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 准备出发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十分喜爱海子的这首诗,于是把它放在这个系列开始的地方:如果我能完成,就算是对自己的不断激励;如果我没有完成,就算是借用来对大家的祝福。“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再次踏上征途;从明天起,和爱人相伴;从明天起,希望再遥远的地方也如同家园……

2006年5月,放弃了中国区IT经理的职位,从此不必顾及亚太地区的纷纷扰扰;放弃了明年到期的股票期权,从此不必忙着查看每月打入卡中的人民币数字;放弃了朝九晚五的生活和刚搬进的大办公室,从此可以做个懒散之人而修养生息;放弃了工作狂的角色,从此可以使交感神经和心脏的负荷骤减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放弃了已经得到的,从此可以计划生活中可以预知的改变和迎接不能预测的未来。

谢谢爱人的鼓励和帮助,没有她,我会像陀螺一样周而复始,以为找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当然也只有她可以见证这段从陀螺到懒鬼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我不是一个不能做决定的人,但在这个巨大的抉择面前,我也有过犹豫、动摇、甚至夜不能眠的时候。突破惯性,突破现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自己经历一番,很难知道其中滋味。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真到了关键时刻,一般都是“不撞南墙不死心”了。我曾经坐在办公室里,面对不断的压力,一次次的设想: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过了这三个月,应该会好起来;我应该会有一段轻松些的时光来补偿我现在的忙碌……也许是我不烧香不拜佛的缘故,很不幸的是没有,没有看到顶点的曙光;摆在眼前的却是老板对你工作的承认和大批紧接着压下来的更多更具挑战性的活计。管理学上好像有个原理,讲的是:在组织中,随着某个人职位不断提升,他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和责任也不断加码,如果老板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出抉择或者给予必要的帮助,最后肯定会出现这个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失败。这失败可以说既是某个人的失败,也是组织的失败: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职业生涯可能因此发生了转变;组织也因此蒙受了损失,也许是大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肯定是有的。前几天和朋友吃饭,总结曰:“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吐出来的是血。”所以我要重新开始,所以我会重新开始,也是不得不重新开始: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也许我有一年的时间可以休整,不过现在已经快过了半年:在四川,在新疆,在东北留下足迹,当然还有在北京的日子。现在屋外依旧温暖,看不到秋天的脚步,感受不到秋天的温度,不过我却要向南向南了,去南亚,去东南亚过一个冬天。当春天再次回到树梢,带走这城市阴暗的灰色时;当春天再次回到岸边,带走那些角落里黑色雪迹时;我也应该回来了吧?先数数“京K”的车牌已经放到了那个字母?再感受一下似乎永远拥堵的和平东街上的喇叭声是不是又能早一些把我叫醒,尽管我从来不预约这项服务。当然回来还可以大吃大喝,呼朋唤友,日夜颠倒……还有就是准备上班……

我不是一个人出行,从来不是,除了出差。我需要一名向导,一名导游,一名全陪,她需要一名游客,一名内卫,一名背夫……她就是我的爱人。由于历史原因,我称她为妹妹/MM,倒不是我故意托大,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拉萨,西藏。看看地图,我们已走过所有西藏周边的省份,而MM迟迟不愿意去西藏。不是惧怕高原反应,不是怕艰苦的条件,恐怕是一种逆反?按我的理解和对她的了解,大约应该是这样吧?从她的一篇旧作,可以看出端倪:

……但是时间没有为这一刻停下脚步,我也不想这样,因为我清楚,在我来了之后我才清楚,这里并不是我想要停留的地方。我想起了那个诗人西渡,他从拉萨寄给妻子的信:

“在拉萨/ 你找不到可以称为拉萨的地方”。

九寨也是一样,哈纳斯、丽江、湘西……一切我曾经向往和正在向往的地方都是一样,还有那传说中迷人的香巴拉……香格里拉!当许多足迹踏遍千山去追寻它时,它已经悄然从山山水水间消失,如同被蒸发的水珠一样无影无踪。如果真要寻觅,那么我们应该转向我们的内心,在这里,也许还幸存着一块属于它们的领地,一块真正保存着它们的本来面目的净地!如果,在这里你找不到,那么也不要指望能够在西藏、在川西南、滇西北的雪峰之间把它们找到。失落的是香格里拉——梦里的地方。

