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川古村位于淳安县浪川乡境内的银峰北侧山麓,县道千汾公路经过村口。全村人口1700余人,95%以上姓王,是当地人口规模最大的自然村。得益于独特的地域特征,芹川村居住环境体现幽静二字,进村沿途曲折蜿蜒,村头水口狭紧,村口古樟参天,山势呈狮象对峙,村庄翠峦环抱,别有洞天。一条长1.3公里,宽6-8米,清澈见底,呈“S”形的芹水溪穿村而过;一座座石拱桥、水泥桥、木板桥跨溪而架;一幢幢保存完整具有徽式建筑风格的古民居沿溪而建,溪畔杨柳倒垂,溪中石板鱼嬉闹,犹如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乡村美景。
建筑
芹川村至今仍保存有260余幢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民居,部分为祠堂、学堂、桥梁。
芹川村的民居多为两层,属皖南徽式建筑风格,主要沿芹水溪建于溪水东西两侧山峦之间的长条地带上,因此,其朝向大多为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由于地形限制,面宽较窄,多为三开间,约10米左右,而进数较多,给人总的感觉是比较狭长。大门多为石框门,并建有装饰门楼。门楼砖雕精细讲究,翼角起翘,置鱼尾吻兽。进入大门首先是天井,然后首层明间是敞开式客厅,客厅后面建板壁,作为进与进之间的分隔墙。板壁两侧开小门,作为一、二进之间的通道。板壁上方悬挂堂匾,下方置长条案几和八仙桌。客厅两侧次间为厢房。一般而言,后面几进房间布局与首进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第二进明间板壁后建固定木楼梯,上此楼梯进入第二层。值得注意的是一、二进的楼层是想通的。二层多为储藏之用。民居还有一种格式与上述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二进为跑马楼式,即四角各一厢房,中间一天井;二层天井檐下作一护栏。民居时代一般较晚,大多为晚清和民国时期,因此民居中梁断面多为矩形。屋顶为硬山顶,砌马头墙。民居装饰多集中于天井檐口,有的建装饰梁架,承重。除此以外则集中于厢房窗户上,图案内容多为人物故事,有的则为简单的纹饰。
徽式建筑一般具有外拙内秀的特点。外部白墙黛瓦,内部雕梁画栋,布置精巧,极尽奢华之能事。但清末至明国时期,随着徽商的衰落,徽式建筑已不复昔日风光。体现在装饰上,已趋简约化,并成为一个时期的主流。芹川村的民居即为一个实例。
王氏宗祠
堂名光裕堂。该祠是芹川村所有王氏居民总的宗祠,是祭典江左王氏族人始祖的场所,也是王氏族人用做婚丧礼仪,以及举行节日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光裕堂位于芹水溪东岸,芹川村的中心,成为整个村落的核心。
光裕堂做东朝西,共有三进,由前堂、正堂、后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487.56平方米。从第一进开始到第三进面积逐渐增大,因此从平面而言,光裕堂呈梯形。前堂面宽三间,约12米,进深5.55米,梁架明次间缝为抬梁,山墙为穿斗,硬山顶。正堂面宽五间13.2米,进深8.15米,梁架结构与前堂基本相同,前后置券棚顶廊,硬山顶。前堂、正堂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堂面宽五间13.9米,进深10.25米,梁架结构与正堂完全相同,硬山顶,前置券棚顶廊。后堂地面高出前堂、正堂地面约0.9米。进与进之间置天井。
