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叶何田田
你的梦想闪烁/在漫天的星河里/而月亮低吟着/你的静默,阿尔罕布达;
败战的将士/ 饮泣常春藤的泪珠/宝剑与玫瑰之间/橄榄树昂然矗立/我心爱的阿尔罕布达……
即使没有目睹过阿尔罕布达宫的壮美与柔情,吉他曲“阿尔罕布达宫的回忆”也曾打动过无数人的心。也许,英雄迟暮比绝世辉煌更能令人扼腕长叹。此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名家的描述:病入膏肓却依旧优雅矜持的南宋王朝,那些细腻无骨的工笔绘画和哀婉幽怨的词章都和阿尔罕布拉的情调神似。也许,它们奏出的是同一曲凄美无比的亡国绝唱。
城门:无限江山,别时容量见时难
选择清晨走入阿尔罕布达宫,就是为了它的雾。
薄薄的轻雾来了,为这个古老的宫殿围上一道米色的领结,树林和沿街的小房子在云雾里吞吐着,零星的高层老屋浮在雾海之上,孤独的眺望初升的太阳。玲珑的农庄掩映在彩色的树林里,河流的涟漪和忽明忽暗的阳光一样无常,宛如童话中美丽的梦想。
说来似乎有些让人伤感,曾经辉煌至极的皇宫,已在几百年的动乱中被后人折磨的面目全非。即使在摩尔人当政期间,前代国王的建筑,没过几十年,便被子孙们刻意地拆除,重建,这所宫殿因此也不再是简单的建筑体,各个不同时期的加建或改造,使它成了一个沿山体蔓延的建筑群,融合了各代丰富的建筑和文化元素,而它们彼此之间,却又总有某种和谐的相连关系。
昔日的城堡有4座城门,当年摩尔人所建造的城门都设计成外凸的角塔形式,城门内的通道还有四道弯曲,可阻止攻城者一涌而入。如今有三道门已封,只有建于1438年的审判门才能供游客进出。城墙原有的肃杀面貌早已荡然无存,独有大门空留叹息罢了。
进入审判门后就来到贮水槽广场,它本是护城河。摩尔王国覆灭后,古堡失去了防御功能,便在上面加盖,变成广场。贮水槽广场西部为城寨,是最早的建筑,后来的王宫和城墙,都是以此为基础修建的。东半部则是阿拉伯语称为“麦地那”的市镇,原先聚居着豪门、王室家臣和商贾。
登上位于城寨中心的守望塔,可以远眺四周壮观的景色,也可以鸟瞰全寨中的木质军营、长排马厩、面包房、浴场和地下监狱,当然它们只是地基了,但已足以引领我想象数百年的模样。毕竟,在西班牙,不是只有卡门的歌舞阳光,还有无数刀光剑影、宫廷阴谋和浪迹天涯的壮烈与激昂。摩尔人,这个永远在路上的桀骜不羁异乡民族,在西班牙走到了文明巅顶,然后就像风一样散去,只留下山坡上的绝世宫殿,重现动乱而又壮观的时代。
王宫: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阿尔罕布拉宫建于13世纪,是中世纪摩尔统治者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宫殿,亦是欧洲大陆不多见的伊斯兰教艺术瑰宝。在这里,摩尔文化经历了繁荣和短暂的“黄金岁月”,也写下了许多西班牙文化中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光荣的权利、王的疆土、英雄的传奇。同时,这里还是摩尔人抵抗北部基督教国家的最后据点。但最终功败垂成,1492年,国王以保住宫殿为前提率众投降,不久后,这个曾经鼎盛一时的神秘民族,便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和许多旧日王宫一样,现在阿尔罕布达宫也成为博物馆,游人们一票在手,便可以对随风而逝的历史唏嘘感叹。
整个王宫分数个院落,从入口望进去,一重重围墙、庭院,和似乎无休无尽的亭阁、侧廊、巷道、似乎有些混乱地纠结起来,组成一个巨大的迷宫。四处都是旖旎绮丽的图案和花纹,色彩鲜艳、精细而又变化多端,充满了阿拉伯美学里特有的藤蔓和几何图样,成为摩尔人超凡想象力与艺术才能的缩影,难怪有人说,它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殿堂。
阿尔罕布达宫的主建筑是摩尔君王的王宫,于14世纪由纳斯利德王朝的优素夫一世及其子穆罕默德五世建成,后经历代国王扩建增修成如今的样式和规模。第一座宫殿——卡玛雷斯宫最前面的厅叫做梅斯亚尔,原是国王和宰相处理公务的地方,又称大使厅。大使厅呈正方形,每边长37英尺,四面墙壁,全是金银丝镶嵌而成的几何图案,色彩艳丽而不重复,在阳光的照射下,花纹依次出现凹凸、镂空、明暗等效果,浮动在阳光中的细小灰尘像极了小小的舞蹈家,旋转、翻腾着,把凌乱但美妙的色彩带到了每一个角落和细节里。