“生活/ 到处都一样,如果你不能在身边/ 发现其真谛,你也不能在远方找到……”

——西渡《寄自拉萨的信》

但是我对她说,我还是希望去看风景的,大自然的风光。她原来还是希望去看看国内各地的人文或者文化景观,但是我想她现在可能失望了吧,起码我是这样:现在它们都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种快速赚钱致富的工具;一种道具,一种以你口袋里的金钱为终极目的的道具;一个傀儡,一个遮盖着利益、贪婪和欲望的傀儡。门票每年都在涨,客流每年都在增加,收入每年都在翻番;看到的是破败的院墙,油头粉面的处级和尚,或者不时听到失火和破坏的消息。当全民浮躁,管理者素质低下的时候,我不指望能看到什么有文化的东西。自然的东西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人满为患的九寨,泰山的崩塌,张家界的电梯,居然被围住的青海湖……毕竟还有些东西是拦不住,挡不下的。

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去西藏的,特别是单身去西藏的,大多数是女子。以前我认为女人是物质的,现在也还这样认为,大约这与女人的天性和使命有关;现在我进一步意识到,女人比男人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一些感性的东西。“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换成女人也许更合适。单身去的男人,当然也见过。不过多数还是拉帮结伙,呼啸而去的;也有我这样和爱人一起去的。男人大概都忙着赚钱养家吧?毕竟摆在男人面前,压在男人肩膀上的是更现实的问题:明天的早餐,别人有了的汽车,遮风挡雨的房子,孩子的教育,自己的晚年……这是一个男权的社会,也注定了男人被赋予了相当的责任。这倒也罢了,全世界不都是这样过的?!幸与不幸的是,最近的30年,是翻天覆地的30年,是相当于别人100年的30年,我们大家就这样被历史选择。

有人在西藏看到磕长头的;有人看到布达拉宫里的珍宝;有人和虔诚的藏民说了会儿话,就羡慕起宗教的力量并开始批判自己的内心空虚。我倒是还不认为我可以在西藏寻找到新的寄托,因为心中还没有腾出什么空间。我赞成汉人从古到今基本没什么宗教信仰的观点:到现在为止,你去各地看看,无论名山大川,山边水角,不论寺庙,道观,基督堂,喇嘛庙,妈祖阁,天主堂……有香火的地方就有一大堆人在拜。等出来你问拜的是什么?谁管它,只要能保佑福禄寿财就可以了;不灵的话,也无所谓,反正没损失什么。唯一有个道家修今世,于是被历代统治者排挤,压制,以至于消灭而后快。中国自古至今的教育都在以摧毁人的尊严为能事,为乐事。“三纲五常”,中国人都在为别人和别人制定的规则而活着。“阳奉阴违,笑里藏刀,反复无常,落井下石,欺上瞒下,两面三刀,轻诺寡信……”人没有尊严,而又要活着,只能适者生存,这样怎会有宗教信仰?我们不是没有过信仰,我们有过,很多人至今还在怀念。但是“十年文革”把它们都破坏了,生生截断了!就算生活后来走上了正轨,但是真正一手硬一手软,硬的真硬,软的够软。不经意间,我们又生活在了没有自尊的氛围里:我们不敢说“不”。不敢对自己说不,不敢对老板说不,不敢对恶势力说不,甚至于不敢对开发商说不。我们中的一些人还有意无意地摧残着下一代的尊严或者做着帮凶:比如送孩子们去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等等等等。于是学识高了,素质低了:小到随地吐痰的,大到坑蒙拐骗的,越来越多……改革到现在,我看是到对教育做出变革的时候了: 教给每个人如何有尊严的活着才是第一要义。

