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朝鲜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五一”长假与同事随旅游团到与我国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朝鲜进行了四天旅行,这次参观游览仅限于平壤市区以及市区南和西南170公里以内的范围,所以要真正了解朝鲜全貌是不现实的,只是管中窥豹而已。

道路与交通

道路与交通是给游客的第一感观。我一登上飞机就很失望,以往乘坐国际航班飞机的宽大、舒适、豪华的印象在这里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窄小、陈旧、简陋。苏制三叉戟飞机载我们飞往朝鲜,又载我们飞回祖国,好在空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45分钟还可以忍受。陪伴我们整个陆路行程的是一台日产80年代的大巴,尽管显得比较陈旧,但比起在市区内运行的老式公交车还算是豪华的。从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仅相当于我国的准一级公路,双向4车道、不封闭,只有路口处才矗立着不足1平方米而且很不醒目的路牌,除此没有其他的交通标识。路面也不平坦,即使车速不超过60公里/时也感到很颠簸。

除了机场“高速”朝鲜还有4 条高速公路,我们这次旅行经过了两条(平壤——开城、平壤——南蒲),除了双向8车道以外,和机场“高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行人横穿道路甚至逆向行走的现象并不鲜见。和国内最大不同的是道路上的车辆十分稀少,在平——开“高速”上我们的车跑了近三个小时,所见到的来往车辆也不超过三四十辆。在朝鲜逗留期间几乎没有看见满载货物的运输车辆,即使在重要的港口城市——南蒲的道路上也很少看见载货车辆通过,几乎没有物流的任何迹象;很少看见长途公交汽车,所见到的是老式苏制军用吉普车和苏制“嘎斯”或“解放”卡车;所见到的民用运输车几乎都是一轴或两轴车,没有看见三轴或以上的大型运输车,更没有看见集装箱或箱式运输车。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论车辆状况如何、年头儿多少照跑不误。

可能是车辆比较少的原故,平壤市区交叉路口的信号灯几乎是不起什么作用,完全依靠交警的指挥棒。身着天蓝色制服、英姿飒爽、眉清目秀的年轻女交警是平壤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市容与建筑

这次所到过的平壤、开城、南蒲三个大城市以平壤最为宏伟繁华。站在羊角岛饭店顶层的旋转厅眺望整个城区,的确是高楼林立、绿地片片、桥梁座座,并不亚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宽阔的大同江水自北向南把整个城市分成东西两大片,大江两岸绿郁葱葱。高达50层左右的“高丽饭店”、“羊角岛饭店”和即将建成的近百层的“柳京饭店”等标志性建筑与北京的“国际饭店”、上海的“锦江饭店”比并不逊色。“金日成广场”、“万寿台金日成铜像”台阶高高、巍巍壮观。与平壤比开城和南蒲的市容就显得十分逊色了,三四十万人口的城市,没有几座高层建筑物,道路也比较狭窄。平壤机场比我想象的还要差,候机楼以及楼前的广场小得可怜,并不比锦州火车站强。由于建筑物表面少有粉刷和装饰显得千篇一律十分灰暗,即使是平壤市,除了少数标志性建筑物以外,所有的楼房也是灰暗无色简单粗糙。这里楼房的阳台基本都是没有“封闭”的,多数窗户为木制的,少数是铝合金的,极少有塑钢的。楼房阳台上没有凉晒衣物的现象,连花盆也少有摆到阳台上,这倒使街面显得整洁划一。

平壤的街路比较宽敞,广场公园也有多处,绿地面积也比较多,人均约58余平方米。可能由于少有工业、少有车辆、人口也少的缘故,这里的空气比较新鲜,街道比较清洁,尽管垃圾桶并不多但地面上却很少见到废弃物,尤其是烦人的“方便袋”。几个大型广场和公园卫生的确十分好,地面上见不到痰迹、烟蒂,行人也显得文明有序。

平壤、开城、南蒲三个城市的行人代步工具主要以公共汽车和自行车为主,几乎没有出租汽车、私人汽车和摩托车(军警用摩托车也很少见)。平壤市的情况要好些,除了公共汽车以外还有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地铁也于1986年建成使用。值得称道的是平壤地铁距地面之深恐怕世界少见,与地面垂直距离高达120米,恐怕原子弹对它也奈何不了。由于道路两侧和临街的建筑物以及过街天桥上没有任何广告、招牌,使行人尤其是司机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这可能更有利于交通安全。

