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划了许久的园林之行,总算在开学之前成功进行,了我考完研后向来的夙愿--虽然--我们也仅仅只是走了拙政一个园子,而且,并不是我初始最想去的留园.
准确地说,最先偏向拙政是由于它的网站 (http://www.szzzy.cn/),好象最恰当地表现了我心中向来对古韵今风的完美诠释,或者说,也向来是我对苏州的印象.连网站都可以做成诗一样地美丽,还有恰倒好处的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和广陵散,害我悔恨很久当初怎么没有把古筝曲练练好,要求不高,只要到渔舟唱晚就可以了.说远了,回头.所以就把拙政作为我们的最大期望地.
或许是园前的街道正在修缮的缘故,正门东移了100米,这对于一个小园而言,可能已经从中园走到东园 ,这或许就是我们一进门时候对东园颇为失望的原因吧.那里本不是作为游客进入的地方.占地面积最为宽广的东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最为单薄,稀稀拉拉地一些亭台,在冬天树叶凋零的时刻看来尤为寥落,而且又逢早晨,游客稀少,很落寞的一个园子.心中稍许几分的失望--因为不少亭子和小山竟然让我们回想起来小学春游的终点站--太仓人民公园...
匆匆逛完西园,从踏上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那两个湖心小岛的时候,中园就以它的开阔和大气和吸引了我们.可能用这样的词语形容苏州园林会被颐和园避暑山庄之类的不屑,所以,我只是拿三个园子做比较而已.一片湖面,我喜欢水--总觉得凡事有了水才能有灵气(泰姬陵之非凡也在于此).而湖心的小屿,假山,凉亭,或者是九曲弯桥,都是拜巧夺天工的双手所赐,即使是今人也再难有如此杰出的创意和工艺了吧.立于雪响云蔚亭所在小岛,南边眺望远香堂--拙政的主堂之一,和倚玉轩--所谓玉,是借喻轩边环绕着的有高傲挺拔气质的金竹.左边是我们来时走过的梧竹幽局--园林将竹子用到了极至,右边是三叉道中间的荷风四面亭,亭子兀立于湖中,想必在夏天四面荷花就设想你站立在接天莲叶无穷碧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那西湖荷花包围之中,微风袭来,花不醉人人也自醉了吧.很爱的它的匾额--好吧我承认,我对具有荷啊莲啊之类意境的东东还是有偏爱.
不过真正令我们感到不虚此行的第一个著名景观,应该是小飞虹.在明信片上久仰其美貌,所以当倩叫出来了的时候,大家还真的是很振奋的.在上面驻留了许久,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捕捉它的美.因此也在此邂逅了各种有趣的行人,还有背着巨大旅行包的中年阿姨,静静倾听一个导游伯伯的故事.想到倩说起她的老师,年纪和经验给他的财富,就是可以随便给他一张黄山的照片,而能立刻辨认出照片拍摄的角度和位置,并且讲述出关于它的故事.我想起了高考时候似乎很青睐的一个专业,就是交大农学院的园林,可惜父母不是那么喜欢.到了这里我才感觉到,如果以后退休了赋闲在家,那我就从头学起,或许黄山那样对体力要求很高的行业已经不适合我,那么潜心于研究一个园子或者是一个城市中所有园子的故事,应该还是可以实现的一个梦想吧.
西园,则是最为精辟和雅致的一个园子.整个中园因为湖面开阔,所以连成了一片整体的感觉,那么西园则是一个连一个独立的景致,眼睛一刻都不能停歇,一眨眼,就可能错过一个绝美的角度.西园面积很小,几乎没有湖,树非常多,在于夏天定是最阴凉的去处,而在冬天,则梢显阴冷.
与谁同坐轩--是看见地图上的名字就决定要去寻找的地方.亭子取苏东坡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其实像这样的典故,每处匾额,亭子,轩榭都有,只是这个名字所显现的洒脱确实苏州园林中少见,于是更感有趣.在它扇行的镂空后面,本来应该正好为笠亭留出一个远景,可惜我们照相的时候不知道,把它变成了评弹味道的大头贴,可惜可惜了.
浮翠阁,是我觉得所有拙政建筑中最有男子气概的一个,双层圆身的阁体,怎么也觉得有些颐和园北方园林的味道,可能是对天坛印象太深,哎~~在前面还似乎想寻找卧虎藏龙的影子,摆了个对打的姿势估计差点没把游人都笑死.然后我又很认真地看着阁前的小河,说要是成龙大哥来的话,一定能够凭借阁楼的高度轻易越过(章子怡的话么估计就要重演卧虎藏龙的结尾了,嘻嘻).
卅六鸳鸯馆,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不在于它那些被圈养在馆旁湖边一角的可怜的鸳鸯们,而在于馆两头那些兰色菱形玻璃所营造出的光影奇迹.在那样一个小屋子里面,真的我会开始相信童话.倩说,老了就来这样的地方该多好,至少,下雨天都有长长的廊子.还可以在廊边榭沿回念留得残荷听雨声.
还有一段不知名的高廊,在那里我们的惊叫达到了最高,原来一点也不起眼的廊子,在此成为一代绝唱.近看迎春将放,隔了浅浅一弯流水而观,对面廊子连着见山楼(或者这高高的二曾建筑就是为古代的小姐门闺中无聊时候眺望所用?),稍远处假山缝罅中的瀑布潺潺,背映雄伟的浮翠阁,最原处还能把园林之外很远的北寺塔也取入眼帘,这个应该就是苏州园林又一擅长之处:借景.园子本身小,想要表达悠远的意境,除了弯曲的道路以延长路程感从而扩大面积感,以及层层隔绝的道道相连的墙和檐,还有惯用的漏窗之外,就是借景了吧.仔细回想起来,对于苏州园林的这些基本认识,都还是来自中学的课本,叶圣陶先生的文章,真是佳作啊.
然后又是回头走了一遍,完全不同的道路,却总是遇到相似的地名,然后不同角度不同意境就这样移换着,有时候我们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来过这个地方.呵呵.第二遍观,其实对于园子的感触是不同的.如果说第一次只是从心理上认识了它们,记住了它们的名字和长相的话,那么实质上真正开始欣赏和评价的,第二回更加多一点.但是重复的地方毕竟只是沿途的少数.我们已经逛了3个小时了,小小一个园子.也不想再重复了.漏掉一些就漏掉吧.总该留点遗憾等待下次去弥补.
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但是我们一直同意的是:真正享受到园子乐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境.不要打我,我又要重复我们民民的老话:有怎样的视界,就有怎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