藏传佛教的寺院,著名的,在西藏以外的,几乎都去过了。这次我甚至计划着一个也不去了,我有兴趣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但我真的不认为去里面转上一圈能对我有多大帮助,还不如用门票钱的几分之一买本书来的实在。不知道羡慕的人群中能有多少把穿着破破烂烂、几乎一无所有的信徒与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流光溢彩,价值连城的珍宝联系起来?当你信仰的宗教让你无条件的奉献,出让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时,你还会羡慕吗?也许是距离产生幻象;当人们开始思考时,是痛苦的开始,但也是羡慕别人的结束。我愿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这个世界,用乐观的心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亮点。

进入尼泊尔是从陆路,樟木口岸。从青藏高原速降到这里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希望在尼泊尔洗去西藏的征尘;希望从喜玛拉雅的另一边,一两千米的低处再次仰望那些雄伟的山峰;希望看到尼泊尔张扬的色彩,善良的人民。这里还有为游客提供的种种便利,如果有旅行者天堂的话,应该离这里不远。

接下来是印度。我不是第一次来,当然上次是出公差。先在吉隆坡办公室工作了几天,然后去班加罗尔的办公室。临行前,吉隆坡办公室的印度裔女主管特意拉着我的手嘱咐我:“水是千万不能喝的,要买瓶装的。”这个我是知道的。“冰块也千万不能要,因为那是水做的。”这个我倒是没想到。接下来就是难忘的印度了:午夜十二点,几架国际航班同时抵达,刚从飞机下来走过20米左右的廊桥,一脚就毫无精神准备的踏入了入境大厅。怎么说这也是印度第五大城市,这也是一个国际机场,居然这么小?入乡随俗,到了印度,看样子也不能以过去的常理来推测事务了。随后7、8条长龙,每队40、50人,慢条斯理的入关,头顶老式电扇呜呜作响,这一切的一切都提醒我逐渐混沌的脑袋,到印度了。第二天早起当我拉开窗帘,我才被深深地震撼了:宾馆的墙外是一顶一顶破烂塑料布支起的窝棚,一个瘦瘦的妇女正在离窝棚不远处的空地上支起一口锅做着什么,也许是早饭吧,3、4个孩子围在她的身边……从窗口望过去,她们除了栖身之地和几个盆盆罐罐外,身无长物。不远处就是班加罗尔的高科技园区,DELL、IBM的标志清晰可见。这次要更深入的看印度,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看看新的世纪是否会成为印度世纪;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看看那些古迹。

如果没有在印度失去理智,我们是不会去马尔代夫的,这颗在印度洋上的明珠,此时离我们是多么的近啊?!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她的?麦兜?“水清沙幼,椰林树影……”不过高的令人乍舌的费用也许会阻止我发烧的想法。那么就可能转去另外一个可以休养的地方吧。

曼谷,可以给与中国人落地签证的地方。这里也是背包客云集的地方。从这里可以搞定柬埔寨,老挝,缅甸的签证。终于可以去看看吴哥了。不知道从印度来的我,吴哥还能给予多大的震撼?但是光提起这个国家的名字就可以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还有老挝,不知道这个安静的国家里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冲击?缅甸有没有时间去还不知道。很想去看看这个被西方世界妖魔化的国度:这里有军政府,不实行所谓的“民主”,不听从美国的号令,刚刚把首都迁往国土腹地,2003年中国公开宣布把中缅边境的武警换成正规军……对这个国家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大约源自“凡是敌人反对的,我都拥护”的道理吧。

准备好冬装,准备好夏装,打好行囊,2006年10月11日出发。

to be continued…

(我几乎所有的文字,我的爱人都是第一个读者。当然她有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就是审校:很多引子,很多火花,很多观点都出自我和她之间的谈话;她尊重我的文字,不过她很头痛于我的错别字和标点,用拼音输入法更容易出错。而我从小就不愿意对我完成的文字再做检查。谁让她恰好是中文系的,还有国家中级从业资格的小编辑呢?看到就想改,也许是一种职业精神吧。谢谢啦!)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