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绵山)
(绵山)
(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