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发现
序
泰国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即便是对象我这样自以为有世界视野的中国人,泰国也似乎只是个可有可无的偏安小国,既没有发生过影响世界的大事,也没有出现过叱咤风云的人物。提起泰国想到的只有雌雄难辨的人妖表演,一个在拥堵道路上手舞足蹈指挥交通的警察,水上集市,还有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诗琳通公主。这一切我十几天的泰国之行都没有看到,然而我却发现了一个鲜活的国度,其实它并不遥远,原来它很亲切。
因为工作忙,临上飞机的时候也没有时间看朋友从网上下载的攻略。飞机从上海出发,五个小时后就到了曼古。
已过午夜,从机场到市区的高速路上车辆很少,两边也没有太多的霓虹闪烁,看到广告牌上一些没有任何联想的泰文才意识到英语在这里并不是第一语言。路已经是很多年前修的了,略显老态。市区的夜市居然还很热闹,吃东西和卖货的小摊都在营业,好象很多人不需要天明上班。
SUK11和PAUL
通过网上预订的SUK11是一间在自助旅行人中颇有名气的旅馆。查阅证件后前台很快办好了入住手续,领我们上楼到房间前还送了两瓶饮用水。我问:本地自来水可以喝吗?他答:他们(指政府)说可以,但我从来不喝。
SUK11可能是由一般办公楼或学校改建,楼梯两旁的墙上是客人的涂鸦,颇多溢美感谢之词。中间的木条过道和房间外的木装饰刻意布置成旧时小街的感觉,还辟有让客人可以席地而坐看书发呆的榻和别致的灯。房间内没有多余的东西,显得宽敞整洁,没有电视却有仿木屋檐形状的挂衣架,热水充足,冷气充沛,充分理解和满足象我们这些预算不充裕又要求干净方便的旅行者的需求。
一觉醒来下楼就餐,早点已摆在前厅(早餐含在房费里)。旅馆提供准备工作不复杂但可满足客人营养需要的西式茶点和水果,由客人自助选用。
就餐的人不少,音乐柔和。我们找位置坐下,一边品尝着可口的早餐,一边浏览前厅的布局。厅有两层高,从上面垂下一个老式的吊扇,墙上的画和装饰物也都是旧物,给人一种质朴的美。不同的桌椅摆设划分出了几个风格的区域,不仅可以就餐,聊天、看书、发呆,在这里过一整天都不会感到乏味。旁边有计算机可以上网和倒照片,价格写在牌上,由客人使用完后自己投钱在旁边的盒子里。饮料也是一样,除了早餐时段免费供应外,其余时间由客人自取自付。
小店具备了大店才有的精心和细致,SUK11不大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泰国旅游业的发达。
前厅就餐也提供了客人相识聊天的机会,就这样认识了PAUL。
PAUL生在印度长在美国,思想行为已经完全美国化了,却想着把生活和工作转到亚洲来。其原因并不是由于文化寻根故土难忘,完全是因为这里作为外国人生活比在美国循规蹈矩的日子精彩得多。在美国中部的小城平时下了班没什么活动,在这里却可以夜夜笙歌,周末外国社团还组织如探险徒步之类丰富的室外活动。西方人的身份和优势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工作容易找又受人尊敬,难怪很多象PAUL一样的外国人乐不思蜀宁可在这异乡不愿回到故乡的小镇过平淡的生活。
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早些年有《围城》中不过一年就由营养不良的土农民被上海租界的油水滋养得身宽体胖趾高气扬的法国警察,近些年来同样是外国人在上海引领消费潮流并成为享受本地最好生活的主角。不服不行,谁叫外国人就是比亚洲人会玩呢,这里的深层原因值得另外细究一番。
城市感觉
曼古的路面拥堵出了名,使用地铁和轻轨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是私人投资,轻轨费比一般公交贵因而人不多。车厢整洁干净,乘客从衣着看丝毫不逊于上海。突出感觉是泰国人很安静,没有象在中国般到处都喧闹,到处是接手机大声叫喊的人。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他们大多面部安祥,行色从容,不似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人总是显得有很重的压力,猜想其中有宗教文化的影响。车窗外有不少的绿意,现代化的写字楼高低错落,形状规整不象很多上海的大楼张牙舞爪。
经过现代化经济发展的洗礼,城市已经很少有传统的印记,表面上看和多数经济发展的亚洲都市相差不大。忽然有一点悲哀,如果到处越来越相似,除了简单的身心放松之外,人还能从哪里找寻旅行的乐趣呢?真希望在这相似的表象下能发现更多的不同,更多的本地特点。
皇宫和皇室
