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宝贝,不能让被誉为电影之父的王皮影在我们这一代人消失”。阆中市民王先生打来电话称。川北王皮影兄弟俩苦撑门庭的消息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
提议案 有识之士呼吁保护文化宝贝
昨日,阆中市政协委员郑先生将他的《川北王皮影调研报告》呈送给政协,并在议案中提到,川北王皮影八代人代代相传,是阆中古城的文化“符号”,从王皮影的辉煌过去,到目前王皮影的生存现状以及王皮影还能“耍”多久等问题入手,对王皮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肯定。
记者获悉,迄今为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以个人名义演出的中国艺术家仅有二人,一人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阆中民间艺人、著名皮影大师王文坤;二是放歌金色大厅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老艺术家王文坤随风仙逝,但他的第七代、第八代传人王彪、王坊兄弟俩和王小兵扛起了王皮影的大旗,在风雨飘摇中艰辛地走过。对抢救这一文化宝贝,阆中市名城研究会副主任李文明老先生深感焦虑,在他奔走呼吁的近20年来,阆中一批有识之士虽然在王皮影全部家当险遭流失国外之际,又重回故里,但就目前王氏兄弟惨淡经营的日子里,还能维系多久,仍在为兄弟俩担心。
无场所 王皮影和外国总统看着咱们喝啤酒
由于王皮影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10多年来,王氏兄弟仅靠四处租房和寄人篱下地为游客表演,因此,对于王皮影的发展壮大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改变生存环境,王氏兄弟在阆中古城几易其“家”,甚至还招兵买马,收下弟子,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昨日上午,记者采访了王氏兄弟,老大王彪说:“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兄弟俩的手中,因此,在参加首届世界遗产博览会上,我们便四处‘游说’,要将王皮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之中”。记者了解到,王氏兄弟俩痛下决心,千方百计寻找经费,并在阆中华光楼下的滨江路旁租借房屋,创办了“王皮影演艺中心”,由于缺少经费,开业不到两个月,便将演艺中心改成了卖夜啤洒和茶水的场所。
记者看到,尽管演艺中心悬挂了王皮影创始人王文坤的巨幅照片和在纳也纳演出时与奥地利总统的合影照片,而吸引来的仅仅是一批批茶客。重庆游客李先生调侃道:“王皮影和外国总统正看着咱们有啤酒喝的好日子呢!”
需经费 15万元可为王皮影“安家”
为王皮影安个家需要多少钱?王氏兄弟说,家丁红火才能兴旺发达。本报“拯救濒临消失”的巴蜀绝技系列报道发出“拯救令”后,王氏兄弟心潮澎湃,捧着散发出油墨味儿的报纸,兄弟俩流下了感激的泪水。他们将本报复印数十份后,送往阆中各级官员的手中,兄弟俩说,这种做法虽然欠妥,但现实意义却很大,只要能引起政府重视,靠兄弟俩单打独斗申报王皮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形成合力。
昨日,王氏兄弟一纸紧急呼吁保护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报告送到阆中市有关部门的决策者手中,兄弟俩再次呼吁,他们将在古城中的南街、滨江路索道旁、川北道贡院等游客密集处开展皮影演艺活动,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解决所需的15万元经费,用于王皮影的开发、宣传培训和道具制作,使王皮影重振雄风,也能使王皮影像云南丽江古乐一样,成为阆中古城的一道文化“符号”,为阆中旅游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