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南音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晚上9点,好不容易把自己安顿好了,于是兴冲冲的跑到泉州工人文化宫——其实只是一个繁华路段上的小公园,有小桥,有流水,还有南音。

小小一座临时露台:挂上几盏白光灯,一张泉州某某南音协会的帘子和双塔挂图。

台前不规则的摆放好几排椅子,于是开始用音箱放歌,到约定俗成的某个时间,四位乐手便上台了——分别演奏二弦(奚弦)、琵琶(南琶)、洞箫(尺八)——还有一样不认得。

穿着兰色长裙的女孩上到台前用闽南语软软的说道几句,大概是报幕,便有位穿着旗袍的姑娘手握拍板坐在了中间,音乐走起,低低落落,歌声响起......

歌者每唱一句都会用拍板打出几下轻轻的节拍声,而双手和上身也跟着音乐恰倒好处的散发各种姿态美,有哀怨的、欣喜的,还有诉说的。

好心的组织者设计了一种让不懂闽南语的好奇人听懂唱词的简单工具:把唱词写在一块透明玻璃上,用手指粗的灯光照射,在前方立一块放大镜,投影在台前右侧的白板上。歌者每唱一句,台下看灯的人就把玻璃拉出一小段,于是在口型交换之间,听者也就会了意。

坐在台下听的人不多,倒可以看出些分别来。有几位老人像是每天必到的,台上的音乐一响动一变换,他们都会轻轻悠悠的扣击椅子,摇头晃脑的游在音乐中;有几位像是来指导的,每一位歌者唱完一曲下来以后总会过去探听他们的说法;还有不间断离开到来的,当然是和我一样的好奇者,以前或有听说过南曲或从未听闻过的,我看到有一位爸爸带了他的小儿子过来,一场下来,他一直定定坐在后头听着南曲,儿子却不停的调换位置,跑东跑西。

我不晓得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曲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意义,坐在下面看着歌者慢慢吞吞吐出每一个字,一忽儿神情幽怨,一会儿是眉开眼笑,音乐配的好是舒缓,一路演奏的人都没有表情,散散的坐在上面,头也无聊的在四周打转,东看西看。

渐渐的风冷了许多,逛街的人也少了,最后一曲是五人合奏,四位乐手依然操着乐器,中间的歌者却只是拿着拍板跟着音乐做动作而不唱了,这一曲奏了好久,已经唱完的几位歌者都聚在一起领演出费,穿着长裙的她们,兴高采烈的数刚发到的人民币,借着幽暗的灯光,看看它上面是不是有水印......

我不清楚来文化宫设台的南音表演者的费用是谁提供的,只是听说每天都有演出,坐在下面的人只管听,坐在上面的人只管无精打采的唱奏,金钱会散发给劳动者,南曲会被岁月腐蚀着。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