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文化讲坛“聚焦长三角”专场前日在上海举行,苏浙沪的三位学者聚集一堂,共论“区域发展与文化动力”。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为题,阐述了上海文化与长三角千丝万缕的联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教授随后发表题为“推进发展需要文化思维”的演讲;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史晋川教授则从文化角度透视沪商、浙商等商帮,探讨“商帮文化:动力还是阻力?”。四百多名现场观众一起经历了这场“头脑风暴”。
对上海、浙江、江苏三个地区的文化,宋林飞认为:“当前文化自觉的重点是克服我们长三角地区的文化弱点,或者叫弱文化。”
他说:“上海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这是一个褒义,肯定对外开放的意义,上海现在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海都是龙头,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上,上海经济已经对江苏经济和浙江经济形成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主观上,上海人应该为江浙人进一步做出榜样,胸襟更宽,思路更新,也就是说,要更有文化。而具有敢闯敢冒险的精神,则是浙江文化的优点。”
宋林飞指出,有些文化因素可能促进经济发展,有些文化因素可能阻碍经济发展。他说:“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现在大家都希望共同寻找区域经济发展好的途径,所以现在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向往全球村,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个‘长三角村’的理念?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是长三角的代名词,不仅有城市景观文化,而且要培育更多的文化资本和文化纽带,我们共同的责任是积极参与文化建设,造就一流的企业文化和政治文化,推动长三角成为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实验室,最适宜人居的地方。”
史晋川认为,当中国的经济进入21世纪时,一股讨论经济和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热潮已经再度出现。不过,他尖锐地指出:商帮文化中基于地缘、血缘、亲缘和人格化的交易方式中存在着负面影响。
“明清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商帮现在成为人们非常热衷谈论的话题,各种媒体、财经杂志、电影、电视屏幕都充斥着明清商帮的故事,它的主要代表是晋商和徽商。文化,尤其是跟商帮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各种文化,现在似乎不仅仅是在为经济唱戏搭台,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主旋律,不仅是文化的主旋律,甚至是经济的主旋律,它好像成为人们要医治这个社会当中商业道德的沉沦、商人的无奸不商等等弊病的一剂苦口良药。”史晋川说。
作为个人,史晋川并不完全否认商帮文化当中有很多很好经商的理念和方式,但是他又说:“一方面应该肯定和继承乃至发扬光大商帮文化当中优秀的成分,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商帮文化当中虚伪的东西和有害的成分,如果脱离了法制的建设,脱离法律制度的确立以及非人格化交易方式主导地位的构建,而一味地去谈论、宣扬或者弘扬商帮文化,我想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有害无利的。”
葛剑雄首先申明了自己对海派文化的一个观点:“认为上海已经是海派文化是一种误解,很难说今天哪一种文化已经形成完全有上海的特色,而且我相信永远不会这样,对于一个活跃的城市,对于经常处于交流的城市,不可能只是一种文化。”
在葛剑雄看来,“上海的文化交流靠的是大批外来的人口,因为上海主要的移民来自浙江和江苏,其中最主要部分又来自长三角,这样就使上海的文化吸收了各方面的营养,也使这一些差异很大的文化在上海汇集起来。同时,这样的特点还反应在中外的交流,上海刚刚开埠时只有26个外国人,但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期达到了15万,他们在文化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其次就是传统和现代的交流。”
但葛剑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阻碍文化交流的因素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这几年上海敞开大门欢迎人进来,但是这么多年上海出去了多少?上海的文化假如说真的要影响国内其他地方,或者世界其他地方,人才不走出去,不去进行人跟人之间的交流行吗?”