椅子的样子,真可谓奇形怪状,不近常理。但若仔细端详,便可发现那些奇怪的形状都是按照人体各个部位的曲线和动作习惯来设计的,这样不管你采用何种姿势,这把椅子都能让你坐得舒适。我想当时可能还没有人体工程学这么一个名词吧,而高迪已经用作品示人了。他好象总是孤独地走在社会发展潮流的前面,让后来者只可仰望而永远不可企及。唯一有可能敢上并超越他的,只能是另一个高迪了。但他何时才会出现,是五十年,还是五百年后呢?希望上天能早日重塑一个高迪的肉身来到凡间,再续这人间奇迹。冥冥中我得到了一个答案,也许圣家堂的建成之日,就会是高迪的转世投胎之时。但愿我能等得到那一天,我在心中默默祈祷。
看着那些家具奇而又美丽的造型,可以想见制作时的人工很费,完全是理想主义者的产品。可喜的是当时有人(古埃尔)愿意出资让高迪把理想变为现实,否则今日我等就不会有幸目睹奇迹了,一把椅子如此,一座公园更甚。
黑米海鲜铁板饭
公园出来后到地铁车站旁,学西班牙人一样就坐在吧台旁用了午餐。这里的菜单倒是不错,每个菜名旁都有一张彩色照片可以让我看个仔细,和我们这里日本味的干拉面(曾听一位长者将日本味千拉面作如此异读,我从此改口)里的菜单差不多。但是我发现帮助不大,因为所有的菜都没见过,好吃不好吃又怎会知道呢。看到我一副抓耳挠腮、对着菜单无从下口的猴急样,一旁的老者给我指点迷津。他用食指点了点菜单,然后又摇晃了一下大拇指,虽然他说的西班牙语够写一本菜谱的了,我还是一句不懂,但他的意思我已完全明白,就点这个:黑米海鲜铁板饭(6.95euro)。后来看书才知道这可是加泰罗尼亚的特色哦,真是热情好客的西班牙人!虽然按照中国做饭的标准,那米还只能算是半熟,嚼在嘴里有点硌牙。不过各国的饮食标准是不可能统一的,就像大多数中国人还认为是生的牛排,老外可能就会说已经太熟了一样。入乡随俗吧,我带着满心欢喜吃完了这粒粒盘中餐。
巴特里奥公寓Casa Batlló
坐地铁回到加泰罗尼亚广场,去看巴特里奥公寓(10euro)。这座建筑的来历有点与众不同,它是在原建筑建成二十多年后,高迪应房主的要求进行改造的产物。虽然如此,但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它仍旧完全是属于高迪的作品。走到跟前,它那充满童话色彩的绚丽外观再次冲击着我的眼球。它底层沿街的立柱就似粗壮的象腿,屋顶又像一条巨型恐龙拱起的脊背,色彩缤纷的陶片把整个房子的外墙打扮得仿佛海蟒皮一般光滑,那八个有着精致曲线的小阳台更似那悬崖峭壁上的海鸟窝一样迎风挺立,画家达利更是把巴特里奥公寓的大门形容为“象上等的小牛皮一般柔软”。我恍若是爱丽思在漫游仙境,如果这时有扇窗或者门突然开口对我说话,我是一点也不会感到惊讶的。所以有人说这是天堂里的房子掉到了人间,我觉得真是一点也不假啊。
伫立门前看了半天,我却最终没有进去。因为此时我的脑袋里已经被这两天来所看到高迪的作品塞得满满的了,若再看下去,就会无法吸收,甚至有把头涨破的危险。就像吃饭,虽说是满桌佳肴,但如果不顾自己的肚量而一味地胡吃海塞,唯一的结果就是消化不良,把美食变成了毒药。所以,我选择了放弃参观,同时把它列入了我下次必到的目的地名单。
当我坐在门前的长椅上仰望大师的杰作,相邻中规中距的楼房立刻变得平庸和了无生趣,谁叫它们与高迪的作品为邻呢,是荣幸,更是不幸。与此同时,我在琢磨着高迪的爱情观“为避免陷于失望,不应受幻觉的诱惑”和他终身未娶之间的因果关系,真可谓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啊。