来曼古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就是大皇宫了,一下子原来在“世界之窗”里看到的金塔仿制品变成了真货。真品和赝品的天壤之别是真品根植于它所在的土壤,有一种无可替代的气场或者说精神。大皇宫是泰国皇室自三百年前签都到湄南河下游的曼古后历经数代集聚国家财力建设的成果,和中国的故宫相比这里少了威严,多了一种平和。庙宇和皇宫建在一起,相比之下更加精雕细凿,金碧辉煌,可见泰人对佛的崇敬胜过对君王的敬仰(当年的《西游记》剧组就在次取景拍的西方极乐世界大雷音寺)。宫里有时能看到中式清服的人像雕塑,显示两国间交往的源远流长;还有建于十九世纪末融合了西式建筑园林艺术和泰国传统的行宫,代表着当时的泰西合璧。
泰国是亚洲国家中为数不多的主动引进西方文明的国家,电影《安娜与国王》对这一点有所表现。当时的国王明白西方力量强大,不改革是死路一条,允许自由贸易,力主新政使国家免于被殖民的命运,后来的君主立宪改革保留皇室并延续至今。比较中国近代史,也许正是因为泰国并不强盛,所以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弱小和懂得如何在新世界中立身的方法,而中国曾经的强大和厚重的传统恰恰做不到这一点,拒绝改变的结果是备受凌辱。
来之前就听说泰国有两件事不能挑战,一是佛教,一是皇室。原先不明白现代社会人们为什么还甘愿奉税给特权人物供其享受,到了泰国才逐渐发现他们并不是不劳而获,皇室可看作一个文化公司,只是皇室成员从事的工作不公开招聘。
国王每天准点通过电视向大家致辞,皇室成员经常从事文化推广活动,这要换其他明星都该收出场费;泰国各处有不少以皇室命名的公共机构如学校、医院甚至警察局,这里有品牌使用费;皇室把自家住处(皇宫)开放办旅游也该收参观费。当然这些钱换以政府拨款而非商业形式入帐。国王和王后是最大的明星,曼古很多街道中央有王后的画像(免收广告费),皇室还主动办多种慈善如把残疾人组织起来制作工艺品,以这样的方式维持和提升其品牌价值。当然他们也注意为人师表,行为检点,这点他们比英国同行做得好多了。结果是皇室作为维持文化向心的存在给各方都带来好处,受到一般民众的尊重,不象在英国那样遭到越来越多的非议。
旅游、东方和西方
曼谷有一条著名的靠山路,到这里你就找到了中国各种洋人街的原型。这是一条因西方自助旅行而兴旺起来的街,遍是便宜的旅馆、西式的餐厅和售卖民族特色物品的小店。中国不过在重复一条全球化的道路。
旅游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谓大,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都不可小视。据说旅游业是泰国最大的产业,随及带来其它衍生服务业的发展。其实泰国的服装电子加工业甚至汽车装配都不差,可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泰国人的形象并不为佳,男的就想起人妖女的就想起妓女(还好最近出了位网球高手),这当然是出自偏见可谁能说这不是旅游业发展的副产品呢。
到泰国才发现这里民风比中国淳朴得多,人的思想也要保守一点。开放和保守并存是泰国的一个特点,政府把旅游不可避免的开放限制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让西方人尽情在这里释放其善或恶的本性,但有些声色场所不允许本地人进,以减少对传统的负面冲击。
全球化的潮流中,处于弱势的东方被有意无意地按照西方的要求塑造自己。传统文化中被西方看中的就得到发扬,否则就可能面临消亡的境遇。泰式按摩就是这样的例子,本来不过是放松身心的一种方式,本地人的消遣之一,逐步因旅游而急速发展,有了专门的学校,成了大赚外汇的工具。
旅游的发展让东方很多濒临灭绝的文化得以延续(比如中国丽江的纳西古乐,京津的诸多曲艺),因其中挖掘出吸引游客的经济利益,但我总以为其中有一种虚假的成份。如果一种艺术或生存方式已经被最广大的受众抛弃,只能以一种售票演出的方式靠游客的猎奇得以维持,倒不如留下影音资料放在博物馆里后就让它们自生自灭真实得多。
人妖是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以男性演饰女性歌舞在东方历史并不鲜见,中国的男旦也是一类,但用激素变身可是近代的事。可能是这一特色刚好满足了西方人的某种心理,随着旅游业的发达而畸形发展。
这种心理到底是什么?也许可以从《蝴蝶君》中一句著名的台词中找到线索。蝴蝶君在法庭被问到为什么向同居密友欺骗自己的性别时说:在你们西方人眼里,所有的东方人都是女人。