古迹与人文

由于历史的原因,平壤以及周边地区的古迹很少,“高丽博物馆”(原来是个寺院)、“檀君陵”、“东明王陵”、九月山的“月精寺”、正方山的“广法寺”、“大同门”等算得上是古迹了,除此以外基本都是现代人文景观。即使是为数不多的古迹历史也并不遥远,只是千年有余,建筑风格、结构、规模、做工远不及我国的古建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庙宇楼阁的匾额、条幅、碑文基本都是汉字。由于旅游业没有兴起的缘故,通往风景区古迹的道路非常不畅,景区内的道路十分原始,除了偶尔有为数不多的外国人前来游览以外,基本看不见国内游人,没有游人如织的烦恼。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城市现代人文景观,这些景观基本千篇一律与宣传金日成丰功伟绩、伟大思想有关。金日成铜像高达23米、主体思想塔高达60米、千里马铜像也高达40余米、凯旋门的壮观也不亚于巴黎凯旋门。这些建筑物坚固精制、台基高大、四周宽敞、庄严肃穆,国内外游人也比较多,与其相比中国人民自愿军纪念碑(朝鲜称为“友谊塔”)倒是显得十分逊色。“友谊塔”高不过30米,整个基台也只有四五百平方米,远不比千里马铜像高大壮观,与毗邻的235米高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相比,更显得十分渺小了。

经济与生活

朝鲜是当今世界唯一封闭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仍然是处于统治地位,类似我国七十年代的情景。朝鲜实行全民11年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实行全民免费住房分配制度,即使农民的住房也是由集体农庄(合作社)统一修建再分配给农民免费居住。城市人口交纳的“使用费”(类似能源费)仅占个人月工资的3%。社会治安情况比较好,很少有发生暴力和治安事件发生,即使是交通事故也很少发生(也许是机动车少的缘故吧)。

农村的农民是集体劳作方式,依据出工的多少计算工分,每月收入大约800元朝币和25公斤粮食(1元朝币约合0.06元人民币、1公斤粮食约合40元朝币)。普通城市工人、职员月收入3000元朝币左右,个别高级知识分子、高级国家公务人员月收入可达5000——6000元朝币。从劳动者薪酬和基本生活品价格推断(猪肉150元朝币1公斤),朝鲜的2/3以上的人口基本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平壤周边100公里左右地区情况要稍好一些。

平壤市内居民的衣着要比其它地区好些,男人基本是“人民装”、“中山装”和少数夹克衫以及西服,色调基本是蓝、灰、黑。女人服饰的色调、样式要比男人多些但却很普通,即不艳丽也不新颖,和我国七十年代的情景差不多,只有接待外宾的女职员或演员或参加喜庆演出活动女人才穿着鲜艳的民族裙饰。

由于没有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是难以见到的,即使是在接待我们这些“外宾”的餐桌上,也只能看见白菜、土豆、萝卜、豆芽菜,稀少的几块黄瓜西红柿恐怕也是泊来货,鸡鸭鱼肉蛋倒是有些但数量很少。在这里就餐不用担心“长膘”或得“脂肪肝”,只要不“挑食”填饱肚子还是可以的。当地居民的粮食、肉蛋鱼等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的,成年人每天700克粮食,儿童每天400克。可能是由于“素食”的原因,在我们所到之处几乎没有看见大胖子或大高个子。即使是在专门用于接待外国游客的商店里,也难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就连商店的营业面积也只有几百平方米。朝鲜人民目前的生活水平与我国七十年代初期类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个观点还没有被朝鲜劳动党所接受。

政治与军事

政治与军事两大主题在朝鲜是比较突出的,由于长期实行一党专制和领袖个人崇拜的原因,政治氛围十分浓厚。几乎所有成年人的胸前都佩带着金日成像章(有的还要加上一个国旗像章)。被称为“永生塔”的建筑物几乎随处可见,塔身上写有类似“金日成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金日成主席的主体思想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等口号,比我国“文革”时期修建的毛主席塑像还要普遍。城市和乡村主要道路的两旁、街心广场、主要建筑物的中央都可以看见金日成主席的画像、语录碑墙。较大建筑物顶上出现最多的标语是“金正日是21世纪的太阳,永远照耀我们胜利前进!”除了在机场“高速”旁边见到一个宣传国产小轿车的“广告”之外,所到之处再也没有看见一个商业性广告牌。“金日成花”、“金正日花”、“金日成视察农村”、“全民皆兵打败美帝解放南方”等巨大宣传画倒是随处可见。每天早晨驻地附近都会传来歌颂伟大领袖金日成的歌曲,歌声是从高音喇叭里发出的,使我回想起我国“文革”时期的情景。