为了避免爆头事件的发生,我同时放弃了去看高迪的另一个代表作-米拉公寓Casa Milà的计划,据说那幢房子从上到下,由内到外,是没有一根直线条的哦。因为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他就造了那幢举世无双的米拉公寓。仔细想想也是,在这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中,哪有一条直线哟,还不都是人类为了图省事,拿一把直尺来走捷径。
街头信步
我一边散步逛回旅店,一边看着兰布拉大街上熙来攘往的巴塞罗那人,感觉他们真是好幸福啊,能生活在高迪的城市里,即使住在天堂,也不过如此吧。看的多了,我发现了现在巴塞罗那年轻人的时尚潮流,就是喇叭裤和鼻钉。六十年代席卷西方的嬉皮士风潮中,喇叭裤可是享有注册商标的地位哦。目前的回潮,可真应验了那句老话:风水轮流转,昨日的潮流,可能就是明天的时尚。我记得有一位美女花了二百元钱买了一件蓝印花布的上衣,回到家后被安徽保姆看到,说在他们老家,这种衣服再普通不过,谁家没有几件的。顿悟,原来农家布衣和霓裳先锋,有的只是时空上的差异而已。
回旅店小憩片刻之后,坐17路bus到海边,可惜我忘了有夏时制这回事,太阳公公是要提前一个小时下班的。结果来晚了,来不及看到日落了,又坐车回来。去的时候就发现我买的10次通票在检票时报错,可我才用了5次而已。不管了,反正我已经付了钱了,照坐不误。机器报错,司机听到了也不问,估计经常有此事吧,还是看我不通西班牙语懒得和我计较?一路过来,我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在车窗前闪过,就像一个长镜头,没有主角,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背景音乐,似乎什么也没有,但感觉一切已在画外。
Santa Ana餐厅的晚餐
我在Laietana站下车,一路逛到El Corte Ingles百货商场,挑了西班牙最著名的里奥霍葡萄酒Riojo,和以雪利酒之名传到英国去的Jerez各一瓶,考虑到在意大利和法国都要买酒,这里就买了375ml的小瓶装的。一不留神才发现这次的旅程竟然是十足的酒鬼之旅,法、西、意恰是欧洲最大的葡萄酒产地,难道当时在制定路线时有酒虫在作怪?我在商店里漫无边际的满是酒瓶的货架前不得其解。
背着2瓶小酒走到大街上,竟然觉得腿脚有些发软,难道是酒太重?一琢磨,原来是肚子在提意见了,赶紧觅食。环顾四周,没看见顺眼的,然后一头钻进小巷里,发现了Santa Ana餐厅。点了1/4只鸡的套餐(原想点当地特产烩墨鱼,但是没有,可能季节不对吧,只能作罢),味道不错,量也正好,还点了小瓶装的加泰罗尼亚当地产的 red wine,喝了一半就有点头晕了。不管了,今儿个老子高兴,就随兴吧。斜对面的桌子来了2个美国人,面对我的是一个灰白头发的中年人,很神气,有点好莱坞电影明星理查德•吉尔的腔调。嗯,怎么开始对男人有兴趣了?看来是酒喝多了。我把视线收回,继续把酒喝完,在漂浮的感觉中结帐,COMBI No 3 7.90euro, BAUA 3/8 4.22euro,+7%,共12.97euro。走出餐厅时,我问自己:还找得到回去的路吗?有另一个声音在回答:即使迷失在这天堂一般的高迪之城,又何妨?
