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7,10年,3650多个日日夜夜,不经意间,已如水珠从指尖轻轻滑落。这10年,四川飞速发展;这10年,四川和香港携手前行。香江边,岷水畔,留下无数历史记忆。相取所长,亲密合作,深深融入两地人的骨髓里。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天府周末》推出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纪念特刊——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特别报道
成都市中心玉带桥,冠城广场38楼。每天开始工作前,洪清宜都会习惯性地在落地窗前停留片刻。眼前的这座城市,近处的绿洲酒店,远处的喜来登……一幢幢现代气息的高楼不断崛起。
和城市飞速跃动的节奏合拍,这位清瘦的港商,在四川走过了一段上行的发展轨迹。作为洪氏家族企业香港可达投资有限公司在四川的“掌门人”,洪清宜管理的资产从最初的3000万元增长至20亿元。2006年,200多位港商光临他的办公室,在朝窗外俯瞰城市美景的同时,也在寻觅着分秒即纵的商机。
而在城东四川省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港澳处处长郭嘉农正伏案疾书。6月21日,“香港日”在成都盛大开幕,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唐英年等政府官员出席外,还有大批港商蜂拥而来,与川企共同寻求发展良机。作为活动筹备者之一的郭嘉农,此时正忙得不可开交。
“随着川港两地交往越来越密切,今后还会更忙。”他预测。
我的1997
1992年末,年近不惑的洪清宜,孤零零地出现在成都街头。是时,正值小平南巡讲话后,南方掀起淘金热浪,香港洪氏家族企业却以特有的敏感,嗅到遥远的西南——四川的财富气息。洪清宜就在此时,奉命来到成都。
“当时四川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港商。”洪清宜回忆,一股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伴随他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很快,在仍处朦胧状态的地产市场,洪清宜掘得了第一桶金。
“大多数港商的关注重点那时还在华南、东南,到四川的,每年屈指可数。”郭嘉农说。
衬着落地窗外层层拔节的高楼,洪清宜回味着家族先知先觉的“四川战略”。“当时的珠三角、海南,地产业竞争已然激烈,而四川的房地产业还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10年后,从港商热捧四川的长期发展策略来看,洪清宜无疑占尽了先机——直至2004年,冠城在成都已开发出许多标杆性楼盘后,大批香港地产商才蜂拥而至。
洪清宜来四川的时候,四川人对香港还处于“初识”阶段。1996年,“小超人”李泽楷考察四川投资环境,当他出现在成都街头时,很少有人将这位挂着招牌式微笑的年轻人和亚洲首富李嘉诚联系在一起。香港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这次在四川媒体上鲜有报道。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举国欢腾。而在成都业界,已小有名气的洪清宜被选为四川省政协港澳委员。“这事在香港小范围内引起了反响。”当天,他接到10来个从香港打来的电话,“都是询问如何在四川发展的”。不久后,他的办公室增加了一个“功能”:接待香港来的掘金者,亲戚朋友把他这里当成了“投资政策咨询处”。
大鳄的脚步随后踏浪而来。1998年,亚洲首富李嘉诚在四川布下的第一颗棋子:天府丽都喜来登饭店开建。2000年落成时,是当时成都仅有的两家国际五星级酒店之一,至今高高矗立在闹市中心,是这一地段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2001年初夏之行
企业入川的脚步越来越急,政府间的接触,也频仍起来。
2001年5月24日晚,成都,一场盛大酒会,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客人们行程匆匆,第二天一早,他们将出席一场大型经贸洽谈会的开幕式——
在香港特区政府组织下,现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当年他由财政司司长出任政务司司长的20来天后,带领280余名香港行业巨头组成的访问团造访西部,从西安到北京,第三站是成都。此间,“2001年中国西部经济贸易洽谈会暨香港优势博览会”正在成都举行。
主题演讲,曾荫权连篇妙语引得掌声阵阵。香港馆参观,他反客为主,热心当起了“导游”。短短20分钟的参观,一路笑声不断,气氛轻松活泼。
布置得花团锦簇的香港馆里,在介绍香港开发大屿岛、加快铁路及青屿大桥交通设施建设情况时,曾荫权把建设大屿岛比作香港的西部大开发;在参观香港馆关于旅游情况介绍的图板前,曾荫权热情地当起“推销员”:“香港的旅游资源丰富,四川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三星堆和九寨沟就是世界一流的。”曾荫权在作主题演讲时更是动情地说,四川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希望香港能一直保持作为四川最大境外投资者的地位。
