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西九日随笔(七)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2008-10-4 平遥——王家大院——平遥 宿临汾 多云转阵雨

7点钟,有点累了,懒得起床,“大熊猫”在门口敲了两次门,咱都没理,却激起了她的怒火,差一点冲进来掀背子。清醒了一下意志,勉强的爬出了被窝,随便啃了点早饭,门口包车去王家大院(来回180元)8点之前必须离开平遥古城,8点之后步行街是禁止车辆同行的。经过高速公路(小车收费10元)约9点到达王家大院景区。王家大院是收买路钱的景点,司机很远就放我们下车了,走到景区还有15分钟的路程。王家大院门票66元(学生票33元),王家大院很大,走了1个半小时才走完,而且是那种跟着景区导游走马观花似的走法。整个大院很深幽,没有什么导游团,远离了那一份尘嚣。王家大院素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美誉,分为红门堡和高家崖两大建筑群,他们之间以新建的石桥相连。红门堡的建筑是静升王家早期的建筑,积蓄了很多人的努力;而高家崖则是王家鼎盛时期建造的,由两兄弟王汝聪和王汝成共同完成。王家大院占地面积是山西乔家大院的6倍,但是用于开发的只有2/5,原因是多重的:以前这里是民居,为了开发,所以造成人员的迁移,故现实生活中的居民损坏了其中的2/5,而且都无法复原了。还有一个山西的煤老板出钱买下了1/5王家大院的土地开宾馆也是造成无法恢复原貌的主要原因,虽然有点可惜,但也无可奈何,估计这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政府的官商勾结吧,对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漠视吧(不过,我想啊,这也是当地的传统呀,因为造高家崖的王氏兄弟——王汝聪和王汝成,就是靠官商勾结这一招才造的起如此恢宏的建筑的)

游走在王家大院内,发觉很多房屋都是空着的,只留一些屋顶,供游人拍照;有些房间里还成设着一些展览,但总觉得与景区的构造不是那么的和谐。王家大院的城墙很有特色,又高又大,把整片老宅子包围在其中,给人无限的安全感。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家对于江南的园林大家赞赏,因此花了大价钱请来了南方的工匠,一起建造这个大宅子,从这个建筑中能很明显的看到江南的影子。那种小桥流水,那种婉约雅致,令我不禁想起了拙政园的景色。另外,特别提醒:王家大院景点内好像没有WC的,出了景区好像到处都是“公厕”的标识,所有的公厕都是当地人开的,统一收费5毛,而且是用完之后,冷不丁的从边上的角落中冲出来收钱的那种。

中午回到平遥古城(记得没吃中饭呀)司机把我们放在了南门。平遥古城的城门和电影“投名状”中打苏州的场景差不多,是有两扇城门的,有内外城门之分。古时候先打开外门,放敌人进来,然后同时关闭内门和外门,起到“关门打狗”的效果。平遥曾经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地盘,为了防御,把城墙上的城楼全部拆了,改碉堡了,因此现在看到的城楼都是后来新建的。不过最终日本鬼子还是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占领了平遥古城,不过看到无利可图,他们于次日就撤离了平遥,这也使得古城免于一次劫难。

回到贞君泉,换了装备,补充粮食。在贞君泉门口租了辆自行车(单人车10元/天,双人车20元/天,三人车30元/天)发现有了车在城里也是一种时尚,就是人贼多贼多的!城是相当大的,满大街都是商业开发的痕迹,卖火柴的,卖布老虎,卖平遥牛肉,开饭店客栈,一眼都望不到边。再买一张地图,按图索骥,就能悠然自得了。城内有好多拉人拍照的,就是那种拉着黄包车,让你打扮成公子哥的模样拍照的,开价5元,还价到3元,至少我认为感觉良好。我只有一个下午逛平遥,所以买景点通票120元(学生票60)是不划算的,因为我只去3个景点:日昇昌票号,县衙,文庙。不过这些景点都标着4A景区(真是4A泛滥啊,怪不得现在景点流行5A了,其实后两个景点根本就不值的)

由于日昇昌票号布满了导游团的人马,真可谓兵强马壮,实在是太密集了。所以自行车先骑到文庙后门,停车收5毛。看车的老大爷说,给10元钱,就把我从边门放进去。文庙的后门有一个很气派的建筑,那样的古朴,那样的精致,遭到一阵狂拍后,走到里面一看,一阵菜香扑鼻而来,原来是个吃饭的地儿。然后我们沿着古戏台笔直的走下去(下次如果你去,第一个岔口,请转弯)穿过了两重院落,有走进了一个漂亮的大宅子,上书几个大字“东南海”(咦,怎么和“中南海”这么相近呢!)一会儿一个阿姨就把我们赶出来了,说那里是住宿的地儿。带着纳闷往外走,才发现在入口处挂着“东南海宾馆”的牌子,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接待国家领导人使用”。其实在大戏台旁边有一个拱门,那边才是通向文庙的正道(也没看见什么指示牌呀)突然发觉我们走的是文庙后门(注:文庙后门是有一个仿制的九龙壁的)我们走到正门口,从头走一遍,起初是龙门,后面接着第一个大殿——大成殿,飞梁斗檐的,估计是真货。门前挂着很多“魁”字的画符,是用来祈求状元用的。大成殿里供奉着孔子像以及他的众多弟子们,总之又是老节目啦,有两个人会拿着签筒来叫你抽签要钱什么的(他们咋没创新精神呢,从南方到北方,玩的都是这么一套)第二个殿供奉着孔子画像,第三个殿则是一个鼎和一堆古人用的课桌椅什么的,最后是一个2层的高楼,可以鸟瞰一下古城的风貌(具有和花5元钱登市楼同样的拍摄效果)

