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我同伴写的,我只是转载而已。在看她的文章之前,想说说我的话。
我很多很多次想以后要去沙漠里看日出看冷月,光着自己的脚丫在沙子里走路,让大风卷起沙粒吹疼脸颊,还要像三毛一样穿白色的拖地长裙子,披着长发拍很好看的照片;想去那个叫阳朔的小镇上开个美丽的花店,和喜欢的男人穿着随意的做生意,吃平常的饭菜,看南来北往的游客从门前的石板路上走过,手里捧着我们的鲜花,笑嘻嘻的过我们平凡的日子;还想去青岛,去看那个干净的城市,去内蒙草原,看“风吹草低见牛羊”,去青藏高原,布达拉宫……可是,就算有一天我真的去了沙漠,看日出冷月,拍长发照片,我也仍然不是三毛;就算有一天,真的走在阳朔的青石板路上,看花店里美丽的鲜花,那花店的老板也肯定不会是我。包括我喜欢的其他所有地方,真的很想融入他们之中,可感觉这一辈子,注定只能是他们的看客了。。。就像同伴在游记中写的:离开朱家角的时候,什么也没留下,我们带走了对它的回忆,只是对于我们这两个小女孩的身影,它不知道是否还记得……
朱家角之行
透着玻璃窗,二月温和而明媚的阳光斜照在车厢的座椅上,也照在我和兔子的脸上,我们正一起前往去古镇朱家角的路上。耳边磁带中播放着她自己录的歌,可能没录好或者耳机的问题,实在是听起来很糟糕,但就是想这样的音乐,这样的阳光... 可以一直到永远。
车很快到了朱家角,下车后看到的第一眼并不是很好,左边是个停车场,由于行驶的车辆很多,所以弥漫着很多灰尘,右边是些服装店和饮食店,总是和自己想象的第一眼有些不一样,虽说是古镇,但毕竟是旅游景点,总不免沾些商业气。不过嘴馋的我们,还没进古镇大门,就先在路口买了一只粽子和一块棕叶扎肉,都是朱家角的特产,也是先前我们所列必吃美食之中的。粽子不怎么样,很普通,但那块扎肉,可以说,比之后来吃的一些特产,自己觉得是最好吃的,很嫩的肉,沾着有些稠稠的汁...呀,又想吃了。记不清当时是谁吃了粽子,谁吃了扎肉,反正大家混吃,不过自己比较贪食,吃掉了大块的扎肉,弄得兔子对那块扎肉是一犹未尽,后来在北大街又买了两块,一人一块,这下不用抢了,哈哈!
古镇的大门有2个通道,大通道是古镇上的人走的,小通道是旅客走的(需要剪票),本来和兔子打算混水摸鱼(嘿嘿,不买票,混在镇上的人群里进去)如今看到这一幕,庆幸在前门已经买好票了。大通道上的人与景:驾着自行车买菜回来的中年人,车篮里放着蔬菜鱼肉;环抱孩子的母亲,一边拍抚着孩子,一边与身旁的妇女谈笑着;拄着拐杖的老人,缓慢地行走着,嘴上的烟悠悠地向上飘...很像是一幅画,而我们就像是看画的人,这份心境不同,情境又怎能协调?所以,呵呵,还是乖乖走小通道。
进门处还有一棵很大的银杏树,记忆中,这是从前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朱家角印象最深的景物... 一棵大树,树前是条河水清澈的小溪,树后是白墙砾瓦的老式江南房子...或许这才是自己想象中古镇的第一眼吧,并不知道,只是总觉得有种这样的记忆。这棵银杏的年龄很大,记不清是几百年了,反正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很多人会形容她高大,魁梧,确实如此,但另一种很强的感觉,感觉她像位母亲,这个镇和所有居住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母亲,时间慢慢地推逝,母亲总是温柔地照看着她的孩子们,静静地,一年又一年... 她始终在这里,带给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塌实,一种安全感,一种家的感觉。(可是,总有一天,她会渐渐老去,倒下... )
继续往前走,有很多交错的小路,自己的方向感不好,迷迷糊糊地跟着兔子,来到了第一个目标地---北大街,这是条狭长的街道,路面由大石头铺成,所以显得有些崎岖,但喜欢这样的路,完全不同于城市的水泥大道,似乎他有一种灵性,时间与风雨在他身上留下了印痕,他可以同你对话,他的足迹,你的心情,如果可以时常一个人在这样的路上静静地散步,该有多幸福!
街上人头攒动,很是拥挤,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店:卖扎肉棕的店门口,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围着一个装满糯米的大盆,有说有笑地做着粽子;小小的卖糕点的店面门口,老板娘吆喝着,很是热情地叫住走过的游客尝尝她的那些甜点特产,这里大多数的食品店,不管是卖特产还是非特产,或者只是个小摊,卖些小虾米之类的,是吃的,总会让你先尝了再决定买不买,呵呵,这很不错哦。
一路逛着,吃着,兔子突然对一个黑乎乎的小通道很感兴趣,怂恿我一起进去看看,这种事我当然是很乐意的。我们俩走过一小段路,很快前面就亮堂起来,原来是座木桥,旁边正好有个旅行团经过,听他们的导游小姐介绍,好象是叫廊桥,还蛮有名的,真没想到会在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而兔子在一边正得意着呢"嘿嘿,看我强哇!"哈哈,廊桥,兔子的得意!
