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旅游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布拉格

最美丽的欧洲旅游城市之一,位于欧洲大陆中西部波西米亚地区,城区分布在7座山丘上,伏尔塔瓦河蜿蜒穿城而行,十机座古老与现代的桥梁横跨其上,耸立在市区的伯特日娜山,乔木葱郁,风景秀丽,是一处环境幽雅的休息之地。市区那些带有尖塔或圆顶的塔式古老建筑物,无论是罗马式、哥德式、巴罗克式,还是文艺复兴式,都完好地保存着,其中以哥德式或巴罗克式数量最多、最为著名,它们大多是教堂。高高低低的塔尖,毗连成一片塔林,因而布拉格有“百塔之城”之称。在阳光照耀下,“百塔”显得金碧辉煌,因而又被称为“金色的布拉格”。

查理大桥(Charles Bridge)

建于1357年,是一座14世纪最具艺术价值的石桥,查理大桥就横跨在伏尔塔瓦河上,桥长520米,宽10米,有16座桥墩,大桥两端是布拉格城堡和旧城区,是历代国王加冤游行的必经之路。在桥上可以观赏到艺术家的表演,还有一些手工艺创作表演,已经成为布拉格艺术的展示场所,在桥上还可以买到很多艺术品,表现查理大桥的水彩画,以及身着传统捷克服装和宫廷服装的木偶。

这座欧洲最古老最长的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都是出自捷克17~18世纪巴洛克艺术大师的杰作,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现在原件已经保存在博物馆内,大部分已经换成复制品,据说只要用心触摸石雕像,便会带给你一生的幸福,桥上的一尊铜像的某些部位已被游人摸得发亮。其中桥右侧的第8尊圣约翰雕像,是查理桥的守护者,围栏中间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位置,就是当年圣约翰从桥上被扔下的地点。

从老城广场出发,穿过黄金小巷卡夫卡的故居,沿着伏尔塔瓦河下行的第一座桥,就是游客们津津乐道的建于1357年的查理大石桥。在布拉格历史上,查理大桥曾经担任过连接布拉格两岸的重任,耸立在桥两边护栏上的30个形态各异的石雕像,让人联想当年查理大桥的风采。传说游人只要用心触摸,石雕像就能带给你一生的幸福。

如今的伏尔塔瓦河上,兴建起十几座或现代或古典的桥梁---交通功能淡化后,查理大桥已成为展示布拉格艺术的展场。

和充斥布拉格全城的水晶店不同,查理大桥上大多是出售摄影和绘画艺术品的画摊,绘画和影像,色调大多以黑白为主。无人问津的时候,摊主们往往燃起一支香烟,扫视来来往往的游客,那份尊贵内敛的姿态,绝非国内的小商小贩们所能企及。桥上,肤色各异的各地游客,或站在桥中央,或倚在桥边的石雕像上拍照、拥吻。

伏尔塔瓦河上四月的清风吹来,带来些许湿意;远方,两岸的山坡上高耸着一个又一个教堂或城堡的尖塔,在湛蓝的天际下渐行渐远,没入城郊的田野。如此萧瑟场景里的浪漫画面,似乎正是我们想象中的欧洲。

布拉格城堡(Prague Castle)

位于伏尔塔瓦河畔的丘陵上,是布拉格的地标,建于公元九世纪,布拉格城堡的真名是赫拉德卡尼,又称为总统府,可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城堡建筑群,属哥特式建筑,拥有教堂、宫殿、庭园,占地45公顷,包括1所宫殿、3座教堂、1间修道院,分处于3个中庭内。长久以来这里一直是布拉格的王室所在地,现在仍然是总统与国家机关所在地。最重要的圣维特大教堂,是整座城市最古老的部分,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古堡内主要包括以下景点:圣维塔大教堂、旧皇宫、圣乔治教堂、黄金巷、火药塔、画廊等。在公元第九世纪时布拉格的王子首先在伏尔塔瓦﹝Vltava﹞的山上盖了一座城堡,此后他便在此开始统治他的捷克人民和土地,一直是布拉格王室的所在地,几世纪以来经过多次扩建,不仅保留许多雄伟建筑和历史文物,现在仍是捷克总统的居所。

布拉格城堡有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从古代的罗马式地基,到战争期间的后现代风格,每个年代的风格都或多或少在城堡上留下了痕迹。现在捷克政府甚至还成立了有一个委员会来维护此座城堡的遗迹并致力将这个古老的建筑复合体变得更有吸引力,城堡宛若城市里的小城市,内有宫殿、教堂、广场、街道和巷弄等地方,而且还是捷克一些伟大珍藏品的收藏所,弗拉迪斯拉夫大厅、罗柏考为克宫历史博物馆、黄金巷内的迷你小房子、泡德塔楼等等,还有数不清的历史遗迹和说不完的故事。

