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滨的东方明珠––广州,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代广州,是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在区域文明史的进程中,广州又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一、古代广州 “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广州两度成为唯一对外开放港口,并特许十三行商人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商品量值不断增加,时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
“丝绸之路”是二千多年前,中国与欧亚非国家进行丝绸贸易、后成为经济文化交往主要通道的代称。“丝绸之路”有陆路与海路之分,前者的发祥地在长安(西安),后者的发祥地在番禺(广州)。
据史籍记载,秦汉时期,番禺已成港市,并称中国九大都会之一。东汉,番禺已发展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为交、广二州,广州治所在番禺。从此,以广州为启航港的“海上丝绸之路”确立,对外贸易蓬勃发展。这首先体现在航线的海程以广州为计算起点;其次,各国商货从大秦(东罗马帝国)经印度支那半岛沿岸云集广州,大秦等国所需丝绸亦由广州输出。
唐宋时期,广州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由于政府实行对外开放贸易政策,并允许私人出海贸易,海路通商贸易空前繁荣。据唐人贾耽在《皇华四达记》记载,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有两条:一条是从广州起航到日本;另一条是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沿岸到达红海地区。后者称为“广州通海夷道”,是当时从广州出海直到波斯湾、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全长14000公里,这是16世纪前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标志着广州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首要地位。其时,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当时的广州,享有“雄藩夷之宝货,冠吴越之繁华”的盛誉。宋时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宋王朝在广州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关––提举市舶司,初由知州兼任市舶使,后由朝廷任命专职官员,负责外贸管理。
元代,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的地位虽面临崛起的泉州挑战,但广州对外贸易的频仍与繁盛未受影响。据元人陈大震所撰大德《南海志》记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占元代全国对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总数的64%,超越宋朝时三倍以上。
明清时期,朝廷对海路时开时禁,只许广州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广州两度成为唯一对外开放港口,并特许十三行商人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这种状况,使广州成为明清时期“朝贡贸易”与市舶贸易最重要的口岸。从广州起航到世界各国贸易的商船大增,外国商舶来广州贸易更是不可胜数。广州进出口贸易商品量值不断增加,乾隆23年至道光17年(1758~1837年),向粤海关纳税后贸易商品总值达白银422716895两。广州,时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
二、近现代广州 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
■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他们震惊中外的起义、变法、革命活动,使得广州的政治舞台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其中心人物及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无不与广州发生紧密的联系。
广府花县人洪秀全,早年深受儒文化熏陶,视科举为正途,后因科场腐败,四度赴考失意,才萌生反清之志。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农民起义,所向披靡,两年后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透射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文明的一丝曙光。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采取新式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既有中学,也有西学,先后培养了千余名新式学子,成为“维新志士的摇篮”。1859年,康有为与梁启超赴京参加会试,发动轰动全国的“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有为先后七次上书,促使光绪皇帝下决心变法,颁布“定国是”诏,接连60多道变法“上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康有为倡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深入人心,冲破了封建政治思想的钳制,成为导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启蒙运动,客观上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线。
广府香山人孙中山,中学和大学时代曾系统接受西式近代教育。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中国最早的反清革命团体兴中会,首次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次年10月便在广州发动首次武装起义,虽因事泄流产,却是孙中山武装反清斗争的起点。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并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确立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1906~1911年,同盟会在岭南地区先后八次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其中尤以1911年4月(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黄花岗之役影响最大,直至同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孙中山又高举护法旗帜,于1917年、1921年和1923年,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与封建军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当他第三次回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时,深有感触地说:“十三年以前,我们都是用广州做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党的发源地,是很光荣的。”
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推进国民革命。1923年4月,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到广州。同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国民党改组。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实现。之后,各地革命志士纷纷奔赴南国,广州成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中心和根据地。
三、当代广州 全国改革开放前沿地
■广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得益于中央的正确战略和决策,也得益于广东毗邻港澳的优势与广东人开放、兼容、务实、肯干、敢为人先的精神。