从廊桥返回,我们还是照着原来的方向走着,北大街上有很多的艺术品店,不过卖的东西都很相似,只有少数几家有自己的风格,有家店,店堂的灯光打得暗暗的,不同的画配着不同的灯色,产生或是强烈,或是温和的效果,三毛也很喜欢在自己家的不同位置上配上不同的灯光,即使是一个书架,或者一个盆景,她也会给他们各自配上一盏灯,光柔进了景,心也随之进入这景中,灯光的效果可是很奇妙的。而画的背景---墙壁,更是很独特,店主没有用什么涂料来粉刷墙,而是在墙壁的外层敷上一层纸,一种质地粗糙的黄色的纸,将他们折成一些随意的印痕,产生了一种很厚实的感觉,有点像岩洞,很是特别。
还有一家卖各式饰物的小店,我也还记得,并不是这个店有什么特别,只是我和兔子在这里分别买下了一个挂件,好象是用什么牛的骨做成的,也记不清了,听店主说有避邪的作用,一个是鱼形状的(她喜欢鱼),另一个是一个鹰头(自己名字里有个鹰字),所以就买下了,不过兔子后来反而拿了我那个,我也就任她了,小心地把她的那条鱼握在手心。
至于北大街上的吃的,记得当时在一家说是蛮有名的涵大隆酱园里买了一种叫乳腐的东西,也是先试吃,味道很清香,里面还有火腿,是不错的开胃菜,价格不是很便宜,但回去孝敬老爸老妈还是挺好的。还有一种熏蛤蟆肉,也是先前来这里之前在书上看到的朱家角的特产,所以特地去尝了尝,不过味道很普通,家里也能烧出这样的,吃了也只是满足了我们俩的一点好奇心,其实特产有些也没什么特别的,就像还有一种熏香豆,书上讲的十分诱人好吃,吃过后,也觉得一般,远没有上海的五香豆好吃。
穿过北大街,左拐,就是朱家角有名的放生桥,传说是以前的人们经常在这座桥上放生鱼虾之类的,也就因此得了此名。如今这桥边聚集了很多的小商贩,每个人前面放着一个大脚盆,放了很多金鱼,供游客买了去放生的,价格很昂贵,这样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既没有破坏到古迹,相反还起了宣传作用,但给人的感觉总是有些不舒服---放生桥,卖鱼人...
人说古镇总是“小桥,流水,人家” ,虽然这小桥不一定小,但比起古镇其它的几座桥,放生桥很是开阔,桥面又宽敞,台阶是由整块整块的大石头构成的,每一阶都很宽,我走的时候眼睛总要看着脚底,生怕自己踩空。快到桥中央时,竟看到一棵长在桥侧的树,不高不大,枝叶却长的非常繁茂,虽然曾经也看到过不少石头里长出来的植物,但大多数是些草之类的,如今是棵树,让我很佩服它的生命力。
下了桥,就看见一位老人蹒跚着步伐追着个孩子,估计是她调皮的孙子,这是另一条街了,和北大街不同——孩子们追逐嬉戏着;推着三轮车的小贩,叫卖着车中新鲜的橙子;屋子门口坐着三四个妇女,手里做着针线活,聊着家常;或是一把藤椅,坐着位老人,只是坐着,看着来往的行人;更多的人家会在自家的门口摆上些小商品,做做小生意;还有一个画架,一支笔,画人物像的人... 不同的角度,总有一处别样的人物风景。还记的在这条街上看到了三毛书上提到的,爱人荷西所喜欢的那种俄罗斯娃娃,一组一组的,从大到小,大的套小的,多的一组有16或者更多,可惜这里最多的只有6个,花色也并不怎么好看,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很高兴看见荷西喜欢的东西,西西。
在这条街的尽头,还有一家店让我印象很深。那时一家买画的店,店里很安静,除了店主,没有人,见我们进来,她并没像北大街的那些店主赶忙上来招呼,相反,还是做着她自己的事,就像没看见我们似的,她工作的那个位置,一张红木桌子,一把老式的椅子,桌上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茶水还散着热气,旁边放着些书籍之类的,让我感觉不像是走进了一家店,倒像是主人的书房似的。店里只零落地放着几幅画,有的挂墙壁,有的则是就靠着墙,斜放在地上。大部分是些抽象画,对画,我是看不懂的,但画中随意流畅的笔墨,我是喜欢的,就如这店和这店的主人。当时就想,要是将来,自己也能在一条清净的小巷中,开一家这样的店,来去客人随随意意,自己也就静了。
走过一些石头小路,穿过一座桥,在朱家角的边上还有一座课植园,主人是个叫马文卿的做官的人,谓之课植园,是因为主人平时朗读文篇诗词之余,喜欢种植花草树木之类的,这样的人,我想一定不仅是个有涵养的文人,而且应该很有生活情趣。他还是个爱听戏的人,在园子中特地造了一座两层的戏楼,每逢过节什么的,他总会请些乡亲邻里们过来同他一起看戏,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一定很开心热闹。难得有这样一个官啊!要说他那园子,各式的亭台楼阁,池塘假山... 我觉得同大多的江南大户人家一样,可惜的是,这么大个庭院,只住着马主人,他的儿女们都出门在外,留学的留学,出嫁的出嫁,这让我想起红楼里迎春出嫁,晴雯被陷害而死,宝钗也搬出了园子...散了,散了,人都散了,此时既是园中的花草仍然青青翠翠,不还让人觉得无比的凄凉,当曾相聚的人一个个都散去的时候,那样的心就一直冷,一直冷下去...宝玉见此番情景,不禁感伤万分,嘴里说道:"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无情的是人,还是天,对于马来说,只剩无奈。所以即使是这样一座美丽的豪门大宅,也会显得有几分落寞。
离开了朱家角,带走了对它的记忆,而什么也没留下给它,只是那一街一巷中,两个女孩的身影,不知它还记得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