旧城广场(Old Town Square)

已有900年的历史,是人们集会的场所,可以看到跳着美丽舞蹈的女子和拉风琴的男子。广场周围有各式建筑: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式、哥特式等,广场上的天文钟很特色,很多当地在此地驻足校对手表的时间。旧城广场观赏重点:市政厅、天文钟、迪恩圣母院、查理大学(1348年的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广场中央1915年建成的胡斯像(以纪念查理大学校长胡斯诞辰500周年)。

小贴士:查理大学校长胡斯(1369-1415年)是捷克伟大爱国志士,在15世纪时因推动宗教革命而惨遭火刑,之后爆发了胡斯战争,这次农民战争在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

圣维塔大教堂(Katedrala sv. Vita)

经过3次扩建,1929正式完工。属哥特式教堂,大门上的拱柱等装饰都很华丽。布拉格王室的加冤仪式在此举行,以往王室的遗体也安葬于此,这里还保存着国王的王冠和加冕用的权杖等。

圣维塔大教堂的几个参观重点包括20世纪的彩色玻璃窗、圣约翰之墓和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教堂的大型彩色玻璃是布拉格著名画家穆哈的作品。圣约翰墓位于圣坛后面,用纯银装饰,非常华丽(圣约翰,1736年反宗教改革者)。圣温塞斯礼拜堂,金碧辉煌,以金色为主色调,比纯银的圣约翰墓更加奢华。

圣维塔大教堂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有「建筑之宝」的美誉,如今这里收藏有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金球及令牌,塔顶有文艺复兴式样的大钟,钟楼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如果脚力还行,不妨尝试一项健步运动,攀爬教堂高塔里287级楼梯,登高瞭望整个布拉格城,当你上气不接下气地终于到达塔顶时,令人屏息的百塔美景,将令你感到真正值回票价。

尖塔、尖拱顶与飞浮雕,是哥德式教堂外观的三大特色,因为历经建筑年代过久,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等风格。原本教堂的大门是朝南方向的金色大门,门上有查理大帝与4位主要建筑师的半身浮雕,现在已经封闭,想进入教堂,必须由西侧门进入才行,教堂内典雅宽广,西门上的艺术极品玫瑰之窗,将光影抚弄得迷离游移,如果不是观赏的游客太多过于吵杂,这里的尊贵气氛势必相当完美,教堂内部以彩色玻璃窗与拱廊营造气氛,圣殿内侧里圣约翰之墓移动是1930年时巴洛克建筑师艾拉许运用20吨银打造,并装饰以众多浮雕木刻的华丽之墓,据说他的圣骨迄今仍未腐烂。再往前走则是圣温萨斯拉(Kaple sv. Vaclava)祭堂,宝石磨光拼凑的图画墙、镶金光亮的哥德式金塔圣礼祭坛,件件都是艺术精品,让人大开眼界,教堂的地下室则为皇室陵墓,保存了查理四世和他的4位妻子、温斯拉夫国王、玛丽亚泰瑞莎女皇等的坟墓,此外这里还可发现10世纪最初为圆形教堂的地基所在。

天文钟

旧市政厅外墙上大名鼎鼎的天文钟,分为上下二座,是一座精美别致的自鸣钟,钟楼建于1410年。根据当年的地球中心说原理设计,上面的钟一年绕一周,下面的一天绕行一圈,每天中午12点,十二尊耶酥门徒从钟旁依次现身,6个向左转,6个向右转,随着雄鸡的一声鸣叫,窗子关闭,报时钟声响起。这座大钟至今走时准确,当地人在此驻足校对手表的时间。阿诺·施瓦辛格的《魔鬼末日》便是在这里取景。据说为了保证世上没有同样的钟出现,建造此钟的工匠被刺瞎了双眼。

天文钟附近有大型咖啡座,旁边有街头艺人的精彩表演,还可欣赏到捷克民俗音乐以及爵士乐。在天文钟对面的巷子里,有出售水晶玻璃等手工艺品的市场,最古老的波希米亚水晶玻璃店就在这个巷子里,附近也有多家餐饮店。

黄金巷(Zlata Ulicka)