出于政治的原因朝鲜的新闻管制是十分严格的,我是个听广播迷但也只好忍耐,因为收音机在入境前就被“没收”了,还好在涉外宾馆能够看到我国的中央电视4频道和“凤凰卫视”节目。当地人只能看到三个频道的国内电视节目和收听到国内的中波广播节目,收听或收看外电节目恐怕要被打成“里通外国罪”而被逮捕了。至于“没收”手机我始终没有理解,难道利用长途电话就不能向外界传递信息吗?当然,朝鲜当地是不开通移动通讯业务的,外国游人要打国际长途电话也只有在涉外宾馆才能实现。

领袖个人崇拜在朝鲜是根深蒂固的,虽然金日成已经去世有11年了,但当地人在参观(确切说是拜见或瞻仰)金日成铜像,聆听广播里传出的解说词时,几乎人人都是泪流满面。就是衣着服饰、步履举止也是十分庄肃的。跟随我们的年轻女导游,当听到有游人直呼“金日成”其名时,立即回敬以不悦而严肃的话语“请不要这样称呼!要称‘金日成主席’或‘金日成同志’。”

可能是时间太“遥远了”, 朝鲜官方宣传刊物在谈及二次世界大战和抗美战争在朝鲜取得胜利的原因时,除了盛赞金日成英明领导以外,不再提及其他原因和条件了。当我的同事无意中问随团的年轻女导游“彭德怀是谁”时,她却回答不上来,也许这个大学二年级的她太年轻了,或许在学校的教课书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内容。

“二战”后,人为地把单一民族的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部分,而且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土分裂和民族分离是朝鲜的心头大患,解放南方实现半岛统一是朝鲜党和国家的首要政治任务,因此军事氛围在朝鲜是十分浓厚的。在所有主要交通道路险要地段的两侧,都修筑巨大的混凝土桩柱,一旦发生战事随时可以将其放倒,起到阻止敌人前进的作用。可能是由于平壤距离“三八线”太近(约170公里)的缘故,我们所到之处军人和军车是最多见的,而且有些军人还佩带武器在街面上行走。在距离汉城(现改称为“首尔”)70公里的开城市参观时,郊外的明碉暗堡清晰可见,荷枪实弹的军人严阵以待。到了板门店一带火药味就更浓了,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和“如临大敌”来形容并不为过。

在朝鲜期间虽然没有体验到“宵禁”,但却看到了限制人员流动的情景,农村人要进城里办事、观光或这个城里的人要到另外一个城里办事、观光,都要凭地方公安机关开具的“通行证”。所到城市入口处的道路上都设有“路卡”,检查过往行人和车辆的“通行证”,对外宾车辆倒是很客气顺利放行。

改革与希望

今天的朝鲜也开始有了改革的迹象,2001年朝鲜劳动党提出的“三大宪章”,其核心思想是“两种政治体制,两种经济制度,一个统一的高丽民族共和联邦”,在这个原则基本上实现南北统一。与过去的“解放南方实现祖国统一”相比,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近两年,在开城市靠近“三八线”的地方划出了一个区域,建立了试验区(类似经济特区或经济开发区),允许韩国人在那里开办经济实体,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继金刚山地区之后,在开城试验区设置了一个场所,允许南北离散人员定期在这里团聚。遗憾的是这次没有机会到这个试验区去看一看。

为了拉动国内经济,近些年朝鲜在靠近中国边界地区让外国人开办了几处赌场,我们下榻的“羊角岛饭店”的最底层就整个租赁给了澳门人经营了,除了洗浴、餐饮、歌舞、健身项目以外还开设有赌场,外国游人可以在这里公开赌博。我们入住的“龙岗温泉别墅”,过去只能接待国内高级干部休养,现在也可以利用淡季接待普通外国游客以“创收”了。平壤最大的商店“平壤第一百货商店”,也已经让中国温州人租赁经营有两三年了。

厉时近6年耗资40亿美元于1986年建成的“西海水闸”,可以堪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虽然不能与我国三峡大坝媲美,但也算是宏伟浩大了。据推算这项工程要耗费当时朝鲜全国几年的财政总收入。

虽然朝鲜目前还不是哪一个国家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国家,但却开始接待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民间旅游了,为此,国家已经设立了旅行社和开始培养涉外导游专业人员了。

朝鲜的农民除了在集体土地上耕作以外,也开始有了少量的“自留地”,“自留地”上剩余的农产品也可以拿到集贸市场进行交易了,虽然集贸市场规模很小也很少,但毕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世人能够看到朝鲜也走上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统一富强的朝鲜半岛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005年5月7日星期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