斯时,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我国即将加入WTO,在这两大背景下的香港西部访问团,被外界普遍视为抢夺西部市场先机之举。而在上一年,港资已占四川境外投资近一半份额,居第一位。
曾荫权在欢迎酒会发言时,幽默地指着自己和随行的三名特区政府官员说:“我们四个是访问团的服务员,负责把这些大老板们带来,现在他们全坐在这里了。”访问团参观考察了都江堰、温江海峡两岸科技园和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记黄埔、新鸿基、嘉里、中远、永新、李锦记等在内的25家香港大企业总裁和董事级人士,与四川48家科技企业的85位代表进行了川港企业圆桌洽谈会。
这一次,李泽楷也随大队伍而行。不过,与上次“对面相逢不相识”迥异的是,他成了记者和企业家追逐的目标。随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地产加速进入成都,斥资21亿元人民币,拿下成都城南1036亩土地“地王”,平均每亩206万元,创下当时西部单宗土地最高价。其时,成都的房地产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期。
还有不为人知的细节,曾荫权此次西部之行,改变了一些四川人的人生轨迹。一个香港为西部地区培养人才的计划,在此行中敲定。四川省招商局经济合作四处处长原惠敏,在全省“海选”中,成为唯一一位赴香港“顶岗培训”的四川女性。
在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多个部门任职的一年里,原惠敏有了大量与港商交流的机会,港商投资理念对她产生了强大冲击。“内地许多地方提及招商,首先抛出的是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实际上,港商更看中投资软环境,政府无微不至的服务、简练的办事程序等,是港商们关注的重点。”
回到成都,这一“新观念”很快融入实质工作层面。香港华润集团进军四川市场时,为搞好服务和协调工作,四川省政府联合华润集团成立“联合工作委员会”,协调华润集团落地四川事宜。此后,省招商局又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对欧美企业的招商中去。
转承起合2003
时光静静流逝,川港合作的井喷点却在临近。
2003年11月17日上午10点,香港,繁华的维多利亚港。蜚声中外的香港国际会展中心,800余名与会嘉宾屏息等待。“……3,2,1”,灯光霎时照亮大厅,彩灯闪烁、礼花飞舞。“四川-香港合作发展周”盛大开幕。这一周,香港这座美丽的海港城市,掀起强劲的“四川热潮”。四川省投资说明会、旅游说明会、项目签约仪式、成都民俗风情大庙会以及川菜展示、文艺表演陆续登场。
“川港合作周”对于四川,是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近10年,我省赴港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商贸盛会。会场上,香港商界赫赫有名的财富大腕们高调亮相。“排名前30位的公司几乎悉数莅会。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有限公司主席李兆基、嘉里集团董事长郭鹤年等知名人士亲临四川展场。”
选择2003年并非偶然。
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汹涌,区域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3年,“大”这个字,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词。珠三角联手香港、澳门共建“大珠三角”,并提出将大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辐射至包括湖南、广西、福建在内的泛华南地区。长三角的“大上海”,不仅领跑周边14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北京继续推进“大北京”规划,奥运效应由京津唐扩散至环渤海以及内蒙古地区……
在这个以区域为单位竞争的时代,中国版图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动起来。珠三角独占政策与地缘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长三角、东北、西部地区的地域优势开始显现出来。
而四川和香港的“相互选择”,也是因为各自的比较优势。香港是全球的贸易、金融、航运中心及数码信息、旅游中心,这些中心地位决定了香港具有四川迫切需要利用的资金、经营管理、商贸和区位优势;同时资本的逐利性又决定了香港的雄厚资本需要寻找资源丰富、地理位置良好的区域创造新价值。
而处于西部的四川,握有优良资源,在多年发展积淀后,向外发展、寻找“出口”的冲动越来越强烈。珠三角,中国最具实力的经济发展区域,香港,更加凸显出在四川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的“桥梁”作用,四川渴望找到向南融入区域合作的最佳触点。