光裕堂始建于明代,历经数次维修。祠堂横梁等处雕刻精美,有体型较大的各种花卉、动物等。文革时期祠堂内的木雕惨遭破坏。2002年,村里的族人自发集资,重修祠堂,但是原有的牛腿、雀替大多数已被盗被毁,甚为可惜。
光裕堂前还有一块长31米,宽11.2米,面积328.64平方米的长方形广场(平时为晒坦),是芹川村内最大的一块空地,是当年芹川村王氏族人的主要聚集场所。
敦睦堂
又名山环厅,位于村北芹水溪转角处,做东朝西,是芹川村现存最大的一幢古建筑,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
敦睦堂共有三进,分前堂、正堂、后堂三部分。第一进(前堂)面宽五间15.5米,进深5.8米,是为大门。因前距芹水溪2米,故砌置一堵长9.3米,高约5米的砖墙,作为照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时期,因生产需要,村民对敦睦堂进出大门稍作改动,在照壁两头与敦睦堂第一进次稍间缝之间砌墙,而以第一进南侧稍间作为进出敦睦堂的大门,并在距大门2-3米处建一座西北向牌楼,以解决大门直接面对平行村道和溪流的问题,硬山顶,梁架穿斗式。
第二进正堂面宽15.5米,进深12.2米。明、次间面宽较宽,稍间较窄,仅为1.5米,硬山顶。明次间缝梁架为抬梁式,次稍间缝梁架及山墙为穿斗式,梁呈月梁形,柱础较有特色。明次间缝前四个柱础呈南瓜形,直径约0.8米,高约1米,有公、母之分。天井口两柱础为母柱础,有凹槽,另两个柱础为为公柱础,有凸脊,体量也相对较大。两种图案象征着天地交合、生生不息。这是王氏宗族为子孙的繁衍,在祠堂里做出来的图腾。第二进地面较第一进要高0.2米。
第三进为后堂,面宽五间15.5米,进深5.05米,硬山顶,梁架抬梁加穿斗混用。除山墙中木柱与一、二进成一直线外,明、次、稍间缝木柱与一、二进并不成一直线。天井檐口,在正梁外加置一圈装饰梁架,稍承重,装饰图案以动物、植物为主。此外沿天井边沿建一长7.2米,高约0.7米的石护栏,护栏为实心板材,中立六根石柱,柱头饰成荷花形。石材为当地出产的红砂岩“磨刀石”。后堂地面较第二进正堂地面高1.33米。
紧靠第一进前堂南侧,还有一幢附房,这在其他祠堂中比较少见。附房占地面积约117平方米,面宽三间9.6米,进深8.9米。据介绍,建造该附房,为古代读书处,后来成为办理红白喜事时解决众多亲友及帮工用餐的场所。
在敦睦堂南侧稍间门与牌楼间,竖有一块明弘治四年(1491年)立的“恩赐”石碑,碑名“题义民王彦锦碑记”。此碑是明孝宗为奖芹川尚义之士王彦锦捐谷八千石赈灾之举而立的。
敦睦堂天井里有一奇妙景观:站在天井一侧,举头上望,但见一棵奇异的黄山松伸着脖子正探入天井。若是明月清辉之夜,松和月一同在天井上出现,这就是一幅诗意无穷的画。
进德廊桥
位于芹川村头,距狮象对峙的龙脉水口尽20余米,单孔石拱桥,桥长10.3米,宽4米,高2米,跨度6.5米,并联砌置。桥面建有廊房,面积约66平方米,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高约8米,廊桥总长16.1米,宽4米,廊房为2层结构,檐上雕刻精美。廊桥内有幅壁画,中间为芹川山水风光,两边题有对联:世外桃源白叟黄童咸悦豫,人间福地青山绿水任徜徉。既点出了芹川的美丽,又道明了芹川人的好客。
陈云桥
位于芹川村中,是明代古桥,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该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7.6米,宽4.7米,高5.2米,跨度6米,并联砌置。桥面原铺砌的青石板已损毁。桥西侧设五级台阶,东侧桥面与村道同高。桥北侧面阴刻楷书“陈云”及“崇祯三年冬月吉建”字样。
