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丽江到宁蒗,一路风景,一路艰险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到丽江之后一直想去泸沽湖,想去看一看传说中的美丽。从丽江到泸沽湖没有直达班车,需要到宁蒗转车。12月23日我搭乘第一班汽车,从丽江去往宁蒗。这里的天比东部亮得晚,八点钟开车时天光刚有些放亮。

车开行不久就开始在山中穿行,这时已是天光大亮,天有些阴,但已经完全能够看到周围的景观。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路的一侧是悬石万丈的深渊,另一侧则是壁立千仞的高山。有些路段不是柏油路,是用大块的鹅卵石铺成的“弹石路”,可能是为了防滑,路的转弯很险。这里的山大多是红褐色的砂岩,这种岩石很脆弱,经不起风雨的侵蚀,很容易塌方。虽过雨季,但仍能看到塌方后的满目狼藉,塌方的碎石堆在路旁,树木的残枝横在沟壑中,一座小桥已被拦腰截断,坍塌在干涸的河床里。有些路段,碎石没有清理干净,车只能轧着碎石驶过,非常颠簸。走了不远,突然有一位乘客在惊呼,抬头一看才发现前面的一段路有险情,靠悬崖一边的路基已经崩塌,路面没有损坏,不到十米宽的路,倒有三、四米悬在崖外,像一块脆弱的薄石板,在风中颤抖,车只能贴着内侧石壁慢行,双向车道,只能单向行驶。这种场面以前从没见过,这里好像是经历了一场战争,着实令人害怕。李白的《蜀道难》从小就会背,亲历这般“畏途巉岩”时,才能真正体会。

车开了大约一个小时,翻过一座大山,远远地看到了一条大河,那就是金沙江。金沙江的确像它的名字,水是金黄色的,而在云南这一段流淌得尤其精彩,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几乎都是在峡谷中穿行。有多少人为目睹它的流淌,甘愿翻山越岭,追波逐浪。不过,此时在山上看金沙江,并不十分雄壮,在大山的掩映下更像一条穿行于山间的小溪。车从山上沿着山路盘旋而下,跨越金沙江大桥时,才听到了滔滔的水声,看到了滚滚的浪花,感觉到流水的雄壮。昨天去了长江第一弯,那里的金沙江几乎是在静静地流淌,转了个弯儿,无语北去,而这里的金沙江才能真正称得上奔流,穿山破石,冲谷裂岸,有一种豪放。

驶过金沙江大桥,车继续前行。越过金沙江之后的这段路好像比对岸海拔更高,一直在爬山。在路上看见了一个人,独自坐在一块岩石上。从行装上,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徒步的背包客,在那里仰望着大山,其势颇有一些“扪参历井仰肋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感觉。不知此君在感叹什么,是山的博大,还是人的渺小?这是常理,人在山面前,渺小得如同一块崖下的岩石,可有时人又能将大山踩在脚下,让它成为自己一个硕大无比的脚趾。脚的膨胀总是来自于心的刚强。

车又翻过了一座山,偶尔在路边、山坡上可以看见一些民宅。三两间平房围成一个小院,稍显粗陋,但不乏古朴,虽有苍松、清泉相伴,但既无左邻,又无右舍,孤零零的独自立在那里。常人无法想象,住在这里的人如何生活,离群索居,如何面对寂寞。看来无论行走还是居住都会有人孤独,而孤独又好像一面镜子,面对它的时候总能找到自我。

车再次翻过一座大山,这里景色不错。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山腰处缠绕着一道浮云,可以看见山峰,也可以看见山脚,却唯独不见山腰,仿佛一座刚毅的大山被一道纤柔的白云拦腰斩断。大山如同一道重墨,白云则像一抹淡彩,浓淡相间,水墨相浸,宛如一幅淡破浓的画卷,淋漓尽致的展现在眼前。大山的阳刚雄健和白云的阴柔纤巧,融结得如此和谐,令人感叹。

车向山上爬升,抬头望去,公路蜿蜿蜒蜒,向上伸进云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这里的路很像诗仙笔下的“鸟道”。车驶进了云中,周围云雾迷蒙什么都看不见,很快,车子冲破了云层。向下看,一片云海,向上看,仍有云烟,真是云上叠云,天外有天。这一层云天更加好看,远山从云中升起,有的像屹立在云海里的仙岛,有的则像荡漾在云海中的船帆。如果说刚才的那幅画是一幅淡破浓的水墨画,那么现在则是一幅浓破淡的,灰白色的云天之中斑斑驳驳的点缀着几抹浓墨,缥缥缈缈,犹如步入了仙境一般。可惜相机一直被我雪藏在包里,在颠簸车上隔着玻璃窗不好拍摄,非常遗憾。这里更适合自驾或者包车旅行,且走且停,随见随拍。

车继续翻山越岭,不知道翻过了多少座山,转过了多少个弯,就这样一路风景并着一路艰险,一直向前。

心中总是在想:为何旅途中的美景往往不是在目的地,而是在路上,在车窗里?其实,丘壑之间,美景无处不在,路上的风景虽然琐碎,但更加独特,它是一种瞬间的感悟,流动的美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