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教斑竹:怎么从另一个文章已发表网站上拷贝过来的照片都不能显示啊?
【登泰山记】
印
象中的泰山,端方而规矩,极具豪放大气的美学特征。统领“五岳”的它,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威严、沉稳的气势;也正是这种气势,引得历朝历代、权倾天下的帝王
们趋之若骛地到此封禅,以祈求“国泰民安”--江山社稷如泰山般稳定。有了“天子”的引领,文人骚客、官宦草民也纷至沓来,将自己的倾慕和感怀“书写”在
山野、岩壁、条石之间,从而孕育了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泰山积累了山趣之外的更大看点。
初到是在午后,望着车窗外的崔巍群山,“蜀地凡尘”不禁呼喊起来:“并不高嘛,感觉比我们四川的山低多了!”确实,作为中华民族象征之一的泰山,虽气势逼人,但绝非高不可攀。
(一)、初登大庙
如
果将登临泰山比作是一项文化体味运动,那么在这之前去山脚下的岱庙寻踪,应该就算是准备活动了。步入庙中,最夺人眼球的是碑林:不同朝代的石碑比邻而立,
拱卫在整个庙宇中轴线的两旁,互相倾诉着各自的沧桑。那些高大长直、由巨龟驮负的尽是“御碑”,其中又以宋碑居多;这些“御碑”虽字迹斑驳,几乎无法辨
认,但可以想象,其上堆砌的无非是些“上承天命、下抚黎民”之类歌功颂德的表面文章。相较之下,其它众多“低矮”的石碑散居在御碑周围,呈“众星捧月”之
势,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传统森严的等级观念。早听说,在这些字体殊异、颇有价值的石碑当中,有极其珍贵的秦李斯小篆书始皇帝功德铭碑;可惜,由于所有碑刻
旁都没有专门的文字说明,自身文化底蕴又不够,竟然未能确认,殊为遗憾!也许,岱庙管理方认为来者都是这方面造诣精深的学者大家吧。
100_0783.jpg (40.73 KB)
2007-5-15 21:05
其
实,岱庙最出名的是供奉泰山神的天贶(kuang)殿,它和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三大宝殿,有“无事不登三宝殿”之说。大庙巍峨耸立自不待
言,而更唯美的是庙内满墙的壁画,据传是宋朝的真迹--《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面人物众多,表情丰富,描慕尽显宋代工笔画的细致风格,从发黄的墙壁上,
传递出一种奢华与高贵的宫廷生活气质,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清明上河图》。只是可惜,此图曾在文革中遭到过破坏,后虽经修补,我们仍旧能从依稀可辨的划
痕中感受到那个畸形年代的疯狂;不过,毕竟和许许多多已了无尘迹的瑰宝相比,能够存留下来已经算是万幸了。
(二)、累并快乐着
养
足精神,一早开始登山,却很快汇入同样早起的庞大人流。在孔子登临处和红门,我们已经被迫和诸多“同道”合影留念了。万仙楼进山口的场景更加“壮观”:百
尺见方的平台上,六条购票“长龙”和三条检票“长龙”在武警战士的维持下还算井然有序,可人声鼎沸里却弥漫开来令人心悸的焦躁情绪。
总
算过关!脚步轻快的人群迅速“稀释”在狭长的登山步道上,也让我稍有闲暇构筑起对身边景致的第一印象来:早晨金色的阳光洒在苍翠松柏的浓荫间和渐次升高的
石阶上,留下斑驳的光影;可能是旱季的缘故,登山路旁的溪沟内并没有水,山野之间似乎也因此缺少了些许灵气,这也使得我们和着泉水叮咚之声前行的愿望无法
实现;道路两旁有不少前人留下的石碑,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官绅所立,除却字体内容不谈,那份欲借宝地扬名的心态实在是颇为有趣的。走不远,路边有石上刻
“虫二”两字,由于类似景观杭州西湖湖心岛上也有(乾隆皇帝御笔),我立刻知道这是取的“风月无边”之意;只不过,从写意是否贴切角度考虑,似乎立在婉约
的西子湖畔更为合适一些。
100_0817.jpg (40.79 KB)
2007-5-15 21:05
过
了斗母宫,呼吸渐渐急促起来,正想歇息片刻,却见路旁有条略微向下的岔道,是通往经石峪的。既然是传说中的“大字鼻祖”,怎能轻易放弃?不一会,那石坪呈
现在眼前,果然是字大如斗,遒劲古朴,字体则似乎偏重隶书一些。不过,经年日久、日晒雨淋,岩石有些风化,再加上护栏隔阻无法近观,也就不能细细观赏。只
从资料上知道,石上所刻是一部佛家的《金刚经》,相传是北齐时代的产物。真不知当年刻字的高人是出于何种想法,在这里留下如此惊世骇俗的“手迹”,是宣扬
佛理?还是上达天听?抑或仅仅是兴之所至,将此地当作又一处“兰亭”?对此,我更愿意附会后者,特别是近旁的“高山流水”石跃入眼帘之时:当年伯牙抚琴以
待子期,曦之兰亭忘情走笔,无不为得遇知己而欢畅?琴音墨迹是之,人生莫不如此?