1979年7月,中央赋予广东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权限。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因而能在全国城市改革中先行一步,率先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1984年4月,广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同年,又被批准为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使得广州市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的各项政策,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兴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和华侨之乡的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发展外向型经济。与此同时,广州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局部的单项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的方向发展。例如:率先改革所有制形式,积极扶持个体和民营经济,发展“三资”企业,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探路;改革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社会分配体系;改革商品流通体制,形成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市场,尤其率先放开农副产品价格,激活农贸市场之举,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等等。
1988年,经历了三年经济治理整顿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广州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进一步大解放,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的部署,制定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规划,确立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时,广州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375.91亿元,年增长13.1%,增幅跃居全国十大城市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3.43万元,达到上中等发达地区水平,实现了小康向初步富裕阶段迈进。2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广州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以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向全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广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对全国的改革开放起着试验和示范作用,前提条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战略决策正确,并且把广东(广州)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地区,赋予其特殊政策。此外,就是广州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蕴含着巨大优势,其中包括河、海港兼备的地理优势与一脉相承的对外开放贸易传统;著名的华侨之乡与毗邻港澳的优势;广州人开放、兼容、务实、嬗变,敢为人先的精神原动力。这一精神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促进广州地区率先完成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使广州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范式得到更新换代;促使广州人首先在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上对全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引领着广州人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全国综合改革和全方位开放试验地区;驱动着广州人率先大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贯彻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在探索国内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全球化接轨方面起着先导作用。
四、文明昌盛的广州 岭南文化中心地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荟萃着岭南文化的精华,体现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领域各个方面。
岭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同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与中原大地因五岭阻隔,相对封闭、独立,经济、文化发展较中原迟晚;又因濒临南海,海路交通发达,很早便与海外有经济、文化交往,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形成富有特色的岭南文化。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荟萃着岭南文化的精华,体现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领域各个方面。例如:
文化教育方面。汉代番禺(广州)作为郡治,已开始设置官学和创办学校,并提倡私人兴学授徒。唐宋时期,广州的文化教育有较大发展。唐代岭南地方官学除设立府学、州学、县学外,县以下还设立乡学、里学等。宋代广州已有书院,如宋宁宗时创办的禺山书院,宋理宗时创办的番山书院。明清两朝,广州的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明代广府新建书院46所,省城共有29所。清代广府新建书院124所,连前朝建的有152所之多。城内书院林立,以粤秀书院最著名。两广总督阮元在广州创办学海堂,提倡独立探讨学问,是为培养朴学人才的新型书院开始。此后菊坡精舍、广雅书院等相继建立,秉承学海堂宗旨,成为广东书院主流。
文学艺术方面。广府(广州)人文荟萃,岭南的文学艺术创作,均以广府为基地,其影响超越岭南,遍及全国,享誉国内外。如明代南海伦文叙(号迂冈),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连中会元、状元,撰有《迂冈集》。清代作者众多,著名的有顺德温汝能(号谦山)撰有《谦山文抄》,南海曾钊,撰有《面城楼文存》,番禺张维屏,撰有《松心文集》,顺德梁廷楠,撰有《藤花亭文集》,番禺陈澧,撰《东塾集》,南海朱次琦,撰《九江集》等。
岭南诗人众多,尤以广府为最,诗作气势雄直,明人对于独特的岭南诗风,称之为“岭南诗派”。明初,著名诗人孙蕡、赵介、黄佐、黄哲、李德,在广州南园抗风轩组织“南园诗社”,世称“南园五子”,其诗为后人推崇。嘉靖年间,又有区大任、梁有誉等岭南五诗人,聚抗风轩,重结“南园诗社”世称“南园后五子”。明末清初,广州及岭南诗坛新人辈出,又形成了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为成员的“岭南三大家”,他们将广州及岭南诗歌发展推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新阶段。
粤剧是岭南四大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区和香港、澳门以及美洲、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粤语华人社区,影响最大,有“南国红豆”之美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薛觉先、马师曾领衔演出了从美国电影、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阿拉伯民间故事中取材改编成粤剧的《白金龙》、《璇宫艳史》、《贼王子》、《刁蛮公主戆驸马》等剧目,轰动戏剧艺坛,反映了广州文化善于吸纳与兼容的特性。
“岭南画派”,与粤剧和广东音乐并称岭南文化的三大特色。“岭南画派”主张折中中西,融贯古今,在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吸收日本、欧洲画法和摄影的优点,对传统国画进行改造;强调师法自然,重视写生,注意画面整体色调,色彩鲜丽;提倡绘新题材,认为生活中各种新事物皆可入画。这种从内容到形式均有新意的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新国画,使日渐脱离现实的中国绘画获得新生,“岭南画派”由此享誉大江南北。
除上述几方面,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还在现代西方医学传播、学术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以及著名的“广彩”、“广绣”、“广雕”等方面成就卓著、驰名中外,这里不一一论及。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