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专题:旧日的辉煌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旧日的辉煌——Sarnath

巩旻

2004年6月15日星期二

住:火车Varanasi - Satna

在瓦拉纳西东北10公里处就是Sarnath,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镇对于佛教徒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它是佛祖释迦牟尼初转法轮的地方。后来,推崇佛教的印度阿育王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巨大的佛塔和寺庙,进一步增加了Sarnath作为佛教圣地的重要性。

但是,阿育王的佛塔和寺庙并不能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人的视线。真正让中国人听说并熟悉这个地方的,是公元5世纪来访的法显大师和公元640年前来取经的玄奘和尚。当玄奘到达这片被称作“天竺”的土地时,这个又叫“鹿野苑”的城市正处于其鼎盛时期——它拥有多达1500之众的僧侣,将近100米高的佛塔,以及数不清的雄伟建筑。

鼎盛时期之后,无可避免的就是长期的衰败——不仅仅是鹿野苑的衰败,更是佛教在全印度的衰败。衰败之后便是灭亡——随之而来的那些信奉伊斯兰教挥舞着弯刀的入侵者们,把这里的一切变成了废墟,变成了瓦砾,变成一片徒有其名的不毛之地。然后,历史又进入了轮回,再加上一点讽刺意义。1835年当地下的珍宝重见天日,旧日的辉煌初步再现的时候,重新赋予这块土地生命力的人,居然是另一群入侵者——来自英国的考古学家。而考古学家对于发掘遗迹的寻找,竟然倚靠的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鹿野苑由此得以再现旧日的光环——尽管已经黯淡了很多。今天,中华佛寺、日本佛寺、西藏佛寺和泰国佛寺齐聚于此,多多少少也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圣地带来些许人气。

走在鹿野苑的街道上,当年的辉煌大气早已成为过眼云烟,连寺庙都新得像国内某些拙劣的人造景观,再圈上一个仅余数米高的佛塔基座,还在为印度赚取着卢比和美元。我不是佛教徒,土地的神圣并不能让我感受到佛祖的伟大,精美的文物才能让我惊叹古代印度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于是我放弃了那些崭新的寺庙,走进了对面陈列着各种文物的考古博物馆。

这间门票仅2卢比的鹿野苑考古博物馆,面积不大,装修也差,甚至连空调都免了,但是在博物馆门口正中间,却陈列着印度的国宝级文物——Lion Capital。这个Lion Capital,中文直接翻译应该叫“狮子柱头”,又叫“阿育王石柱”,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为纪念佛祖初转法轮而修建的,代表了孔雀王朝艺术的最高顶峰,并且已经成为当今印度国徽的图案。整个柱头高约两米,顶上四头雄姿勃发的狮子,分向东南西北;中间是一个圆形底盘,东南西北各有一个法轮,法轮之间再分别刻有象、马、牛、狮四种动物;最下方是弧线优美的莲花底座。整个雕塑由褐色大理石雕成,光滑鉴人,造型栩栩如生。柱头原本被安装在阿育王柱的顶端,石柱周围曾刻满佛教经文,象征佛祖初转法轮。这一石柱,甚至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都有记载:“(寺庙)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今日在此,和唐僧看到同一件物品,不由得产生一种时空交错之感,1500年的时间交替,不过像是转瞬之间。唐僧看到它时,它已矗立了900年;而我看到它时,它则已经2400岁了。

狮子柱头的左边,是一个巨型的石质圆盘,直径约五米,厚约15厘米,略呈碟型。本以为是用作宗教用途的转法轮,看介绍才发现,原来如此庞大的石盘,仅仅是用来做遮阳的伞棚。粗略的通过体积密度计算一下,这个石盘至少有8、9吨重,支撑它的石柱更不知有多粗多高。且不谈圆盘的工艺手法,单是这个尺寸这个重量,就足够体现工匠水平之高低。试想当年玄奘来此,经过沙漠、雪山、森林等重重自然障碍之后,看到如此庞大的建筑奇迹,该是何等的惊喜与赞叹!鹿野苑在世界各大文明中心城市,又该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大厅的右边,则是一座标准的印度教女性雕塑,造于公元11世纪的少女Tara像。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看到被称作Tara的雕像,大概是印度教雕塑里面的常用题材,而姿态也都大同小异,体现出强烈的印度教风格:下巴圆润、眼睛巨大、面部向前、略带微笑;胸部是两个巨大的半圆球,项链在搭过胸部之后不是自然下垂,而是贴着身体的曲线再收入腹部;腰肢收得很细,与丰满的臀部形成鲜明的对比;臀部则永远向一边扭着,形成优美的曲线;两只脚既不像中国人曾有的三寸金莲,又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让它踮起来,而是自然健康的平踩在地上。当西方人追求身体各部位的黄金比例时,印度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个,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Tara的头、胸、脚都偏大,手臂偏粗,大腿偏短,腰却细得诱人。虽然与真实人体略有偏差,却无时无处不体现出她的美丽性感。如果说维纳斯是基督教文明中的美丽女神,Tara绝对算得上是印度文明中的维纳斯。只可惜最近五百年来“西风压倒东风”,摆在卢浮宫的维纳斯,收着8欧元(90元人民币)的门票,每天被众多的亚洲游客包围合影;而放在这里的Tara,只收2卢比(四毛人民币)的门票,却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印度人随意走过。以至于我在Tara面前为她画速写,都引来不少印度人的好奇目光。文明的竞争是残酷的,不管是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还是中华文明,你的美丽标准都是要用你的武力来推广的。没有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的强大,你再优美的文字、再高深的哲学、再绚丽的绘画、再性感的雕塑,都只有静静的躺在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份;而只要有了硬实力,你再垃圾的食物、再弱智的电影、再无聊的杂志、再龌龊的品味,都一样有数不清的人整天疯狂追捧。在强势的基督教文明面前,印度文明已经伤痕累累,中华文明又何去何从?

鹿野苑博物馆的宝贝,当然不止我说的这几件,可是再继续说还有多大意义呢?比起每年夏天涌去欧洲的旅行团,来到印度的背包客可谓寥寥可数;蒙娜丽沙的微笑人人皆知,跳舞湿婆却仅仅舞动在印度教徒的视野里。旧日的辉煌已经远去,今天的伤痕却遥遥无期。曾经美丽灿烂的印度文明,不知道何时才能与世界主流并驾齐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