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时候就向往道教的"洞天福地".这些年来,一有机会都要去探访、觅踪。
事实上,洞悉道教文化,先要见识道教那神奇的“洞天福地”。
在我国的名山大川中,秀蔽着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它们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著称于世,成为历代文人道士、香客游人争相履足的神奇之地。
“洞天福地”,道教称之为神仙真人的居住之所。在那里,飘忽着一个庞杂的“仙真”世界。上至天帝,下到民间俗神,还有历代帝王加封的真人,无不在“洞天福地”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至今依然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情理晓人的神话传说。
道教所称的“洞天”,意指山峦合抱中虚,能兼采阴阳二气之地,而非通常人们所实指的山洞。正因为这样,历代修道名士纷纷择之建宫修行,使其更具神秘色彩,富有若隐若现的情韵。
无论哪一座“洞天”,它都神奇而俊秀,自然景色十分媚人。那里遍布着危崖奇峰、青峦异石、嶙岩流涧、飞桥陡壁、玉溪碧潭、流泉迭瀑,加上绯云霰雾、晓月旭日,就象魔术师一般,不断为世人变幻出一幕幕璀璨多姿的绚丽景象。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的青秀、青城的清幽、赤城的威壮、桃源的舒柔、白石的纤细、金华(山)的玲巧~~座座洞天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世人梦幻、怡悦和遐思,也昭示着“道”法自然,万宗归一。
当然,“洞天”之神奇,还在于它们拥有许多形态百异的山洞。天然的崖洞,清泉密渗、“仙迹”斑斑,如庐山的“仙人洞”;风化的溶洞,仙河萦绕,景象环生,如金华的“双龙洞”;人造的石洞,临崖援壁,“仙气”袭人,如华山的“贺老洞”~~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山洞,历史上都曾被道士占容,或栖身,或修炼,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使意幻的“洞天”成了真正的“洞天”!
除了神奇的“洞天”,道教还拥有另一方清幽的“福地”.不仅蕴涵“洞天”般的神奇,还显现出独有的空灵精美。“福地”中山、水、洞俱全,各具特色。山,险峻怪异、石峰争奇;洞,雄浑轩敞,奇幻迷离;水,屛幔飞舞、璀璨瑰丽。一烟掠水的龙虎山、蜿蜒清澈的若耶溪、深邃幽奥的张公洞~~无不弥漫着一股潇潇欲滴的灵气,使人意飞神驰。
道教的“洞天福地”,是历代道教活动的中心和圣地,为历代道士进行文化和艺术创作提供了浑厚的源泉。
自汉代道教兴起后,逐步产生了一批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宗教职业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士。在道教兴衰演化的过程中,历代都产生过一批影响力大、建树颇多的著名道士,如东汉的张道陵、北魏的寇谦之、南朝的陆修静、唐代的司马承祯、五代的陈抟、南宋的白玉蟾、金代的王重阳、元代的丘处机、明代的张三丰等。他们借助大自然的灵气,深居“洞天福地”之中,潜心修炼,著书立说,从而创立起一整套较为系统的道教文化体系。据史书记载,南朝道士陆修静曾潜居庐山崇虚馆编撰了《三洞经书目录》,唐代道士杜光庭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撰写了《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正是这众多的“洞天福地”,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道教文化开创者和传承人,也凝炼出《道藏》这部内容浩瀚而异常珍贵的历史文库。
在历史上,每当道教兴盛时,当朝皇帝便诏敕各地,为道士兴建了大量的道宫、道观,尤以“洞天福地”中的最为出色。这些结构各异的宫观,依山就势,造型美观,布局合理。不仅为各种道教活动提供了场所,而且装缀了“洞天福地”,发展了我国的传统建筑技艺,延续了一种崇尚和谐的审美观。
道教的全部内容和遗产都集结在“洞天福地”和其它胜境中。愿神奇的洞天、清幽的福地,给每个人带来神奇的享受和清幽的启迪。
快动身吧,随我一起去“洞天福地”修心、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