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个想法,要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不是去人潮涌动的商业街,也不是去五花八门的旅游景点,而是去真真切切的感受平凡真实的上海生活,看一看常被忽略的风景。
很早以前就在网上看到过有人沿着苏州河,从外滩走到华师大。这一次,参考他们的经历,我决定也去苏州河畔行走。是一个阳光灿烂的秋天。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看到路边花儿绽放春天的笑颜。
(秋天的花儿绽放春天的笑颜)
这一次我的行走,开始于外滩北端的白渡桥,正是苏州河注入黄浦江的地方,也是苏州河的终点。苏州河又称吴淞江,古称松江。1916年后始称苏州河。它源于太湖瓜泾口,经苏州、吴县、昆山、青浦、嘉定等县区,从西向东穿过上海市区,最终在外白渡桥下汇入黄浦江。据说苏州河也曾是一条烟波浩淼、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的大河,岁月沧桑让它成了一条静静的支流。历史总让人感慨,哪怕只是一条发臭的小河。白渡桥在风情万种的外滩北端,桥头的牌子记述着它的名字和年代,隐藏着它的故事。
(它的故事)
传说最初苏州河上没有桥梁,人来人往,靠的是渡口的摆渡船。上海开埠后,河岸上的繁华显现如于一夜之间,原先的几个摆渡口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商人,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外摆渡的位置建了一座木桥,人称“外摆渡桥”。和今天的许多道路和桥梁一样,木制的外摆渡桥还是收费的。后来人们发现这过桥费只对中国人收取,于是遭到了国人的抗议和冷落。我猜那情形应该如同今天的“反对日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吧。据说是考虑到国人日益高涨的愤慨,1873年8月,工部局在外摆渡桥西约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对国人也免费的木桥,定名为“公园桥”(Garden Bridge),同近旁的外滩公园呼应。劳苦大众从此不必再付那二文过桥费,于是大家就称这新建的木桥为 “外白渡桥”--不渡白不渡的“白渡”桥。可想而知,韦尔斯的外摆渡桥从此没了生意。1873年10月,韦尔斯将外摆渡桥折价卖给工部局,不久即被拆除。1906年,工部局开始建造铁桥,第二年建成通车。原来木制的外白渡桥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如今看到的这座钢筋铁骨的铁桥。
(钢筋铁骨)
一座座桥的兴与废,便是一段起起落落的历史。一百年过去了,穿行于桥上的黄包车和老爷车、旗袍女郎和头发梳得油亮的小青年、长衫马褂的文人墨客、远渡重洋而来的梦想家或是冒险家,都已成如烟往事。而刻着“Garden Bridge”的大桥落成纪念铜牌,如今默默地陈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室里。站在桥上,看黄浦江对岸,现代的高楼和明珠塔刺向天空。
(刺向天空)
完整的游记见:http://trueaaron.blog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