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的新疆之一:缘起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乡土地理

不知别地方的学生们是怎样,新疆的孩子在初中时一定会有一个学期学习乡土地理-新疆地理和乌鲁木齐地理.或许是自治区的缘故,又或许是因为生活在新疆的大多汉族其实并非原住,多了解一些新疆从政治和心理上都有利于"安定团结".

说来惭愧,乡土地理考90多分的我,到了十几年以后的今天,才终于在脑中有了一副相对完整的新疆地图.半学期的乡土地理,在我印象中只有黑白的新疆版图上布满的小黑正方形,实心,空心的长梯形和三山夹两盆中大片的黑点.抽象始终无法与形象相结合,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我这个平凡的小老百姓的平凡生活风马牛不相及;古尔班通古特,塔克拉马干,茫茫沙漠也似乎离我太远,乡土地理,学了,只是为了考试而已.

新疆话

<英格力士>是这样形容新疆话的: 新疆话是甘肃, 陕西, 宁夏还有新疆的维吾尔, 天津的杨柳青和现在生活在博尔塔拉的蒙古人共同创造, 发展的一种语言, 它们离北京话和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的普通话想去甚远, 撼山易, 学普通话难.

陡然发现,那过去的十八年生活,竟然没有在嘴边留下半句如此纷繁复杂的新疆话.上海人说我是北方口音,北方人又说我有上海口音.如同我的口音一样, 我的人也悬浮在新疆和上海之间, 不知自己到底身属何方.

乌鲁木齐本来就充斥着全国各地的移民,在那疯狂的年代,带着冲动和狂热,义无反顾地跳上那对我来说有着莫名感情的52次.时常想,那些见惯了田野和河流的"口里人"--我的词汇中所剩无几的带有新疆特色的名词--当火车在甘肃新疆广袤无垠的戈壁中绝望的行驶时,他们会做何感想.52次,陇海线加兰新线,中学地理课本留在我脑中最深的印象--据说,那是全国精神忧郁症突发率最高的一列火车,但那却是我记忆深处漫漫无边的壮阔,戈壁日出时悲怆的美丽,同时也是进入江苏地界后弥漫在空气中的潮湿粘腻,深入骨髓的精致以及无可奈何的人声鼎沸.

那十八年两点一线,循规蹈矩的生活… 新疆没有在我的灵魂中留下根,以至于我现在尴尬的悬浮,抵制着自己成为上海人,却又没有很强的力量.天边的博格达峰和着手鼓和热瓦甫的乐声在记忆中慢慢的淡去,便如同我的口音一般…

心念

2004,秋,兰州.西北的苍凉,漫天的黄土,让人觉得似曾相识.车上在放2002年的第一场雪.我说:"那唱的好象是新疆.""你不知道吗,那是刀郎."同车的人说.

2002年的第一场雪,留在乌鲁木齐难舍的情节.

于是,尽管仍是在川藏的崇山峻岭中徘徊不去,我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丝冲动,明年,我要回家;于是,开始在书店里留意新疆自助游的资料;又于是,开始在心中一点一点的重新勾勒新疆的风土人情.那些映象在来上海后便慢慢模糊,现如今,又一点点鲜亮起来.

分享快乐

7月22,在MSN上和一个被我错加的陌生人聊了半小时,至今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是男是女,身在何处.回头便觉得自己那天热情的不可思议,大概只因他/她说了句,我也喜欢新疆.又或许是那天心情太好,需要与人分享.快乐这种东西,在分享时也绝对不会变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