100_0830.jpg (48.39 KB)
2007-5-15 21:05
“改
邪归正”,继续登山,坡度在盘旋中缓缓升高。临近壶天阁时,我们已经连续行进了两个多小时,路旁卖泰山煎饼和黄瓜番茄的小摊点也“适当其时”地多了起来。
他们的吆喝语大多是:“要吃赶早啊,越往上越贵”,还真管用,吸引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不少登山者“尝鲜”(但未必越往上越贵,五松亭卖的就比这里便宜,质量
也好)。充饥后,一气登上中天门,却重又陷入“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中不少是选择坐车到此的;对于他们而言,登临泰山才刚刚开始。凭栏眺望,泰安
城隐隐绰绰;回首,南天门傲然挺立在两座青峰之间,彷佛离天很近;而十八盘则宛如天际垂下的一条白练,愿渡可渡之人。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实在不敢多有懈
怠,赶紧继续前行。
100_0847.jpg (37.06 KB)
2007-5-15 21:05
不
时,到达跨溪而建的云步桥,因了这诗意的名字,心情也轻松些。可抬头望见那陡然升高的台阶,无暇细观身边的景致,在勇气开始消退之前,我便投身到那真正的
考验当中去。台阶似乎要刻意配合“炼狱”环境的营造,此时竟也不合时宜地“瘦身”起来。努力快速前行,不久,现实就无情地否决了我一口气冲到顶的想法,两
腿也灌铅般沉重,渐渐不听使唤起来;看看身旁,也尽是如我般大汗淋漓的人们。不知是疲惫的缘故,还是接近“天庭”不敢高声喧哗,人群却相对安静了许多。如
此景况,比起李健吾先生在《雨中登泰山》中所描写的暇逸,天壤之间,我竟对那好雨生出渴望来。
就
这么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捱到“升仙坊”前。我得承认,这牌坊立得恰到好处,好像拉力赛冲刺前的最后一次加油,也似黎明前的黑暗中那短暂划过的流星。南天
门,似乎就近在咫尺,可其间,依旧有几百级让人恼恨的石阶。然而,“能不能够登顶?”已绝不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此时,身边的一位挑山工引起了我的注
意:皮肤黝黑,背脊也有些弯,两肩担着货物,扶着栏杆歇息,不时地喘着粗气。“师傅,你就这么一直挑上来啊?”我明知故问道。“是的,一天两趟,32块
钱。”
听着这回答,我不禁更加汗颜;当然,这也增加了我冲刺的动力,埋头前行,居然不经意间站到了南天门。回望来路上依旧密集的人群,苦尽甘来的喜悦之情油然而
生,竟凭添一种“得道升仙”的快意,说不出的畅快淋漓!想杜甫当年,“会当临绝顶”之时,面对望不到边际的青翠山色,极目那暮归的鸟儿遁入山林,应该是也
如我现在的意气风发,才会发出“一览众山小”的感叹吧。
100_0919.jpg (47.92 KB)
2007-5-15 20:33
(三)、岱顶流连
这
街道虽短,却也宽阔平坦,一侧店铺林立,其上熙熙攘攘,与平常街道并无二致;只是身处一千五百米高处,视野开阔,从此可知天地之广,不负“天街”之名。下
方的索道站前,等候索道的队伍迤逦到很远,甚至转过山包,望不到尽头。是什么让他们,宁愿付出长时间无谓的等待,而急切地离开这里?我无法确定,但我选择
留下,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瑰丽日出。
不
论明晨运气如何,眼下最让我们忐忑的是住宿如何解决?长假期间,泰山人满为患,岱顶的接待能力或已突破极限,普通标间的价格也早已远远超出了我辈的承受能
力。硬着头皮去几家早前联系过的宾馆,看看有没有相对便宜点的房间;运气居然不错,在日观峰宾馆遇见了那位儒雅的经营者,于是,这里的阁楼房就成了我们今