出了文庙,骑车赶去县衙(那里15:30有表演,县官审案),天空不作美,黑云压城城欲摧,倾盆大雨瞬间而至,顿时一片漆黑,耳畔是豆大的雨点打落在混沌的大地上发出的响声。跟着一个导游团更是莫名其妙,县衙这么大,什么地方不能去,第一个带去的地方竟然是死囚室。天上大雨如注,又没带伞,前后都走不了,倒是和“死囚室”起到了呼应的作用。等雨一小,急忙冲到县衙大堂,站在头排看表演,顺便拿个县衙令牌玩玩,有点拿着鸡毛当令件的感觉(县老爷的位子是不能随便坐的,坐一下收5元,有人在边上盯着呢)县令的审案很搞笑,有点无厘头。穿过一堂,就是二堂,那里有个官员坐在那儿,供人拍照,他主要负责审理打架斗殴等事件和公文的签发。第三堂是县官住宿的地方。古时为官得离家大半年,一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与家眷团聚。县官有两个娱乐场所,一个是去后花园赏花(那里据说刘伯温来下过棋)还有一个是古代的卡拉OK——大戏台。在县衙府的观凤楼上,也是能够登高远眺的。

出了县衙大门,天空中的雨也开始稀稀拉拉起来,太阳也从云中探出了头。雨后的平遥空气格外清新,雨后的平遥景色另有一番风味。骑车到西大街的日昇昌票号,,旅游团也少了。先到附近去签票(注:通票使用两天,必须签票一次)此时差不多下午4点了。入口的左侧是账房,介绍一下开票及记账,防伪的工作什么的。右边是出纳,领取钱款的地方。一般学徒工从13——15岁开始培养,因为认为13以下的无自理能力,15岁以上的又私心太重,然后一直高薪培养。县太爷一年的奉银是40两,25两用来请师爷,实得为15两。而票号一般人员也是50两一年,就造成了当地秀才举人都宁当账房不当官的奇怪景象。进入内堂就是一些介绍票号的文物资料,还有一些厨房、客房。客房是每年供各地来的分号掌柜住的,每年一次年终大会。最有意思的吃饭的地方,如果上来一盆鱼,鱼嘴对着谁,就表示谁是多余的,但会给他三年的时间,如果不行的话才炒鱿鱼。日昇昌由四个“日”字组成,表示太阳从四面八方升起的意思。其实票号很小的,但从来没出过安全问题。此外,日昇昌也是中国银行的“乡下祖父”。

晚上,我们在云锦成吃饭,吃了230元,环境优雅,有特色。记得是分中餐店和西餐店的,而且不在同一条街上的。(西餐馆在西大街,云锦成的中餐馆反正离市楼很近的)吃好饭我9点就上炕去睡了,因为明天一大早还要一个人赶路呢!平遥就这样结束了。

王家大院简介:

