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依托闽台“五缘”优势,积极拓展“六求”作为,充分用好中央赋予的政策,在两岸产业对接、农业合作试验、直接往来通道建设、旅游双向对接和惠台政策实施等方面,着力先行先试,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构筑了对台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
两岸农业合作交流试验。今年5月,国台办正式批准设立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要求科学规划,发挥当地各种优势,把基地建成基础设施齐全、管理服务配套的海峡两岸水产品交易平台。据了解,占地2000亩的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以国家级(东山大澳)中心渔港和水产品综合市场为依托,将建成台轮停泊及货物装卸区、闽台鲜活水产品交易区、水产品贸易展示区、水产品精深加工区、保税仓储物流中心区等8个功能区。目前,总投资3.6亿元的东山东海岸保税物流中心已上报海关总署审批,东山海魁公共保税仓储项目已获厦门海关批准。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成为福建省实践两岸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的又一举措。
1997年,福州、漳州获农业部、外经贸部和国台办批准成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福建省对台农业合作率先启动。2005年,经国台办和农业部批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范围,全国唯一的两岸林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合作试验区”也正式成立,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挂牌。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升温,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农业台资项目1908个,合同台资23.7亿美元,实际到资13.5亿美元;引进台湾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设备5000多套,栽培、养殖、加工先进适用技术800多项。福建成为祖国大陆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平台最大、项目最多、台商农业投资最密集的省份,成为承接台湾农业岛外发展的主要区域。
率先构建直接往来通道。扩大两岸直接、双向交流,是两岸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两岸同胞利益所在。在两岸直接、双向交流的发展进程中,福建率先突破,并取得明显成效。1997年,闽台海上定点中转直航正式启动,厦门、福州与台湾高雄港率先开展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至2006年底,累计营运443万标箱。2001年,金门、马祖客运相继直航厦门、福州、泉州,率先实现福建沿海地区海上客运直航,客运量从当年的2.5万人次增至2006年的66.9万人次,累计运送旅客190多万人次。2006年两岸包机直航新增厦门航点,并实现从“春节包机”到“节日包机”的转变。福建省已构建起两岸海空直航、人货并进的立体运输通道。
闽台旅游率先双向对接。今年5月,福建居民赴澎湖游启动,祖国大陆首个赴澎湖旅游团本月有望成行。福建居民赴澎湖游,成为福建省对台旅游双向交流的又一先行先试之举。
据了解,2004年12月和2005年6月,福建居民赴金、马旅游先后启动,标志着两岸旅游双向对接正式开始。闽台携手打造“海峡旅游”品牌,旅游资源对接与客源对接、旅游信息共用进入互动式运作阶段。如签订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湄洲与金门、福州与澎湖等景点合作意向;举办海峡旅游博览会、中国武夷山旅游节和妈祖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据统计,到2006年底,赴金门、马祖旅游的福建居民已达2.5万多人次。福建正致力于把“金马游”办成一条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示范线路和连接两岸旅游的中转线路。
惠台政策先行先试。今年的海交会上,由福建超大集团和台湾唐领集团联合承办的10多种台湾蔬菜和所有零关税台湾水果展示,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眼球,也记录了福建在台湾农产品登陆等方面的惠台先行先试措施。
2005年海交会,实现了台湾水果零关税直航福建展销的“破冰之旅”,从而结束了台湾农产品只能间接进入大陆的历史。
2006年海交会上,台湾水果直航从18种扩大到22种;大陆首批12名渔工从平潭东澳码头登上台轮,标志着暂停近5年的两岸渔工劳务合作正式恢复。此次先行先试后,四川、河南、浙江等省也启动此项业务;此外,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从业范围包括商品零售、餐饮、居民服务和货物、技术进出口服务等;福州各级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窗口开辟专用绿色通道,为台胞提供政策咨询、投资指导和一站式申请、受理、审批等便捷服务;国家政策性银行首次向福建台资企业、台商投资区发放开放性贷款,这也是国开行、国台办联合出台《台资企业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暂行办法》之后,首批台资企业、台商投资区获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
2007年海交会期间,福建还积极运作推动了福州至澎湖的沙石货运首航等先行先试措施。
着力先行先试,争取更大作为,福建省率先开展对台各项经贸交流合作,积极落实中央惠台政策,为两岸经贸合作探路。先行先试推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也为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平台。 (记者 朱力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