晚的安身之所(此段颇似赘笔,可运气太好,实在不得不提)。
100_0864.jpg (36.12 KB)
2007-5-15 20:57
100_0948.jpg (47.26 KB)
2007-5-15 20:34
100_0946.jpg (34.13 KB)
2007-5-15 20:57
“心
病”了却,我们轻松地在妙区游走。天色尚明,云淡风清,“望海石”处虽没有别样的景致,但置身其上,仍旧可以获得一种更为旷然的心境,难怪古人会在此留下
“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的醉人诗句;而在左近,三块顽石“调皮”地叠在两峰之间,形成天然石桥般的别致景观。山风在不知觉间呼啸起来,带着和
鸣的众钟里那最沉浊的声音,掠过冈峦,也带走了大部分白天里太阳恩赐的热量。我下意识地将军大衣裹紧了些,朝着玉皇顶踱去,路过“五岳独尊”的石刻群,不
禁有疑:“泰山虽称拔地通天,可绝对高度并不高,因何而敢独尊于五岳而小天下?”
稍后,抚着泰山极顶碑,细细想来,这恐怕与其立于东方和圣人故乡附近有一定关系。
100_0916.jpg (36.13 KB)
2007-5-15 20:35
从
玉皇庙出来,天色将晚,远方层层叠叠的群山,都变成紫青色的一抹,涂在天际线上。太阳则蜷伏在水墨状的山边,不舍离去的样子,释放着最后的光芒;那金色的
光芒化作神奇的画笔,在舒卷的云间涂抹出绚丽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似乎什么颜色都有。光芒映照下,眼前的景物:山、树、台阶上紧紧相拥的
情侣……,
自然地成就了一副上乘的剪影之作。我感觉自己也被裹进了这谜一般的色彩当中,而无意留心朵朵残云变换着怎样的形状,竟有些痴了。性急的云儿还是将夕阳拥入
了怀中,此时的霞光也变得深红,天际、峰峦、云朵,仿佛都在燃烧,要为不甘心的落日送行一般。真正是:"谁持彩笔染长空,几处深黄几处红",令我不得不感
叹:“山川如此多娇,天地蔚为壮丽”。
凌
晨五点,太阳远没有出来;我们来到宾馆平台上,却发现周围的山峰上已经聚集了几千翘首以盼的人群。或许是由于站在离天很近的地方,等待大自然最壮观奇景的
缘故,大家都凝神敛气,至多是窃窃私语,似乎担心吓跑了羞怯的朝阳;因而虽然人多,却并不显得喧哗。在这有些清冷的黑早,镁光灯的闪耀和快门的喀嚓声此起
彼伏,竟好像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营造出令人更加激动的氛围。
img_0467.jpg (37.7 KB)
2007-5-15 20:35
云
层很厚,游移在雄浑的天穹之间;尤其是一团海豹状的云,始终不离不弃地“护卫”在那隐隐透着霞光的位置,也在我心里投下些许忐忑:昨天的运气能够延续到今
天吗?我不免暗暗祈祷,希望不要重复徐霞客当年在黄山上的遭遇;毕竟在山上留宿,绝大部分是为了这“旭日东升”的岱顶奇观。
100_0986.jpg (35.65 KB)
2007-5-15 20:37
朝
霞的光芒渐渐强烈起来,在青蓝色云团的缝隙里留下些亮片;我似乎看见了刘白羽先生在《日出》中描绘的磁蓝色的光芒,它虽有穿透云层的欲望,可并没有与之争
斗的意思,而是友好地为它们描了描边,彷佛是在为朝阳的出现协商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也许是终于被我们的虔诚感动,瞬间,霞光膨胀了百倍,那孩子般金色
的脸庞就轻轻地跃动到海豹状云团的上方,人群也立刻欢呼雀跃起来,感谢大自然对我们的厚报。但很快,娇羞的它,重又隐入那海豹状的云团后面,再也没有出
来;就好像属意兰台公子的小姐,露了露头就躲到屏风后面,刻意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一般。