川港合作亮起一盏灯。结局皆大欢喜———签约104个项目,引进资金17.33亿美元,签订贸易合同7.3亿美元。合作周后,港资急进四川,川港贸易加速。当年,川港两地贸易额达3.12亿美元,其中四川对香港的出口额为2.9亿美元,居四川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
川港交流之门,向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次第开启。
激情荡漾2005
2005年7月24日,骤雨初停。港龙航空KA820航班冲破云层,缓缓降落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时隔4年,曾荫权再次造访四川,离他就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仅1个月,也是他履新后首次到内地参加活动。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成都举行。
身着灰色西装和同色领结的曾荫权携夫人步下飞机,包括多位高官在内的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团25名成员也同机抵达。四川的热情将他们团团包围。
“四川是香港的重要合作伙伴。2001年我率领代表团访川至今,双方在房产、制造等多领域都有明显的合作成果。”忆及川港“交情”,更放眼区域合作未来:香港已下定决心积极参与推动泛珠三角合作。当前最重要的是构建开放型区域合作体系,这是泛珠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曾荫权建议,加快建设省区间直达运输的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降低运输成本;大力清除区内贸易和投资障碍,提高效率及竞争优势。
这正契合四川的出海梦。长江头的四川与珠江尾的香港携手,直接承接港商布局在华南的产业梯度转移,更加有助于实现双向发展。由珠三角、大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不只是名称之变、地域之变,而是区域经济版图的合纵连横。外资西移,东资西进,四川,成为资源与资本的最佳结点。
期待着川港交流再上一个层面,1个月后,西部省区市中第一个“港澳处”在四川省港澳办应运而生。“以往,港澳办更多职能是为四川公务赴港澳办理审批手续证件。但2003年后,明显感觉到香港与四川交流的升温,亟需一个专门机构来处理日益繁多的事务。”郭嘉农说。
而香港也在搭建两地交流合作的长期平台。对于香港而言,四川拥有多个“中西部第一”。
——2006年2月14日,香港旅游发展局成都办事处成立。这是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在內地设立的第四个办事处,也是设在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个办事处。
——2007年2月5日,香港特区政府在内地设立的第四个办事处——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揭牌。加上香港贸发局此前设立的成都办事处,3家机构落子成都。
这,在西部城市中是唯一的。
两地情深,不只是10年
从3000万元到20亿元,港商洪清宜在成都创造了一个“奇迹”。但他谦虚地说,这个“奇迹”是他和成都人携手创造的。
上世纪末刮起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影响到洪氏家族在香港的产业,家族财产“缩水”一半,而成都市中心建设着的冠城广场也亟待“输血”。洪清宜焦头烂额。2000年,冠城广场2000万元装修款项没有着落,是通过一个成都朋友牵线,一家银行解了洪清宜的燃眉之急。冠城一位高管端着茶杯做了个比喻:“就好比嗓子干得起火,来了一杯清凉水。”
“不是清凉水,是甘油!救命的甘油!”洪清宜立刻神色严肃地纠正。如今,他已经非常喜欢成都的生活。“爬山,泡茶馆,上朋友家,是常事啦。”
这样相互帮衬的例子,其实时时都在发生。1997年后,四川省侨办国内处处长邓晓云经常接待来川的香港慈善机构。6月9日,记者采访当天,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发来传真,询问新一批校舍修建进展。这家由香港知名人士严宽祜任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李焯芬任会长的私人慈善基金会,自1999年起,就在四川捐资修建学校、医院,帮助贫困学生。至今,已捐建学校41所、医院6所。
四川人对香港的热络程度,郭嘉农用“火爆”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曾有人提议包机去香港,因为人少,最终未成行。但现在,每一次他搭乘来往两地的航班,乘客都是满满的。而在熙熙攘攘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06年,川港间往返人数达26万人次,今年1-5月,已有超过11万人次往返。每天发往香港的航班,由5年前的每天两班,增加到每天6班,四川和香港之间,“一天跑个来回”已经成为现实。
10年往矣,我们期待着下一个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