王家商路历史的起点到今天已经有692年了,那时是元皇庆二年(1313)。一个叫王实的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了灵石县静升村,他的肩上挑着一副卖豆腐的担子,而正是这副担子承载了王家后来从贫困走想富裕的岁月,王实也成为了历史意义上王家大院最初的主人。据说王实在一次卖豆腐的路途中救活了一个行将死去的老人并且还把他带回家养病,而这位老者并非等闲之辈他熟读四书五经、识得风水宝地。在他决定离开静升村时作为报答给王实选定了修房起屋的福地。这个故事的结构和中国人诠释道德、因果的故事如出一辙,它的真实性我们不得而知。但王实确实用卖豆腐积攒的碎银子开凿了居住的窑洞,并从一个窑洞延伸成一个占地45000平方米的王家大院,这也许是王实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关于王家最初为何兴盛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迷,不过通过《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我们可以看到:“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也许这段记载于三百多年前的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一些王家人家道中兴,走向辉煌的道理。发迹后的王家,在乾隆时期开始频繁穿行于商场和官场之间,张老给我拿出一份资料:至嘉庆年间统计王家男丁已逾3000,受封典五品到二品以上的官员101人;十六世王中极被赐黄褂一件、银牌一枚并在嘉庆元年(1796年)赴皇帝主持的“千叟宴”;王中极之祖父王谦受因为支援平息吴三桂叛乱有功,于康熙六十一年(1720年)赴“千叟宴”并受赐龙头拐杖。王家在走过了一条由商及官、官商结合的道路后修建了红门堡。一条现在新修的桥连接了高家崖和红门堡。红门堡是一处十分规则的城堡式封闭型住宅群,面向与背靠同东大院完全相同。俯视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规则的矩形,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雄伟的堡门为两进两层,一方刻有“恒祯堡”的青石牌匾镶嵌在堡门正中央,因堡门为红色,所以人们都叫西大院为“红门堡”。堡内南北向有一条用大块河卵石铺成的主街,陪我一起游览的张老有点神秘的对我说这就是“龙鳞街”,主街将西大院划为东、西两大区,东西方向有三条横巷。横巷把西大院分为南北四排。从下往上数,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顶甲。一条纵街和三条横巷相交,正好组成一个很大的“王”字。不知道这样的设计是王家人对自己财富的自信还是在那个重仕轻商的年代对王道的追求?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吧!王家大院的形状不仅仅是一个“王”字,它也象一条龙,堡门是龙头、龙鳞街是龙身、堡内东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是龙眼。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这时候的王家已经财力非凡。高家崖就建造于这个时期,大院的主人是兄弟俩---王汝聪和王汝成;大多数人游览王家大院是从东面的高家崖开始的。在一片黄土之上高家崖依山而卧,站在远出看层楼迭院、错落有致。“敦厚宅”的主人是老大王汝聪,此时的他虽然只捐了个五品官衔,但巨贾的身份也足以让他心安理得的住上这样的豪宅了。敦厚宅南北是厅堂、东西则为配房,配房住着管家之类的上层佣人,豪华的北厅用于接待宾客。在这个宅子当中等级划分无处不在,橱院也分成了前、中、后三等,里外共有七道门,不同身份的人走不同的门、进不同的餐。虽然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评价晋商对“商”执行得很纯粹,但在王家大院里属于从“仕”的书院却也淡雅平实、简洁明净,财气和才气都是王家人的追求!一墙之隔的凝瑞居住着老二王汝成,凝瑞居和敦厚宅大同小异,这对于家族商人来说至关重要,两个宅子的风格相近说明了兄弟之间的和睦。王家大院不仅仅是气势滂泼,它的细节部分也是奈人寻味,比如那些小小的石雕或者砖雕:一只猴子背着另一只背上有蜂窝的猴子象征着“辈辈封侯”,一只小老鼠叼着一串葡萄象征着“多子”等等,王家人宿命的认为一座这样完美的大院一定会延续自己亘古不朽的财富梦想。但是王家最后却失落在了财富之中。虽然王家大院有着很多的书院,但能奈住寂寞读书的却没有了几个,他们热衷于以钱捐官,沉迷于腐朽糜烂的生活;文化教育的落后最终导致道德的伦落。高家崖的建造者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孙子,全部因吸食鸦片而家败人亡。王家曾经过继族中曾孙王嘉言作为“顶门”的后代,但他却在光绪年间将高家崖廉价出售,自己最后流落街头。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108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石出口距王家大院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4.5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 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 年,通过了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 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2006年05月25日,王家大院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平遥古城简介: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在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东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滋街”。

西大街,西起下西门(凤仪门)、东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东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就诞生于古城西大街,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

日升昌票号创建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遗址占地2324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日升昌票号创立后,先后有介休、太谷、祁县相竞效仿。

东大街,东起下东门(亲翰门)、西和南大街北端相交,与西大街呈一条笔直贯通的主街。

北大街,北起北门(拱极门)、南通西大街中部。

八小街和七十二条蚰蜒巷,名称各有由来,有的得名于附近的建筑或醒目标志,例如衙门街、书院街、校场巷、贺兰桥巷、旗杆街、三眼井街、照壁南街、小察院巷等;有的得名于祠庙,例如文庙街、城隍庙街、罗汉庙街、火神庙街、关帝庙街、真武庙街、五道庙街等;有的得名于当地的大户,例如赵举人街、雷家院街、宋梦槐巷、阎家巷、冀家巷、郭家巷、范家街、邵家巷、马家巷等;古城东北角有一座相对封闭的城中之城,类似于古代城市中的坊,附近的四条街道也就被命名为东壁景堡、中壁景堡、西壁景堡和堡外街;还有一些街巷则已经无法探究名称来历了,例如仁义街、甜水巷、豆芽街 、葫芦肚巷等。

平遥古城民居,为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

民间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

城隍庙位于城东南的的城隍庙街,由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组建筑群构成。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的宣传词“皇帝有难上天坛,县官有难到此来”不知出自于何处,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明代,城隍受封的官职确实高于县令,明太祖诏令各地必需要建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这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

清虚观位于东大街东段,创建于唐,鼎盛于元,现存主体建筑是明代遗物,为山西省重点文保单位。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人称平遥有三宝,古城墙便是其一。平遥县城墙。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长6.4公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上筑的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北各一。东西诈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据说象征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圣人。城墙历经了600余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雄风犹存。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出古城北门有镇国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第三宝是位于城西南的双林寺。该寺修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花费:早餐7,王家大院包车45,康泰克13,王家大院门票33,平遥租自行车10,租车拍照3,文庙门票10,香肠1,云锦成吃饭56,租房75,买牛肉小包装2斤60元,花费313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