历史
东晋时,太原王威子孙随皇族渡江,居建业(今南京),称江左。后裔遂以江左为郡。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镇城使王泽,从吴越国王钱淑纳土归宋,赐居睦之培郭(今建德)。其子王崇宝由睦迁遂,居凤林丰村,亦曰儒高。王泽为儒高一世祖。清康熙二十五年方想璜《王氏家谱序》:江左王氏“自迁遂以来,为年七百,为世二十有八。”明永乐乙未(1415年)汪无鼎《宗鲁王公墓志》记载“始祖瑛,即百十翁,赘居新安月山洪氏。高大父(曾祖父的父亲,据宗谱记载为王瑛长子王万宁)迁居芹川。”王瑛为芹川一世祖,王宗鲁为迁芹五世祖,生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按一世20年计,王万宁当在元初(1270年代)迁居芹川,至今有730余年历史。
关于芹川迁居的动因和过程,有一个生动的传说:
南宋末年,遂安五都儒高村有个名叫王瑛的年轻后生,他英武高大,弓箭娴熟,武艺高强,以四处打猎为生。
一次,王瑛打猎来到林馆月山村(今马石村月山底自然村)附近的山头,此时他又冷又饿,天色渐渐暗了,就在寻思找个人家生火取暖,借助一宿。王瑛想罢转身下山,他的猎狗在前面带路,径直把他带到林馆月山村头的一户人家门前,一屁股坐下,嘴里“嗯、嗯、嗯”的哼着。王瑛想,猎狗最通人性,难道是叫我在这户人家借宿?于是就上前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女子,夫家姓洪,五年前去世,膝下有一年方二九的女儿,日子虽然艰苦,但母女俩却十分好客。洪氏开门见是位又冷又饿的远路猎人,忙招呼进门,王瑛讲明身份,道明来意,并取出猎袋里的山鸡、野兔相送。
而后几天,王瑛白天在林馆月山村附近一带打猎,晚上就在洪氏母女家中落东。通过几天的接触,洪氏见王瑛不但英武高大,本领高强,而且为人十分诚实、勤快,又见女儿对王瑛挺热情的,他出门打猎,倚门相送,打猎归来,端茶递水忙个不停,遂有了招王瑛为上门女婿的念头。洪氏托了媒人说合,择日完婚,并尊重王瑛上门不改姓的意愿。
王瑛自入赘在林馆月山村安家后,仍以打猎为生。日子过得很快,一转眼王瑛的儿子王万宁也长大成人了。有一年寒冬,大雪纷飞,王瑛父子带着五条猎狗来到芹川凤山山麓一带打猎。休息时,王瑛父子无意间发现两件奇怪的现象:一件是在芹水溪右侧约三亩多见方的地段上,尽管鹅毛大雪一个劲的飘落,但随落随化,一点积雪的痕迹都没有,而四周的积雪缺厚达数尺。第二件是在没有积雪的地段中间,那五条猎狗卧成一个“井”字图形,吐着长舌,安然入睡。
王瑛见到这两件奇怪现象,便想:飞雪不停积,肯定是地下有瑞气聚集,形成瑞气融雪现象,而古人择址迁居前必先掘井,井下有水,方可迁居,今天猎狗盘卧成“井”字图形,难道寓意叫我王瑛迁此瑞气聚集的福地不成?王瑛又对周围的山势地形仔细观察起来,见此处凤山环抱,水口狭窄,且有狮、象把守对峙,水口内却平坦宽阔,清澈的溪水穿越而过。他不禁自语:此地四山环抱二水,回旋中有子德与才兼,再加上瑞气融雪,“井”图示意,肯定是块迁徙乔居,繁衍子孙的风水宝地。
王瑛父子回家后,将今日的奇遇和迁居的决定跟岳母和妻子商量。但岳母年事已高,不远离开祖居地,王瑛夫妇对老人家很孝顺,不好擅自迁居,在征得老人的同意后,发落儿子王万宁到芹川定居,繁衍生息。后来王万宁在猎狗盘卧成“井”字图形,瑞气融雪的地段上建了王氏宗祠——光裕堂,了却父亲王瑛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