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丹白露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来巴黎前,一直觉得这里两个地方最美,一个是香榭丽舍,一个是枫丹白露。尤其是后者。把它的美想像得灿烂而洁白:秋天的时候,晴空碧日,枫叶红了,草凝白露。也就以为这里最好的季节是在秋天。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和秋天丝毫没有联系,也没有看到枫叶。枫丹白露,是直译过来的,法文意思是美泉。自然就有泉水。

泉水的源头在哪里已经不知道了。现在游人看到的是这片湖,在森林的环抱中,一湖碧池清清爽爽,蓝天碧日下的一湖蓝。岸边芦苇摇曳,湖上鸥鸟飞翔。

大草坪上,野花绽放,参天的大树静默无语。

枫丹白露宫,是坐落在这森林里的宫殿,建于12世纪,是皇家的行宫。拿破仑等许多皇帝都常常在这里打猎,拿破仑也常带约瑟芬来此游玩。枫丹白露,虽不如卢浮宫和凡尔赛宫那么气派壮观,但它独特的细木护壁、石膏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艺术,却让这里另有一番韵味。下午的阳光照进来,照着这里的浮华。昔日的浮华。

枫丹白露附近景色优美。这里优美的景色吸引来众多的画家,来此写生、交流、生活。他们在一个叫巴比松的小山村定居下来。面对着如诗如画般的自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些画家的心灵开始了新的旅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进入他们的视线,跃到他们的画笔前。著名的巴比松画派开始形成。

那是19世纪30年代,大革命失败,王朝复辟,政治风云变化,社会动荡不止,人们普遍想寻求精神上的绿洲。巴比松正是他们寻找的一片净土。

这些画家摒弃古典主义艺术的做作,也放弃了荷兰风景画的精致模仿,提出“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走上了以农村真实景色为描绘对象的道路。

卢梭是这里面的主要画家,他于1844年定居于巴比松。他的目标、风格和发展,都显示出巴比松画派的特色,被誉为专画橡树的“精神气质”。他的作品《岩石上的男孩》、《入睡的吉普赛女郎》、《婚礼》等现在被收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纽约现代博物馆、巴黎桔园博物馆等处。这里还有被称为“风景画中的贝多芬”的杜勃莱,专画乡村土地上牛羊群的特罗扬和于朴素中见美丽的米勒。

说说米勒。

米勒最著名的作品是那幅《拾穗者》。在夕阳的金色中,农妇专注于地上的麦穗。对比于背景的黄和明丽,农妇的身影是黑和沉默的。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无常,淡淡的哀伤飘浮在画间。

米勒的画对后代的画家深有影响。除了梵高外,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也声称,他的第一张启蒙画就是米勒的《晚钟》。

米勒是个农民。他来到巴黎的那个晚上,天下着雪,巴黎泥泞、污秽。他乘车、步行,一身的风尘,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巴黎。他失望得痛哭起来。“巴黎如败亡之都巴比伦。”——他觉得家乡人说对了。那是这个乡下少年第一次来巴黎。

一个著名的作家说“我对阴晦的巴黎没有丝毫的兴趣。”他却在巴黎留下来,一辈子生活在这里。

巴黎,寄托着多少年轻人、艺术家的梦想呵,而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又有几人能照亮大家的眼睛?

米勒是成功者。只是他生前并没有得到这一切。1899年,米勒去世14年后,法国人才开始认识他的价值。他的特展也开始举办。他的《拾穗》和《晚钟》成了当之无愧的名画。一旦成了名画之后,人们就会把自己的理解加给它,加给别人。大家张开想像的翅膀,把经验,把哲理,把好多没有的东西加到它身上。其实,一幅画,它描绘给你的就是你看到的。你第一眼见它时的感觉就是最真实的感觉。最真实的感觉就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温暖和感动。

现在的巴比松已经是一个小镇了,因为历史,因为现在聚集着众多的画家而闻名,而如今的画家也过起了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洁净的石头路面两旁,是一座座二层小楼,每个楼都很别致,跟其他的绝对不同。楼在庭院中。庭院中有花和树,是纯净的自然风光。屋里则吹拂着艺术的气息。

米勒的画室还在,在一个简朴的小院里,在没有什么花和树的小院里。画室分里外两间,摆着众多的风景画,这都是米勒后来的学生画的。他们模仿米勒,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派别。

下午淡淡的阳光照着它们,照着这些宁静的美丽,照着我内心宁静的感动。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