凭心而论,这
样的朝日与我的想象是有差距的,至少我没有感受到喷薄而出的律动。也许是之前的期望值太高了吧;毕竟,我们还是见到了日出,也不负辛苦的等待。何况还有昨
晚那绝美的晚霞!我想,这份惊艳绝伦的感觉,除了来源于晚霞自身超凡脱俗的美丽外,还由于自己对于晚霞本没有太高的期望值;而那种不经意间的震撼往往是最
摄人心魄的。
img_0545.jpg (42.54 KB)
2007-5-15 20:57
(四)、后石坞的春天
泰山景色按特点不同分为丽、幽、奥、妙、旷五个区。后石坞属于奥区,因其景色雄壮奇奥而得名,也被当作后山的统称。有人甚至说:“登泰山而不游后石坞不能算完整的游程。” 既然如此,我又是不喜重复的人,就选择从后石坞下山吧。
img_0601.jpg (42.23 KB)
2007-5-15 20:57
跨过北天门,我们算是告别了泰山极顶。放眼望去,后石坞的人气与前山红门一线的热闹非凡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清静怡然,竟似更具有幽区的特质。本要下山,却见有路牌上写“尧观顶”,吸引我们去一探究竟。与后山整体的苍翠葱郁不同的是,此峰大片岩石裸露,只有几簇迎春花掩映,形态甚是孤傲。峰顶是个不大的平台,上面竟然绘着一幅太极八卦图,旁侧有邓小平所题<太极拳好>,符合邓公题词简洁平实的一贯风格。我不知道这里是否真是得到过尧帝的眷顾,可站在这平台上,视野确实是极好的;想小平当年,立于此处,仰望乾坤、俯视大地,定也生出了一番济世兴国的感慨吧。
img_0555.jpg (31.36 KB)
2007-5-15 20:57
离开尧观顶,便径直下山,一路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古松。有道是:赏泰山松不到“后石坞”,不成赏也。据说,泰山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松大部分都在后山;置身后石坞,确实如同置身于松的海洋。满山的松树层层叠叠、遮天避日,奇松怪枝,千姿百态,如同绿色的云雾,迎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那姊妹松,亭亭玉立在一处有点突兀的山崖上,相依相偎,极尽婀娜旖旎之态,观赏价值确实很高(谋杀了我不少菲林)。
img_0551.jpg (51.04 KB)
2007-5-15 20:59
途
中遇到一位老翁,他老家在山东临沂,却已经在这大山里呆了将近三十年了,一直从事着卫生清洁工作。他得意地说这后石坞的老松他大都很熟悉,一年四季都这么
青青的,这话我信。一时间,我甚至有点嫉妒他能够经年累月与这些乐天向上的老松相伴,虽然心里也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如他般耐得住这份寂寞的。气氛有点冷场,
我便找话题说:“老师傅,您看这些松树都长在岩石里,真的很利害啊!”他竟憨厚地、有点不着边际地笑着说:“活着好、活着好。”这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语
言,竟如同一袭清新的山风吹入我的心中: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而能够在“坚硬”的逆境中活得达观,又是多么值得钦佩!
此时,我更加庆幸,这次泰山之旅的不虚此行了。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uxiao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