小马识途
在位于加泰罗尼亚广场地下的观光信息中心里拿了介绍巴塞罗那文化娱乐活动的小册子,才知道从10月30日到11月18日是第35届巴塞罗那国际爵士音乐节,届时会有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爵士乐高手在巴塞罗那的各个音乐场馆和酒吧献艺。唉,谁让我来早了呢。我虽然很是懊恼,但立刻在小册子里找到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原来有一个著名的酒吧Jamboree在今晚就有爵士乐的专场演出,看来这些爵士高手们已是手痒难熬,等不到音乐节开幕的那一天,同时也成全了我的爵士之夜了。
你知道我的旅行原则是:象当地人一样生活,其中另一层意思就是,象当地人一样地玩。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当地的节庆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夜生活是我们这里许多party animal所热衷的,在娱乐自己的同时也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活,岂不美哉?不过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作为外来者,我们需要留心注意,做到入乡随俗,入门问禁,方不至于闹出不愉快或者笑话来。我以前上班的公司曾有一次在泰国普济岛开年会,晚上有几个女孩子结伴去泡吧,结果到了一个满屋子都是“不要太灵哦”帅哥的酒吧,可惜每个帅哥都拿白眼瞪她们,连招待也没给她们好脸色看。知道为什么吗?不是因为她们不够美丽,而是因为那里的帅哥对女士没兴趣:那是个男同性恋酒吧!害得这几个平日里自我感觉良好的上海MM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无辜地被严重摧残了一回,那都是吃了不了解情况的亏啊。那么哪里又能找到丰富齐全的娱乐信息呢?其实很多国家的旅游局都会在观光游客的汇集地点设置观光信息中心,比如在机场、车站、热门景点附近,它的标志一般是\"Tourism Information\"或者就是一个斗大的\"i\"。在那里,你能很容易找到免费提供的导游地图、各家旅店的介绍、当地旅游景点概况和文化娱乐活动日程表等有用的信息,有的还代理各种活动的门票销售,方便你决定在什么时间,去哪里,看什么节目。这样即使你是一匹小马驹,也能找到活动的方向了。
Jamboree的Jazz Night
晚上我准备去的那个Jamboree,是十一点开始演出,所以十点过后我就开始沿着兰布拉大街向南逛去。此时兰布拉大街上的商店都已关门,但一路上的书报摊和花店倒是在坚持营业,可能这是巴塞罗那的夜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街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在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似乎只有我这一个外来客不合时宜地踯躅在巴塞罗那的午夜街头。
逛了十来分钟,就到了皇家广场Plaça Reial,这里一圈都是餐厅酒吧,看起来和上海的新天地差不多,但中间的一个大广场使得这里的空间不至于显得那么局促。加之今天不是周末,人不算很多,便不似新天地像个菜市场般闹哄哄。找到了Jamborre(7.00euro),进门后一路台阶向下走,原来这是个地下酒吧。
演出尚未开始,但不大的场地里已坐满了一二百号热情的观众,大部分都是衣着整齐的成年男女,其中还有几位是满头华发的长者,看那腔调十足就是以前上海滩追求生活享受的“老克勒”。看来听爵士是要有点阅历底子的,此时我开始估摸自己是否够资格来附庸这个风雅。不过既然买了票,我总要对得起付出的那几个最近汇率疯涨的欧元吧。念及于此,我就端起一副老成样,向酒保要了一瓶可乐(按理说此时应该要瓶酒精饮料,但我晚餐的葡萄酒还在我的脑袋里盘旋,酒意已经足够了),在舞台侧面靠近吧台的地方找了个空位落座。这时吧台里的那个酒保GG一边和朋友在聊天,一边在狂玩花哨技巧,把两个空酒瓶耍得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不由得让我怀疑他是否想和电影“鸡尾酒”里的汤姆•克鲁斯一较高下。
不多一会儿,几位演出嘉宾上台了,小号Gustavo Bergalli(此人的照片被印在宣传册子的封面上,估计名气不小),钢琴Jose Reinoso,低音提琴Horacio Fumero,鼓手Aldo Caviglia,曼陀林Marcelo Mercadante。几句西班牙语的问候之后,音乐响起。他们的演奏方式完全继承了爵士乐的精髓,那就是通过完全的即兴来表现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让每个乐手的心引领他们手中的乐器带给所有听众这绝无仅有、不可重复的现场演出。除了开始部分的简短合奏,接着就是每种乐器的大段solo,从小号的饱满热情、钢琴的欢快跳跃到打击乐器的地动山摇,连低音提琴都有令人荡气回肠的炫技solo。虽然我对流派众多如银河群星、绚丽多姿似天边彩虹的爵士乐的爱好还只是在听个气氛的水平上,家中的爵士乐CD也多是大杂烩式的精选合集,除了Miles Davis和Louis Armstrong我也说不全几个爵士大师的名字,冷爵士Cool Jazz、自由爵士Free Jazz、前卫爵士Avant-garde Jazz、拉丁爵士Latin Jazz、融合爵士Fusion、酸爵士Acid Jazz和花样繁多的波普(Bebop, Hard Bebop, Neo Bop, Post Bop)名词更让我一头雾水,但是这个我平身第一次感受的现场爵士乐仍然以其四射的热情温暖了我这一颗孤独的心。仿佛乐手之间的挤眉弄眼、台上台下默契一致的摇头晃脑、此起彼伏的鼓掌和口哨,都是催化剂,把这个小小的地下酒吧酿成了一座满溢着葡萄美酒的酒窖。虽然我手中端的是可乐,但那流转在耳边、萦绕在心头的爵士乐就已经把我灌醉。
我举杯祝自己:Feliz cumpleaños!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