在梅斯亚尔厅中间,有高75英尺的圆顶,是为觐见室,内设苏丹御座。国王就在这里和群臣一起商议政事。和其他的阿拉伯宫廷一样,这里也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色,并没有像汉唐王朝那样,让皇帝的座位高高在上,俯瞰群臣。但皇帝的威严并未因形式的平等而降低,各种各样象征权势力的摆设,仍可让我们想象出当年宾客盈门的壮观场面——即使已是末日残阳。
从梅斯亚尔厅走过的下一个庭院,便是桃金娘中庭。它长140英尺,宽74英尺,是阿尔罕布拉宫最为重要的群体空间,外交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它由大理石列柱围合而成,其间是一个浅而平的矩形反射水池,以及漂亮的中央喷泉。在水池旁侧排列着两行桃金娘树篱,这也是中庭名称的渊源。
轻风拂来,殿中的残存壁画很依稀可见,在风霜中增添了一抹神秘的味道。耳边,悠然响起伊斯兰的舒缓乐章,石柱上刻写的阿拉伯文字如蛇行般舞蹈起来,如同被岁月遗落的便笺,恍惚间,国王的影子淡淡地显出,面容庄重,既高贵,又隐约可见忧郁和伤痛。
在桃金娘中庭内登上40余米的高塔,是游览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件事:周边建筑投影于水池中,纤巧的立柱、优雅的拱券、以及回廊外墙上精致的传统格状图案,与静谧而清澈的池水交相辉映。水中故国皇城的倒影随着水波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空气中飘来桃金娘树的淡淡芳香,不禁让人缅怀那一去不返的帝国时代。
后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在后宫的门上,如今,仍能嗅到生铁的味道,冰冷、沉实、缓慢,仿佛等门一开,眼前便会出现宫廷乐师、飞舞的丝绸裙裾,数不清的黄金装饰晃得让人睁不开眼。
后宫总是一个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地方,通过桃金娘中庭东侧,便可以来到后宫——狮庭。狮庭由两条水渠将其四分。水从石狮的口中泻出,经由水渠流向围合中庭的4个走廊。走廊由124根棕榈树般的柱子架设,拱门及走廊顶棚上的拼花图案尺度适宜、精美绝伦:拱门由石头雕刻而成,做工精细、考究、错综复杂。走廊顶棚则表现出当时极其精湛的木工手艺。夕阳慢慢地掠过,空旷却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着远处的天空被黄昏彩霞染就的莫名的斑斓,精雕细刻的镂空木窗把阳光切割成金黄色的碎片,光影旋律迷离似幻,仿佛将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栩栩如生地拉到了我的面前。
围绕着狮子喷泉及庭园就是后宫部分,东侧是国王厅,是国王的寝宫,有数个房间,而后妃居住的宫殿就散布在国王寝宫的周围。按规矩,后宫里有名位的妃嫔不多,大多数女人的身份仅为女奴,房屋的大小,自然也根据她们得宠的程度而定。由于此时格拉纳达王国已国力衰微,女人数量算不上庞大,但表面的体面却还是要的——雕花窗户里透进来的一缕缕阳光,小窗外的那一格格墙头和屋顶,营造出华美而又幽闭的感觉,无数女奴的命运戏剧就在这空间中上演。
国王为了能和后妃女奴们在人间天堂的宫殿里尽情享乐,在洒有香水的大理石浴池里倾听拂耳乐声,浴室楼上还设置了盲人乐队,女眷们即使一丝不挂,也不会担心春光外泄,只是乐师的最终命运,绝不会好于中国大多数普通太监。
信步走出宫殿,从城外东南方沿着护城河还可到达轩内洛尼菲花园,这是一座精巧的伊斯兰式花园,原是摩尔国王的夏季避暑离宫。
伊斯兰园林的造园理念,是人和园林自然而然的融为一体。“摩尔式建筑……目的是创造虚无飘渺的气氛,用具有美感的和深奥精妙的手法使内、外空间相互交织。”西班牙著名园艺爱好者瓦尔德斯侯爵如是说。关于阿尔罕布拉宫,他也有同样准确的描述:“(宫殿)不妨说是由一连串的绿化房间组成的,那里的主角是水的潺潺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的光线。”
他说的对极了,因为无论外面多么嘈杂,步入轩内洛尼菲花园,所有喧嚣都会被游客丢到脑后。回环转复的长廊贯通了园内多个主体建筑,廊下潺潺的流水彼此间相连而又自成一体。伊斯兰式的小庭院、摩尔风格十足的装饰品,赋予了花园以素雅、空灵的性格,将东方花园的独特韵味如中国写意画般晕染在西班牙南部淡泊宁静的自然美学之中。
只可惜,这摩尔诗人笔下的“翡翠中的珍珠”实在是太短太短,仅仅两个世纪,便连这个古老的民族都匿去踪迹。阿尔罕布达宫于摩尔人而言, 应如蜡烛燃尽前的那丝颤动, 最后亮起的,是最灿烂的闪烁,即使一切都将在不远的将来归于虚无,现世的绝美仍然属于他们——哪怕只是闪电般的匆忙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