现今社会西方的强势和东方的弱势就好比是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和女人。女为悦己者容,按照男人的喜好扮演自己的角色。近年女权主义的兴起让传统弱势的女性终于可以逐渐摆脱男人的压迫,两性的关系重新调整,东方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也将让西方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
拈花的微笑和异乡的华人
差春骚有一个听上去有些让人想入非非的中文名字,LP网上说是一个可以避开曼古喧嚣的小镇,从曼古向东只有一小时的车程。
虽然对小镇所有知识不超过网上的寥寥数语,但以为到站买张地图看看也就知道个大概了。没想车站既没有地图也没有各种旅游帮助,而且站台上服务人员的英文差得很。还是一个卖报的老先生能讲上几句,告诉我们镇上有一家非常出名的寺院,到那里许愿据说非常灵验,老先生还帮我们联系了到那里的摩的。
我们来的时机不巧,正赶上寺院改建,佛像也被移到了临时的场地,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摹拜的虔诚,也许没有了主持和大殿的巍峨他们和佛更加接近。他们献上鲜花,鸡蛋,把金箔贴在佛像上,跪拜,诵经。他们是泰国最普通的民众,衣着整洁,态度稳重,而且有很多年轻人,可见佛教仍然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各个宗教的教义不同,有两点却是相通的,就是保持对上天的一种敬畏和让人在神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安,所以人们到庙观、教堂或清真寺,暂时脱离尘世的纷绕,定期清洁自己的心灵。
泰国信佛的人超过百分之九十,在这点上泰国人比中国人幸福。很多中国人没有敬畏,所以做起事来可以不择手段,物质上迅速增加的同时疲惫的心灵却找不到安慰之所。相反很多的泰国人物质并不富裕但活得满足,这多少和他们有信仰有关,让我相信幸福更多是一种找寻心灵满足的过程。
想起佛,就想起拈花的微笑。这微笑洋溢在多数泰国人的脸上。
从佛的世界出来,没想到走几步居然是一个有汉字匾额中国风格的寺庙。走进去才发现这不是一个寺庙,而更象一个祠堂,更具体讲是一个众神云集的地方。在这里各种中国人的崇拜和迷信均找到落脚点,既有关公和观音大士,也有财神,灶王爷,药王,八仙等等。众神济济一堂,彼此相安无事,这是我见过的最奇妙的乡火之地。
遥想当年,多少华人背井离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多数人也不是胸怀大志,只是因为家乡太苦才要到异乡讨生活。他们把各自的神灵作为心灵寄托带到这里,在香火中唤起童年的记忆,在异乡寻找属于故乡的气息。
华人在东南亚的经济中占用重要地位,把持着很多国家的重点行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在异乡立住脚必须要能吃更多的苦,华人又善于勤俭持家,圈子里的人相互扶助,共同发展。但同时华人生活封闭,不多和当地人交往,容易给人形成只顾赚钱不问他人死活的印象,遭到当地人的嫉恨,经常在各种政治动荡中成为牺牲品。
泰国的情况稍有不同,虽然历史上也发生过限制华人入境事件,相比之下泰国是最不排华的东南亚国家,也许和当地人信仰佛教生性宽容有关。如果再往早看,翻开泰国的历史,泰国和中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密。泰人原先生活在中国云南广西一带,大约公元六世纪大部南迁,和缅甸文化渗透撞击,逐渐形成独立的王国,我也是在和当地人的聊天中才突然意识到云南傣族族名中隐藏着它的血统。
二十世纪初为了躲避家乡的灾祸大批华人来到泰国,据官方统计目前的人口有11%是华人,比例相当高。发大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规规矩矩过日子。很多华人改泰姓,和本地人通婚,融入了当地社会,讲华语的越来越少,只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两国交流增加才又开始学习华语。
由于地缘关系和通婚频繁,华人和泰人并不容易从外表分出来。这一点和北美非常不同,在那里眼睛和皮肤的颜色时刻让你在别人的眼光中记得自己是中国人。长期对中国文化的隔离和淡漠让很多本地的华人更加认同自己是泰国人,他们承认自己祖先来自中国,但除此之外的联系就很少了。
其实一个人来自哪里,祖先之间有什么恩怨,文化根基是什么之类到底有多重要呢?只要他过得开心,和周围人相处融洽,他或者想保持祖先的文化传统,或者不想都是他的自由。
这就够了。
(续二清迈)
(续三KO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