位于布拉格城堡内圣乔治大教堂和玩具博物馆之间,是一条出售手工艺品的商业街,热闹程度与查理大桥不相上下。16世纪罗马帝国时期,这里居住了很多冶金师,后来这条石砖便被称为黄金巷。小巷不大,任何建筑都是小小的,色彩丰富,像童话王国里精灵的居所。黄金巷22号一间水蓝色的房子就是一百多年前卡夫卡的居所,现在已经成为一家小书店,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黄金巷在圣乔治教堂与玩具博物馆之间,拐进一条小巷后到了这个小屋林立的黄金巷,宛如童话故事内的小巧房舍,是布拉格最诗情画意的街道,黄金巷原本是仆人工匠居住之处,后来因为聚集不少为国王炼金的术士,因而有此名称,然而在19世纪之后,逐渐变成贫民窟, 20世纪中期重新规划,将原本的房舍改为小店家,现在每家商店内可看到不同种类的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例如16号的木制玩具、20号的锡制布拉格小士兵、21号的手绘衣服,19号的外观最有看头,是花木扶疏的可爱花园小屋。

黄金巷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名声,还是名作家卡夫卡曾居住于此的缘故,1916年时捷克著名的文学家、当时只是一位银行小行员的卡夫卡(Franz Kafka),喜欢这里的环境,以每月20克朗租了这里门牌为22号的房子作为工作室,并在此默默完成了当时不为人知的作品《乡村医生》和《致科学院的报告》;而门牌12号住的则是历史小说家玛兰纳。

旧皇宫(Stary Kralovsky Palac)

是一座三层的建筑,曾是波西米亚国王的住所,建于12世纪,经过几次修建,增加了哥德、文艺复兴样式。入口进入后是维拉迪斯拉夫大厅,哥德式顶棚,捷克总统选举便在这里举行。

市政厅(Obecni Dum)

建于1338年,曾是皇家宫庭,15世纪末,皇室成员搬入布拉格城堡居住,这里便荒废了几百年,直到1911年改为文化中心,在市政厅大门正上方是史毕勒的名为《向布拉格致敬》的马赛克壁画,描绘着布拉格的历史,一些布拉格的音乐演奏和宴会在市政厅内的麦塔纳厅举办。市政厅左侧有新艺术咖啡厅,体现着布拉格新艺术气氛,咖啡厅内提供计算机和网络服务。市政厅外墙的天文钟是观赏的重点。

国家博物馆(Narodni Muzeum)

建成于1890年,是一座新文艺复兴式建筑,位于瓦茨拉夫广场边。由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等组成,入口处陈列着历史和博物学之神的雕像,馆内展出捷克历史文物,涉及考古学、人类学等,博物馆内部由大理石装饰而成,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历史壁画,很具特色。二楼的一个大厅,有很多展示传统手艺的摊点,一些妇女穿着蓝白相间的裙子,用白色糖浆在饼干上面绘制图案,或者用机器在蛋壳上面印上花纹,周围经常聚集了很多游人。穿过走廊就可以看到波西米亚水晶的展馆,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矿石。

圣尼古拉教堂

旧城广场是布拉格市民在13世纪以后的活动中心,铺石块的罗马信道,挤满了求讨生活的密集房子,密密麻麻,期间除了因为水患而将此区域房子与道路加高外,从中古世纪以来,这里的景观几乎不变,广场中央还有为纪念胡斯逝世500周年所设立的雕像;而四周墙壁上有许多出自大师级的装饰艺术(Art Deco),呈现出布拉格经历的不同年代,光是驻足环绕四周,就已经觉得相当过瘾了。

位于旧城广场西北侧,现貌是18世纪重建的巴洛克建筑,白色墙面与青铜色尖顶的圣尼古拉教堂,在12世纪到14世纪泰恩教堂完成前,是旧城主要的教会聚会场地,历经时代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驻扎在此,同时委托未上战场的艺术家从事教堂重修工作,包括庄严的圆顶壁画都是这时期的作品,也常常举办音乐会。

圣尼古拉教堂位于东直门北大街东。东正教在北京设堂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雅克萨城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沙俄入侵者,因押来北京的59人中有一名司祭,康熙皇帝将他们驻地东直门内胡家园胡同的一座关帝庙拨作临时祈祷所,这即为北京人所称的“罗刹庙”或俄罗斯“北馆”。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后,沙俄教区将其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又称“圣索菲亚”教堂,后改为“圣母安息”教堂),是为北京第一座东正教堂。

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于1900年被毁,其后重建,命名为“致使堂”,由教堂、种楼、中外书房、神父住宅及寡妇院组成。致使堂为典型的十字形东正教堂,堂顶上有五个带十字架的拱形堡。1900年教堂扩建后改名为“致命堂”,人称之为“北馆”。

圣乔治教堂(St.George's Basilica)

位于圣维塔大教堂后面,经过多次扩建和修复,仍保留着教堂的基石和两个尖塔,旁边的圣乔治女修道院是波西米亚第一个女修道院,在18世纪曾做为军营,如今已经成为国家艺廊,其内收藏很多绘画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