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浪花一瞬,却神奇地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西峡,伏牛“明珠”璀璨夺目。
13年,从全省欠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一跃跻身全省县域经济30强,西峡跨越发展的模式备受关注。
13年前的1994年8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怀着对贫困地区的一腔关爱,跋山涉水来到西峡调研,为西峡的发展指明了路径,寄予了殷切期望。
13年后的2007年6月,已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再次踏访西峡这片热土,所见所闻超出预料,令他惊讶和激动:西峡缘何能在短短13个年头,发生如此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呢?
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实现经济模式增长之变、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视野,李长春郑重提出了“西峡现象”这一重大课题。
“西峡现象”首先应是西峡经济跨越发展现象。从这一层面入手,记者一行迅速展开解码“西峡现象”的采访活动。
快速
——13年来,西峡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动力、城市化为载体、农业现代化为根本,打造了多个引擎,一跃成为南阳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跨入河南强县方阵
县域综合实力壮大快。1994年,西峡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9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6元,均是全市倒数第一;财政收入5815万元,处于全市倒数第四。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8.2亿元,是1994年的9.9倍,人均和增速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3亿元,总量、增幅、人均财力均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540元,增速跃居全市第二。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由1994年的全省第95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30位,前移65个位次,成为南阳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跨入河南省强县方阵。
工业化提速快。1994年,西峡工业总产值4.5亿元,工业化水平仅有12%。2006年,已经形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制药、钢铁及冶金辅助材料、汽车配件铸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特色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1.6亿元,是1994年的27倍;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99亿元,增速居全市第一;工业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3.9%和53%,工业化率达到52.6%。
城镇化进程快。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94年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13平方公里,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10.6万人。7个建制镇全部是星级集镇和全市小城镇50强,1个是国家级重点集镇。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形成网络,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以县城为中心、以建制镇为骨干、以小集镇为基础的绿色城镇体系逐步形成,城镇化率高达44%。
农业现代化提升快。1994年农村经济以粮为主,经济作物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额只有20%。目前,已转变为“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主导,实现了标准化、有机化、产业化经营,产值达到11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53.2%和61.9%。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3亿元,是1994年的8.3倍。
持续
——13年来,西峡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以稳健的态势、稳定的增量,一刻也没有停顿地持续前进,积跬步而至千里,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1994年到2006年,西峡综合经济实力年均上升4.8个位次;GDP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最高达到23%。近三年在经济总量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始终坚持“抓二带一促三”,三次产业结构由1994年的28.9∶40.8∶30.3调整为目前的20.7∶59.8∶19.5,呈现出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的发展格局。
特色产业持续发展。食用菌产业从零开始,成为全国食用菌第一产业大县;猕猴桃人工基地由1994年的2000多亩,发展成为全国第二种植大县;山茱萸由群众零星种植两万多亩发展成为全国第一种植大县。中药制药产业由当年名不见经传成为全国最大的浓缩丸生产基地;汽车配件产业成为全国汽车水泵和排气管的重要生产基地;冶金辅助材料产业在石墨产业的废墟上起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特钢产业2003年奠基,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中厚板生产基地;旅游产业1999年发轫,短短几年崛起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河南省伏牛山生态游的重要支撑。
——13年来,西峡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均衡发展理念,各项工作都有特色、有影响、有位置,经济社会一次又一次实现了漂亮的“撑杆跳”,驶入良性循环轨道
经济全面发展。工业是全市总量膨胀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县,运行质量和效益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农业在全市最具特色,猕猴桃、食用菌、山茱萸成为南阳特色产业的旗帜;旅游是全省旅游开发重点县、旅游体制改革重点县,成为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和伏牛山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撑;城建上,西峡县城是“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河南省卫生城市”。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李长春在视察西峡英湾村后,大加赞赏:“现在是住像住的样,吃像吃的样,烧像烧的样,地像地的样,我感到很高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扎实推进,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西峡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西峡是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试点县、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和全国惟一的民间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科技进步、科普、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村村通、农田水利、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工作全国先进,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建设和省“红旗渠精神杯”、市“兴水杯”竞赛等工作分别受到省、市表彰。
三个文明并驾齐驱。道德规范进万家、生态文明新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验独到,省市多次在西峡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以“双推双建”(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创建生态文明新村,创建“双强”基层党组织)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民主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法制公平安全,基层组织保障有力,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西峡县委书记杨炳旭、县长张生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既兴奋又感到“为难”。兴奋的是各级各部门对西峡的关爱;“为难”的是“西峡现象”有太多的内涵需要深入挖掘。他们认为,西峡人探讨“西峡现象”,更多的是为了鼓舞斗志,总结经验,找准位置,明确方向,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那么,“西峡现象”究竟如何准确定义?其内涵和本质到底有哪些?连日来,记者一行上下求索,苦苦探寻,“忙”而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